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复习回归课本之我见

2017-07-07张艾功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2016年10期
关键词:课本新课标学生

张艾功

高三语文复习,有的教师将课本打入“冷宫”,置之不理,匆匆转入专题复习;有的老师带着学生走马观花,囫囵吞枣,之后沉迷于题山题海。这些做法都无异于舍近求远,舍本逐末。课本复习的边缘化,折射出高考复习急功近利的心态。其实,课本才是根本,高三语文复习要回归课本,精耕细作,突出实效;同时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建构高考知识网络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一、心中有课本

课本内容是多年来沉淀的精华,浸润着新课改的思想理念,承载着新课标的能力要求,因此它是高考之源头,是高考命题的参照坐标。因此在高三复习时要利用好课本,以“本”为本,还原课本,创设课本和高考真题的链接,通过对应比照,反观课本,明确考点要求,然后进行系统化梳理。

1。还原课本,创设课本和高考真题的链接

将高考语文真题考查的知识还原到课本,找到出处,让学生认识到高考无非是学习课本能力的迁移,高考试题不论怎样变,但万变不离其宗,我们要掌握课本中的高考所考查的核心知识,拥有新课标所强调的四大核心能力。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Ⅱ文言实词试题“少聪敏好学,善属文”,2014年新课标卷Ⅰ文言文试题“自幼好学,善属文”,“属文”一词可直接链接《张衡传》“衡少善属文”,课文注释为“写文章”。2015年新课标卷Ⅱ文言文翻译的关键词,我们都可以在课本里找到出处,如“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之“中国”一词主要有两个义项,一是“京城,国都”之意,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李凭箜篌引》“李凭中国弹箜篌”,此处即为“京城,国都”之意。二是中原地区,如读本《赤壁之战》“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此处的“中国”即为“中原地区”之意;2016年全国卷Ⅰ文言文考查“有司”一词,如果我们链接《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的“召有司案图”,问题自然迎难而解。

2.整合重组,搭建教材和考点之桥梁

复习是综合性的,系统性的,切不可逐篇、逐单元、逐册简单重复,要以《考试说明》为依据,明确高考考什么,怎么考。在此基础上对课本知识进行分类梳理、整合重组,使知识系统化。同时依据考点,突出重点。例如,我们可以将必修三和必修五的小说单元整合在一起,和高考考点连接起来,按照每篇小说的特點有针对性突出复习的重点,如复习《林黛玉进贾府》,可以侧重学习人物形象的特点,重点比较林黛玉谨慎敏感,王熙凤之精明能干、善于逢迎,贾宝玉之多情叛逆的性格特点,然后学习其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如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特殊方法如正面描写、侧面衬托、细节描写等;复习《祝福》,侧重学习其情节,以祥林嫂为主体理清文章的情节脉络,思考倒叙手法的作用;复习《老人与海》,重点欣赏心理独白这一特殊的手法,关注人物的内心活动,剖析人物的心理历程并分析其作用。复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应将重点落实在环境描写的作用上,可以有效利用课后习题,理解“风雪”这一独特的自然环境对人物形象、氛围、故事情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明白人物形象、环境、情节及小说主题是一个圆形的共生系统,回答问题时要从不同角度思考其作用;复习《装在套子里的人》及《边城》要把握其主题,《装在套子里的人》揭示的是沙皇的统治对人的异化,《边城》则通过叙写这样一个远离城市的乡村社会,要表现人性的善良及生活的优美。

二、以学生为本

很多语文教师在复习课本时事无巨细,一点一点地总结,将自己多年的积累灌输给学生,如此复习,效果大打折扣,结果是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的一厢情愿。教师应以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建构,而不是机械被动接受。

1.养成质疑求异的思维习惯

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要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先要学会质疑。复习时,每一节课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质疑问难,当然也可课前让学生将问题写在纸条上,课前由科代表将问题收集起来,教师经过整理,在课堂上将有意义的及核心问题呈现出来,然后由师生交流讨论,思想观点的交流碰撞中拓宽了思维的广度,延展了思维的深度。如复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学生提问“宝玉摔玉”这一细节体现了贾宝玉怎样的性格特点。有的同学说是叛逆,有的认为是任性,如果联系整篇文章甚至是整部《红楼梦》,显然不是有钱就是任性所能表达的,这应是贾宝玉对“通灵宝玉”之命运的反叛,对封建世俗之反叛,此细节着力凸显了贾宝玉叛逆之性格。

2.自主思考、合作探究

复习不是“热剩饭”,应以课本为载体,培养学生合作整合的能力。例如归纳总结文言特殊句式,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有的小组总结判断句,有的小组总结宾语前置句,有的小组总结被动句,有的小组总结省略句,然后在课堂上分组展示合作学习成果。以宾语前置句为例,可以先让学生由2015年新课标卷I的文言文翻译“上不吾索”引出,归纳总结高中课本中出现的各种类型宾语前置句。如类型一:否定句+代词+动词的代词宾语前置句,①莫之天者(《逍遥游》);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当然宾语前置还有其他几种类型,在此不一一列举。不管是哪种类型,要求从文中找到例句,在此基础上归纳整理,迁移运用,举一反三。

