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润率下降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吗
——马克思利润率下降规律研究新进展

2017-07-07陈婧洁

关键词:利润率资本主义规律

陈婧洁

(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8)



利润率下降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吗
——马克思利润率下降规律研究新进展

陈婧洁

(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8)

利润率下降规律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重点阐述的内容。国内外学者从诸多角度切入,对该规律进行研究,既有正面角度的深化分析,比如对规律内在影响因素的探究;也有从反面角度提出质疑,如通过经验分析得出利润率呈上升态势而非下降;还有一些学者对规律的适用范围提出质疑,认为这一规律仅适用于特定时期,既不能被证实,也不能被证伪。文章通过对诸多学者观点的探究,进一步明确,规律始终是导致经济危机发生的深层次原因。

利润率下降规律;资本有机构成;剩余价值率;经济危机

2017年是《资本论》诞生150周年,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方法,从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利润、平均利润等范畴进行逐层剖解,论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并不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终结,它在其自身矛盾和外力的作用下会自我否定与扬弃。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决定这一制度必然被替代的根本原因是其内部不可调和的基本矛盾;而在经济的直接表现上,利润率长期趋于下降,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进行阐述分析的重要依据。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有机构成和剩余价值率这两个关键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规律成立的理论条件和现实因素。

一、马克思对利润率下降规律的基本阐释

马克思突出强调,这一规律的发生具有趋势的性质,是利润率的“趋于下降”。因为“必然有某些起反作用的影响在发生作用,来阻挠和抵消这个一般规律的作用,使它只有趋势的性质”[1](P258)。具体的影响因素包括有:劳动剥削程度的提高、工资被压低到劳动力的价值以下、不变资本各要素的价值降低、相对过剩人口的影响、对外贸易和股份资本的增加等。但这些因素只能暂时性地延缓一般利润率下降速度,并不能从根本上消灭这一规律。

此外,一般利润率的下降并不一定意味着利润量的绝对减少,“劳动的社会生产力的同一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中,一方面表现为利润率不断下降的趋势,另一方面表现为所占有的剩余价值或利润的绝对量的不断增加”[1](P248)。它们是“产生于同一些原因的这个二重性的规律”[1](P245),是资本积累和劳动生产力提高这一过程的联系着的两个方面。

二、对利润率趋于下降规律的经验研究与争论

自《资本论》第三卷发表以来,有不少学者对这一规律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以数据统计为支撑,采用数学的方法从“经验事实”上来考察规律,是许多学者长期推崇的方式。

早在1979年,Edward N. Wolff就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文,对这一规律进行了否定。他以实证性数据分析的方式,利用美国1947-1967年的数据统计资料,认为“一般利润率并不必然与资本有机构成呈现出相反的变动态势,此外,利润率下降规律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也非必然”[2]。此后,Wolff以美国最新的数据资料为支撑,对其利润率发展情况进行不断跟进,坚持他的否定态度。

Michael Heinrich通过对Marx Engels Gesamtausgabe(MEGA)的文本解读,于2013年在美国《每月评论》上发表文章认为,马克思实际上已经放弃了其利润率下降的理论,而他所建构的危机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不完整的[3]。对此,国内外不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进行了十分激烈的讨论。Andrew Kliman等人撰文提出,Heinrich的观点是对马克思本意的误解,应从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期趋势来考察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及其补偿作用,而他本人也未曾提出一套可替代的经济危机理论[4]。随后,他们进一步阐释分析马克思危机理论,并以大量的事实论据对其核心观点进行了力证。此外,国内学者谢富胜也深入剖析了Heinrich的观点主张,并对其进行批判,认为无论从理论层面,亦或是在经验层面,“都可以证明马克思的利润率趋于下降理论的正确性”[5]。

2014年,Thomas Piketty在著作《21世纪资本论》中,以“无限积累原则”总结了马克思的观点,并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认为马克思“完全忽视了持久技术进步的可能性以及稳定增长的生产率……缺乏足够的统计数据去支撑他的预言……也没有花心思研究没有私人资本的社会在政治和经济层面是如何运行的”[6](P10-11)。Piketty将马克思的一般利润率趋于下降规律等同于资本收益率高企,认为该规律仅是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错误的悲观预言。

对此,国内学者宁殿霞进行了分析批判,认为Piketty将一般利润率与资本收益率这两个概念错误混淆,“把资本价值增殖复归点上的确定结果等同于出发点上的一种趋势变化”[7],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概念上的错位和相互矛盾的现象。在她看来,这一规律长期处于争论的中心,根本原因在于众多学者对剩余劳动对象化的过程和结果产生了混淆,单从计量层面出发,缺乏历史性的视角,最终“把马克思的利润率(剩余价值与资本价值的比例)等同于经济学可计算的利润率(利润的实体的量与预付资本的量的比例)”[8]。

