APP下载

“物质变换”和“生产条件”的比较及其启示

2017-07-07付似珊

学理论·下 2017年7期
关键词:奥康纳福斯特

付似珊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2)

摘 要:同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奥康纳和福斯特研究路径却有着根本的区别,奥康纳以“生产条件”为出发点论述了资本主义双重危机理论,福斯特则在重构马克思的“物质变换裂缝”思想的过程中阐释了马克思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这两位学者及其学术共同体对生态问题的思考,对当下的启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既重视经济发展,又要考量生态后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变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为社会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

关键词:奥康纳;福斯特;生产条件;物质变换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7-0058-02

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集群中有许多不同的理论范式,在生态马克思主义这样的总体理论框架下,各个不同的学术共同体都有其基本一致的理论遵循。但是,虽都属于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范畴,各个理论集群中的学者却构成了不同的学术共同体,每个学术共同体都有自己不同的观点。

奥康纳在自己的著作中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做出了文化和自然层面上的“重构”,并从经济角度对资本主义生产条件所引发的矛盾进行了分析。福斯特重新梳理了马克思唯物主义发展史,强调了马克思的辩证自然主义来源于伊壁鸠鲁哲学,将生态内涵引入马克思唯物主义中。从理论逻辑上看,这两个学术共同体就有着很明显的区别,也正是因为这些区别,这两个学术共同体还在各自的理论阵地展开了学术辩论。

一、“物质变换裂缝论”的理论逻辑

(一)作为核心范畴的“物质变换”

“物质变换”(Stoffwechsel)在1815年被德国生理学家希格瓦特用来表示描述与呼吸有关的物质交换。化学家李比希用它来解释自然界中有机界和无机界在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换。在对马克思文本的解读过程中,福斯特发现了马克思物质变换裂缝的思想,并重构了这一思想,指出造成这种裂缝的现实原因是城市和乡村的日益分化和远距离的贸易,而根本原因则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福斯特认为,马克思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马克思并不认为扩大农业生产规模能解决农业的发展问题,“因为他认识到主要问题在于人类和土地之间新陈代谢的相互作用。因此,农业只有在可持续性条件得以维持的情况下才能够以真正大规模的形式出现。”[1]184马克思还指出,土地肥力的保持是人类得以生存和繁衍的基本前提,这就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福斯特看来,马克思并不认为可持续性的发展会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自动产生,“所有这些都需要对人类和土地之间的关系进行革命性的转变”[1]188,这些观点对当代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奥康纳阵营对福斯特的批判

首先,奥方阵营认为福斯特没有完整地考察现实的资本主义生产。福斯特对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公共条件和国家的研究都是不够充分的,忽视了资本主义生产中的社会及其他因素,而对这些因素的研究则是奥康纳理论中的一个重点。奥方阵营的鲁迪指出福斯特没有考虑社会因素在自然科学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而脱离对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充分考察无法对复杂多变的资本主义发展得出一个普遍适用的结论。鲁迪还强调,福斯特没有明确区分“新陈代谢”与“生态学”这两个概念,对资本主义在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呈现的差异以及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多样性没有足够的重视,在这种分析框架下得出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并不能成为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其次,福斯特将马克思著作中的“自然”等同于现代意义的“生态”,对从19世纪到20世纪资本主义产生的巨大变化缺乏正确认识。奥方阵营的卡德和马洛指出,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不可能使他具有现代意义上生态思想的,要保持马克思主义在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就必须建立传统历史唯物主义与生态学的联系。而福斯特所说的“生态”实则等同于19世纪的“自然”,而这种“生态”思想只能代表现代“生态”的某一部分,因此只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而不存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

二、“生产条件论”的理论逻辑

(一)作为核心范畴的“生产条件”

生产条件是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理论,这一范畴在他的理论中具有基础性地位。马克思总结了资本主义生产的三个基本条件,第一,与作为劳动力的人相关的生产条件;第二,作为社会公共设施的生产条件;第三,作为外部条件的自然环境条件。奥康纳指出,生产条件“并不是作为一种商品生产出来的,但却被当作一种商品来对待”[2]229,生产条件具有自主性和规律性,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自主性和规律性被政治化了。马克思只着重研究了三个基本生产条件中的劳动力供给情况,对另外两个条件的研究有所欠缺,所以只得出了片面的未来社会政治蓝图,只看到了由劳动关系引起的矛盾对资本主义生产发起的挑战从而导致的生产过剩的危机,没有预见到因为一般公共设施和外部自然环境条件引起的矛盾。而奥康纳则在这个理解的基础上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条件理论进行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视域上的补充,提出除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提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导致生产不足的矛盾外,资本主义社会还有另一种矛盾,即资本主义的第二重矛盾,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生产条件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一矛盾,资本主义刚刚避免了经济危机的侵扰,但马上就会面临生态危机的攻击。

