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效突破古代诗歌形象鉴赏

2017-07-07陈乃香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2016年10期
关键词:示例人物形象首诗

陈乃香

【命题规律】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这一考点,赋分2~4分,题型主要为简答题,难度中等偏下。近几年“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设题方式主要有“描绘了××样的画面”“描写了××样的意象”“赏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等。

【技法揭示】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三种。因为诗歌作品的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更是含有作者“意”(情感)的形象,所以又称为“意象”。

高考中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类题目多要求考生概括诗歌中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的特征,揭示作者所刻画的某一形象的意义。

这类题的主要题型有:鉴赏人物形象,鉴赏景物形象,鉴赏事物形象。

解答这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概括形象特征;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第三步:点明思想感情。

【技法剖析】

题型一:鉴赏人物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1.人物形象类型

第一类: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屈原的《离骚》表现的是一个执着追求、热爱祖国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中的词人是一个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地吟啸徐行的仕人形象。

第二类: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也即客体人物形象。诗人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感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出现了诗人刻画的周瑜形象。当然还有“多情应笑我”的诗人自我的形象。这两类人物形象不是同一形象,是两个形象。

这两类人物形象有时也可能是同一的,诗中刻画表现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诗人自己,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者,例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这首诗中在寒江中独自垂钓的蓑笠翁(渔翁、隐者)的形象即诗人的自我形象,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

2.把握形象特点

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关键字词,了解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有时需联系诗人的相关背景,进行合理的想象,从而比较准确地把握形象特点。

如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首诗刻画了一个可爱的学钓鱼的山野孩子的形象。诗的一、二两句重在写形,写一个头发蓬乱的山野孩子随意坐在那儿学钓鱼;三、四两句重在写神,写孩子怕吓跑了鱼而不敢与问路的行人答话,显得真实可信。表达了作者对孩子的喜爱之情。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高冠谷口招郑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

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

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问题呈现]结合意象,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答案示例]从“谷口”“涧花”“暮雨”“潭树”“鹿群”“山霭”等意象,可以看出郑愕居住地虽然偏僻幽深,却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又从人迹稀少和雾气氤氲中可以看出,帮愕是隐居山中,过着恬淡闲适生活的隐者。

例2: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戊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问题呈现]简析上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解题思路]先用总括句概括出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本詞作者陆游,知人论世,可知他是南宋抗金英雄。再结合原词指出形象的基本特征。可从下阕分析。最后指出这一形象的意义,即说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示例]本词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词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本词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乌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问题呈现]全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

[答案示例]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相看两不厌,孤独但乐得清闲,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扣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

题型二:鉴赏景物形象

古代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景物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要善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常用术语:幽静、宁谧、繁丽、莽苍、深远、热烈、高昂、悠远、空灵、辽阔、苍凉、优美、朦胧、淳朴、繁华、荒芜、孤寂、渺茫、暗淡、冷寂、悲凉慷慨、缠绵婉转、雄浑壮阔、空寂寥落、萧条荒凉等。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离愁别绪、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题呈现]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题呈现]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自然景象?它们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理想?

[答案示例]诗中描写了空山、新雨、明月、青松、清泉、翠竹、碧莲等自然景物;构成了一幅清幽、明净、恬美的雨后傍晚的秋景图;表现了作者对安闲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题型三:鉴赏事物形象

物象,指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赋予事物以人格化。从全诗来说,即以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或托物言志。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第一类: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南宋故臣,宋亡后不仕。

[问题呈现]本诗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示例]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菊花自况,借菊花傲然不屈的品格,表达了自己不屈从于元朝统治者,对宋朝耿耿忠心、铮铮铁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风亮节。

第二类:具有特定含义的物象。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所以有惜别怀远之意。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题呈现]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极易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这首词的主题是写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人手,形象生动,委婉含蓄。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也不知道回家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题呈现]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案示例]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例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问题呈现]诗中的杏花是怎样的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解题思路]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对杏花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淡然的心境、高洁的人格和倔强的个性。前两句写杏花开,春水绕花,娇花映水,足见花之美丽。后两句写杏花落,春风吹花,花落随水,足见花之高洁。

【答案示例】诗中杏花是妖娆美丽、高洁坚贞的形象;诗人赋予杏花以象征意义,并以“作雪”和“成尘”为喻,形成對比,用“纵被”和“绝胜”来强调;深沉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宁愿为理想而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

审题立意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阅读这幅漫画,首先要注意两类人:一类是天上飞的两个获得“高考加分”的考生,另一类是地上跑的两个大汗淋漓的考生。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这两类人的命运和待遇截然不同。可以预测,他们的未来也必定有天壤之别。接着,我们通过追问寻找答案:同样的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观察漫画不难发现,两位考生获得加分腾空而起,靠的是权力和金钱。没有它们的支撑,就只能像地上的那两个人,艰辛异常,前途渺茫。至此,漫画的寓意已经非常明显:从表面上看,这幅漫画反映了高考加分的不公平现象;深层剖析,它反映的是权力腐败和金钱万能的社会现实。这道作文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

1.遏制权力腐败。由高考加分中的权力作祟联想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分析权力腐败的根源、危害及反腐举措,杜绝特殊公民的存在。

2.维护公平正义。在高考加分的优惠政策面前,要做到人人平等,不偏不倚。无论官职多大,地位多高,在道德规范、政策法律面前一视同仁。只有做到公正公平,社会才能和谐安宁。

3.做到资源共享。无论是高考加分还是其他惠民政策,要确保在同等条件下人人都是受益者,决不允许优亲厚友,更不能容忍某些人依仗便利条件徇私舞弊、只有少数人独享其利的现象存在。

4.加强舆论监督。监管部门要恪尽职守,正确、大胆地行使好自己的权利,确保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对那些玩弄权术、钱权交易的行为坚决制止或打击;对触犯法律的行为严惩不贷,绝不姑息养奸。

(韩延明)

猜你喜欢

示例人物形象首诗
聚焦语文要素,整合单元教学
《上课没人抢》
中外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10秒记忆
飞吧,云宝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从改编影片看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秋千
让人物形象定格在经典细节上
《中考“仿写”题解题技法指津》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