三、导致利润率下降的影响因素

段宾以数学方法对该规律进行研究,尝试建立资本利润率函数,即πs=t-E/τ。其中,πs为资本利润率,t为资本生产率,E为平均工资,τ为就业者资本装备率(即技术水平)。计算得出,πs与τ成正比,与E成反比,技术进步所带动的生产力发展将有利于工资和资本利润率水平的提高。而当出现资本利润率与生产力发展呈反向变动的情况,那么,从公式中只能得出,“工资水平的提高对资本利润率的负面影响抵消了就业者资本装备率即技术水平提高对资本利润率的正面影响而有余”[9]。

朱奎将模型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提出将“古典剩余传统”与新的时代背景相融合,以崭新的方法和视角对一般利润率的决定机制及其变动趋势进行研究分析。他认为,利润率的变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分析过程中,首先应将工人实际工资状况、技术进步水平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分析其对剩余价值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同时,还需要兼顾“非经济因素、资本周转速度、多样化生产、产品创新和非生产领域投资比重的变化”等因素对利润率变化的影响[10]。

许捷、饶育蕾以经济生态学的视角进行研究分析,将马克思的一般利润率趋于下降规律解释为经济系统的饱和效应问题,进而对该规律及其抵消机制重新进行诠释。他们将周期性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解为经济系统的一种“自组织临界灾变”,提出“经济系统也存在饱和效应与积累耗散规律”[14],认为一方面资本家狂热追求利润;另一方面,社会总需求持续不足,经济系统由此呈现出不变资本过度积累而可变资本相对不足的矛盾现象,从而对一般利润率产生压力,使其趋于下降[15]。对经济采取的各种激励手段只能暂时性地延缓危机,这是资本主义制度下难以克服的“达摩克斯之剑”。

骆桢以弗雷等人构建的单部门实物量模型为基础,在分析过程中引入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在他看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迟缓的表现。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难以适应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现实需要,才使得一般利润率趋于下降规律发挥作用。因此,他强调,只有充分考虑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将其纳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体系之中,才能建构起更为完整的分析框架[16]。

四、利润率下降规律与经济危机两者关系的研究

(一)过剩资本的积累是危机发生的根源

Robert Brenner在《新左派评论》杂志上发文认为,马克思所提出的利润率下降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根源所在[17]。并在之后对2000年美国新经济泡沫破灭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研究中,坚持了相关主张。通过对资本主义世界近半个世纪的利润率下降趋势进行系统的实证分析,Brenner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后期国家参与市场竞争,使得先前资本主义国家无法长期获得较高的平均利润,制造业长期处于生产过剩和过度竞争状态。正是由于制造业的利润危机,使得一般利润率长期处于下降状态,并且难以恢复,从而导致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18]。

Harman Chris分析回顾了一百多年来,尤其是二战后众多学者关于一般利润率趋于下降规律的争议,并对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态势进行了考察,分析得出这一规律仍在持续性地发挥作用。他将规律概括为“利润率趋于下降和它的抵消趋势的规律”,认为一般利润率趋于下降是资本主义世界一个长期存在的态势,但这种下降并不是持续性的,它会被不断重组的危机所打断。通过经济危机,能够较为有效彻底地淘汰那些盈利能力偏低的企业,清除那些无法在市场竞争中获利的资本,从而暂时性地延缓利润率的长期下降。此外,Chris强调,国家对经济危机所采取的种种干预措施,将会改变利润率下降的轨迹,从而导致过剩资本长期无法得到清除,在给经济发展带来短暂繁荣的同时,却“从整体上恶化这个制度,导致更严重的总停滞,以及这个制度的特殊部位的极度破坏”[19]。长此以往,资本主义世界将陷入不断重复出现的危机之中,资本主义制度的活力丧失,逐渐走向衰亡。

鲁品越将《资本论》与《21世纪资本论》两者进行比较分析,从其矛盾之处入手,指出一般利润率趋于下降规律是资本主义制度自我否定的体现。他认为,一般利润率趋于下降已成为各行业普遍面临的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单个资本仍不断向高利润率部门集中,极力追求利润,使得那些负利润的部门与领域“不断处于亏欠状态而进行贫困积累”[21]。无论是在实体经济领域,亦或是在虚拟经济领域中,都出现了“资本的时空极化”现象。而在资本主义发展一定时期内,社会资本的总量是固定的,在一部分资本狂热地追求剩余价值,进行无止境资本积累的同时,必然也会造成无止境的贫苦积累。贫困由于受到道德、生理等方面的限制,有其特定的边界,这使得资本积累也产生了其不可跨越的边界。随着资本积累进程的不断加快,贫困积累的程度也将不断加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成为必然[22]。

