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医院排行”=“最佳就医指南”?
2017-07-07陈婉莹
陈婉莹
2016年11月,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公布了《2015年度中国最佳医院综合排行榜》和《2015年度中国医院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中国最佳医院综合排行榜》体现着一个地区医疗机构的整体实力,榜单上的百强,大部分位于直辖市或是省会城市,是当地的医学和医疗中心。北京和上海是最集中的地区,排名前100的医院中,京沪两地占四成左右。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依然领跑前三甲。
● 評选维度:专科声誉+科研学术
面对这份榜单,很多人可能很好奇,这到底是什么样的一套评选系统呢?事实上,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从2010年开始每年推出上一年度的《中国医院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和《中国最佳医院综合排行榜》 ,整个评价主要以专科声誉和科研学术两个维度为主。专科声誉主要是由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委员拟定的专家库和一定的样本量进行评选;科研学术主要是考虑SCI论文影响因子总值、国家级获奖情况。为避免评审专家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与评审专家适度分离,充分发挥全国专家库专家各自的专业特长,也就是说,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作为第三方不参加专家评审和投票,只做“游戏规则制定”和计票、“执行”工作。他们每年会给专家发放评议问卷,问卷主要涉及三项内容:临床能力、解决疑难杂症的能力、学科建设能力。如在2015年度的榜单评选中,研究所向涉及的37个临床专科3969位专家发出问卷,最终对各专业所有专家的投票进行加权统计,分别形成37个专业的中国医院最佳专科排行榜;再结合医院SCI和科研奖项,形成该年度的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同时,还邀请专家对中国七大地区评选出第一到第五名的医院,同样方法形成该年度该地区的专科排行和医院排行。
● 意义:了解更多医院专科特色
中国最佳医院复旦排行榜是由独立第三方进行的公益性项目,在业内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复旦榜”通过排行评比,一方面,有利于患者了解中国医院的专科特色,为疑难杂症和异地就医的患者选择医院专科时提供参考依据,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突出专科的国际声誉。但该排行也存在着一定局限,具体表现为:① 限于数据的可及性和真实性,排行榜缺乏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客观指标。② 基于同行专家评议的专科声誉评估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一定的滞后性,且忽略了普通医生和患者的评价。③ 没有考虑医院服务和产出的效率问题。④ 收录的专科较少,对民众的指导作用有限。
● 弊端:加剧盲目就医
最佳医院的排行榜单只能给百姓求医问药提供一个参考,它将全国各个综合和专科的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将最优秀的医疗资源呈现给我们,更多的只能是对医疗资源的一个全盘衡量,因而,我们要客观公正地看待,不要盲目推崇。
事实上,民众在日常就医活动中最常接触到的医疗机构,才是支撑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力,“复旦榜”将民众的就医选择,集中在上榜的一百家医院、几百个专科,一定程度上会助长人们盲目就医、加剧医疗机构的“马太效应”,这既不利于医疗机构发展,还将导致专科声誉与患者实际就诊体验之间的差距继续拉大,使医患矛盾加剧,甚至可能让“看病难”雪上加霜。因而,从长远来看,最好的治疗不等于都到大医院治疗,最好的治疗也不等于最贵的治疗,最好的治疗应该就地就近享受到最适合、最优惠、最优质的医疗服务。“复旦榜”这份榜单不是为小毛病或基本医疗服务的,而是给一些疑难杂症、久治不愈的患者就医提供参考,或是在本地缺少优秀医疗资源时,帮助患者了解邻近省市的医疗资源。正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全科医生的优势在于知识全面,中小医院的优势在于治疗常见病和多发病,大医院的优势在于科研和治疗大病、疑难病的能力,在一种理想的分级状态下,大小医院专长不同,人们所需不同,不能简单对比、盲目迷信。就医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适合的才是最佳的。
● 结语:正确就医“三步走”,别总拿“最佳医院排行”说事
为此,我们建议患者看病应分三步走:对于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或常见病,先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别都挤到“最佳医院”去。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法确诊和治疗,可以转到上一级医疗机构,或请专家会诊。若在当地医院,尤其是三级甲等医院无法有效治疗的患者,可从最佳医院或最佳专科中,选出距离自己较近的医院就诊。
任何一项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双向性,我们要多方了解,理性对待。在最佳医院排行榜这件事情中,人们应根据自身的需要,合理选择就医;同时,政府也应大力开展优质医疗资源均衡配置工作,进一步完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增加就诊的便利性和经济性,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医疗服务,积极推行分级诊疗、医生多点执业等举措,更好地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均衡配置,在更大程度上缓解民众“看病难”的问题。(编辑 于 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