(二)福斯特阵营对“生产条件”的批判

福斯特和伯克特回应了奥方阵营的批判。首先,他指出,福斯特用“物质变换断裂”概念想阐明的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自然与社会异化的根源是广大劳动者和自然的异化,回复自然与社会以及两者内部的物质变换平衡才能消除这种异化。其次,伯克特认为,在福斯特的理论中,“生態”一词并不是指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学,而是马克思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对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生态批判,福斯特研究经典历史唯物主义从来都不是为了从中找出可以直接应用的现代生态学思想,而是发掘生态观念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中所起到的中心作用,进而对生态问题的解决和生态社会主义的建构提供借鉴。

福斯特在对奥方阵营的反击中将矛头指向奥康纳的资本主义“双重危机理论”,奥康纳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第二重矛盾占据主导地位,福斯特却认为传统历史唯物主义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仍然是资本主义制度内部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在经典历史唯物主义中,阶级斗争理论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奥康纳在历史唯物主义进行补充的时候却抛弃了这一理论,这样一来他所寻求的就不再是生态社会主义。

三、对建设中国生态文明的启示

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工业化和科学技术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即使生态文明的思想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已经出现,也只是基于彼时资本主义环境状况的初步批判。

资本具有不断扩张的本性,这就要求其不断扩大对利润的追求,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自然只是被视作资本扩张的起点,在资本开始成长、增值的时候为其提供成长条件,而自然的保育和再生状况则被排除在了资本增值的最终目的之外,在占有资本的人眼中,自然环境只剩下它的经济价值。“水龙头”和“污水池”是奥康纳对自然界的形象比喻。“水龙头”象征着自然界是资本主义逻辑的起点,而“污水池”则代表着资本主义对自然界不计后果的剥削与掠夺。自然条件作为资本主义三个基本生产条件之一,在资本逻辑的主导下已经难以为继,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更是加剧了这一情形。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的背景下,发达国家利用资本、技术优势,在国际贸易中占尽先机。由于发达国家内部自然条件的破坏情况已然十分突出,所以它们将本国的高污染、高能耗、低收益的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这种名义上是经济援助,实际上是生态剥削和生态压迫的行为极大地损害了落后国家的生态环境。在进行转移的过程中,发达国家的自然条件状况得到了极大缓解。由此引发的资本不计后果不断压榨自然资源价值所导致的第二重矛盾也得到了缓和。发达国家因此获得更加和睦的劳资关系和更好的人和自然关系,在这样的条件下,发达国家便有更充沛的精力进行差异化的生产和研发,进一步扩大自己在资本和技术两方面的优势。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本运作使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生态状况得到了极大好转,但资本主义第二重矛盾并不是消失,它依然存在,在整体上进一步恶化。局部范围内的资本只会造成局部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但这些经济或生态危机只是资本在一定范围内兴风作浪的结果。到了全球化时代,资本在更大的范围施展拳脚,我们就必须以更大的格局审视资本主义的双重危机。近年来影响范围极大、危害极其严重的2008年经济危机,就是全球化的资本在世界范围内引发双重危机的明证。

另一方面,福斯特看到了资本主义自然的生产条件,但生产条件同样也具有社会和文化的因素。资本主义发展至今,经济条件、生态条件、国际格局等因素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要在这样一个变化越来越快的世界构建自己的生态文明体系,形成中國特色的生态文明解决方案,不仅要考虑如奥康纳、福斯特等思想家的生态思考,更要将全球化背景考虑进去,以下是综合上述因素后总结出奥康纳和福斯特关于生态危机起因问题的思考对于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些启示。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既重视经济发展,又要考量生态后果。生态文明不仅有健康的生态环境,也应该有先进的生产力。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时,不能不考虑环境成本,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是不可行的,但同样不能走极端生态中心主义的道路。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奥康纳的生态社会主义所坚持的是改良化的资本主义,其本质和内核仍然是资本主义。这使得他在试图解决资本主义第二重危机时裹足不前,仍然不能找到彻底解决资本主义双重危机的办法。所以,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走出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生态文明的道路。

第三,变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为社会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现今全球化是资本主义所主导的,所以资本主义在资本逻辑的运行下对落后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只有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合作中积极发挥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作用,承担与国力相当的国际环境责任,才能在这样的浪潮中勇立潮头,把握主动。

第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生产条件既有自然的,也有社会的和文化的。自然是生态文明实现的起点也是生态文明实现的终点,但生态文明的健康保持,则需要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参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资本和技术建立的“绿色壁垒”中建立自身的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对于突破西方国家的“绿色封锁”、引领世界迈向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M].刘仁胜,肖峰,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M].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奥康纳福斯特
吉祥物
餐厅冒险记
大法官奥康纳:做出决定,就绝不回头
生态学社会主义到底是解决之道还是空想主义
生态学社会主义到底是解决之道还是空想主义
试论疾病对弗兰纳里·奥康纳文学创作的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与奥康纳自然观的区别
表达
妻子的反抗
餐厅冒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