三、复习有方法

如果复习课仅仅是对原有知识的重复,课堂自然沉闷黯淡,甚至出现“一潭死水”的情况。因此复习时应该尽量减少在教学方法上的重复。通过各种方法丰富课堂学习资源,在教法和学法方面做好加法。

1.体验式学习

为了避免教师讲课天花乱坠,学生听课昏昏欲睡的状况,可以通过体验式学习,激发学生的精气神;同时要改变现有的枯燥机械的训练方式,让语文学习更富有语文味,比如我们可以开展古诗词诵读比赛,感受经典的艺术魅力。对于一些文化常识,我们不能简单地要求识记,而更应该挖掘其内涵,尤其是其背后的故事,比如关于古人坐姿之文化常识,课文中出现的有“正襟危坐”“按剑而跽”“箕踞而骂”,“危坐”是正坐,那是最传统的坐姿,双膝跪地,上身挺直,两股紧挨着脚后跟;“跽坐”与“危坐”相比,依然双膝跪地,两股离开脚后跟,上身直立;“箕踞”双臀着地,双脚呈箕状八字形向外分开,这是一种傲慢无礼的坐法。据说孟子回家看到妻子箕踞而坐,恼怒异常,启禀母亲要将妻子休掉;而庄子的妻子去世时,他却“箕踞而坐,鼓盆而歌”。通过以上两个故事,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箕踞”及有关坐姿的文化的理解。

2.说文解字

教师提供说文解字参考书本,每天一词,趣味解说,探究词源,巧释词义。如常见重点实词“相”,其为会意字,甲骨文从目,从木,意为用眼睛看树木。《说文解字》曰:“相,省视也。”其本意为“细看、观察”。例如,“悔相道之不察兮”(《离骚》)即为“仔细察看”之意;由“仔细看”可以引申出另一个义项“观察形貌而测断吉凶”,如“相面”“相术”,因为观察的对象为人的相貌,再进一步引申为“形貌、状貌”,如“儿已薄禄相”(《孔雀东南飞》)之“相”为“相貌之意;因给别人看相,替人趋吉化凶是一种帮助,所以引申为“辅助、扶助”,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褒禅山记》中的相即为“辅助”之意;有“辅助”就有辅助之人,这样的人统称为“相”,后来专指宰相。“相”为以上意义时均读四声,“相”读一声时主要为副词,由本义“细看、观察”引申出看与被看的双方,于是就有了“互相”之意,如“数通使相窥观”《苏武传》中的“相”;双方之间,地位是平等的,于是有了偏指一方,如“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中的“相”。如此梳理,一线串珠,学生自然轻松记住了“相”的主要义项。

3.读写结合

就写作而言,课本提供的不仅仅是写作素材,它还给我們的写作提供了支架。构思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我们可以借鉴《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构思说理议论的文章,我们可以借鉴《六国论》《拿来主义》,我们可以以这些文质兼美的典型篇目为支架,进行迁移构思训练。如近两年全国新课标卷任务驱动型作文是命题热点,其材料一般是真实而富有争议的社会现象,让学生思考权衡,确立自己的观点。就其实质而言,是时事评论类文章,我们可以巧借课文《拿来主义》进行读写互动训练,不仅学习了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技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首先,研读文本,“解剖”文章,了解其行文结构。一般的议论文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行文思路展开,而本文展开的思路是先谈“为什么”——送去主义、闭关主义的危害性;再说“是什么”——送去的同时,还要拿来;最后说“怎么办Y9——运用脑髓,自己来拿。之所以在文章开头谈送去主义和闭关主义,这和杂文的特点有关,杂文开头一般要联系社会实际,由平常的生活现象引出评议话题,然后围绕话题阐释拓展。

其次,变换身份,拟写作文材料。杂文即时文,对现实有针对性,有针砭时弊之功效。要求学生回溯1934年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转换角度,以命题者的身份,用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形式,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拟写作文材料,例如:

近期,文化界展开了对中国文化走向的大讨论:有人主张学习外来文化,甚至“全盘西化”;有人认为中国文化是最先进的,应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比如可以让梅兰芳博士到西方宣传中国国粹。

对于以上事件,请选一角度,阐述你的看法。

最后,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对拿来主义进行批判,如“也谈送去主义”“拿来主义新解”,对待外来文化及传统文化,我们应主动拿来,同时我们应积极主动将中国文化送出去,通过全球的孔子学院,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让全世界的文明因中国文化的滋养而焕发光彩。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学会了写作技巧,同时还学会了从命题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完成和命题者的对话。读写结合,拓宽了思维,深化了认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总之,回归课本,应以学生为本,同时采用多种方法,积累整合,深度开发课本资源,培养学生迁移运用能力。学生则应学会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具备批判性思维力。

猜你喜欢

课本新课标学生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赶不走的学生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学生写话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