(二)金融体系崩溃是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

GeorgeEconomakis等人,在美国《批判》杂志上发文,对1929-2008年美国的经济状况以及一般利润率的波动情况进行研究,认为马克思孤立地将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工人实际工资增加,而这两个诱发一般利润率下降的主要因素作为其危机理论的分析核心,并不足以解释2008年的经济危机。在他们看来,这场经济危机是“由过剩资本在金融领域追逐利润造成的”,利润率下降是经济表现的决定性结构关系,而“消费不足”只是经济危机的一个次要表现。当前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正在遭遇这样一个困境:资本主义只能借助大规模消灭市场上的过剩资本来实现其生产的恢复,其“资本毁灭的规模决定恢复的程度”[23]。

AndrewKliman,在《大失败: 资本主义生产大衰退的根本原因》一书中,详细讨论并引用他人论据,探讨“为危机和衰退搭建舞台的根本条件”[24](P1)。认为,“在利润率这个术语的任何常规意义上非时间的‘利润率’都不是一个利润率,仍是一个经验命题”,马克思所提出的一般利润率趋于下降规律是导致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而规律背后的低盈利能力以及脆弱的信用体系,是导致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24](P4-5)。全社会长期保持低水平的平均利润率,使得盈利能力偏低的企业面临破产,加剧经济的不稳定性。金融市场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将助长形成泡沫,信用链条一旦断裂,经济危机也将随之发生。因此,只有在资本主义世界范围内进行彻底的资本消灭,才能真正使利润率发生回调。“通过对资本主义外在因素的修修补补来挽救资本主义的措施,最终是无力解决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25]

宁靖、张德政认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发展激化,是导致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金融产品在市场中表现出的价值实际上是对实体部门中剩余价值分割的权利”[26],资本主义金融体系的高度发达,使得剩余价值虚拟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以透支民众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消费需求为代价,为资本家在短时间内创造了高额的利润。脆弱的金融链条一旦发生断裂,新一轮的危机也将随之发生。资本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金融体系改革仅从体制层面对金融体系进行修补,对矛盾进行了掩盖,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却“为下一次更猛烈的危机埋下隐患”[26]。

(三)不同时期诱发经济危机主因存在差异

国内学者谢富胜、李安等人参照Weisskopf这一经典的利润率分解模型,主张将资本有机构成、价值实现和劳资关系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量,通过分析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探究一般利润率波动的具体根源,认为“现实的经济危机必须将实际因素和货币、信用等金融因素结合起来”[28]。他们详尽地分析了1975-2008年美国实体经济利润率的相关数据,总结得出:产能利用率变动所引起的利润份额变化,是美国这一时期利润率发生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原因。近30年来,美国非金融企业部门中的利润率基本停滞,资本大量流向金融领域,使得实体经济的盈利水平和盈利能力进一步削弱;而金融市场本身带有较强的不稳定性,极易发生波动,为危机的发生埋下了隐患[29]。

赵英杰认为,马克思所阐释的一般利润率趋于下降规律并不是诱发每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他看来,将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与这一规律“直接联系的研究方法是武断的”[13]。首先,从一般利润率变化的趋势上来看,1980—2011年间,美国的利润率水平基本处于上升态势,这与规律所表述的利润率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其次,通过数理计算和实证分析证明,这一时期剩余价值率是利润率变化的主导性因素,而在2000年后,这一因素的主导性作用更为突出,有悖于马克思所坚持的资本有机构成变动主导利润率变化趋势的分析。最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到2011年,资本价值构成的总体趋势与利润率的变化情况呈现相反的态势,且不符合这一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

五、结论与讨论

在《资本论》问世之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已然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也显得愈发复杂。上述学者基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对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分析考察,从多个视角对利润率趋于下降规律进行了研究讨论。普遍认为,无论是从深层次的理论逻辑,还是从实证性的数据分析,马克思所提出的一般利润率趋于下降规律都应是具有科学意义的。而部分学者以静止的数据来看待利润率动态性的发展态势,用点状的思维模式来建构线状的思维路径,进而对这一规律提出种种非议,这本身就是不具有说服力的。

此外,一般利润率趋于下降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所不可避免的困境,资本只有通过不断地自我否定才能得以保存和扩张。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其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两者之间始终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必然引发经济危机。国家对危机所采取的干预政策使得剩余资本无法全部清除,又为下一场危机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固然,引发每一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诱因不尽相同,但一般利润率的趋于下降始终是使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Wolff E N. The rate of surplus value, the organic composition, and the general rate of profit in the US economy,1947-1967[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9, 69(3): 329-341.

[3]M.Heinrich.Crisis Theory,the Law of the Tendency of the Profit Rate to Fall,and Marx's Studies in the 1870s[J].Monthly Review,2013(4).

[4]Kilmanet A,et al.The Unmaking of Marx’s Capital:Heinrich’s Attempt to Eliminate Marx’s Crisis Theory[J].MPRA Paper48535,University Library of Munich, Germany, revised 22,2013(7).

[5]谢富胜,汪家腾. 马克思放弃利润率趋于下降理论了吗——MEGA~2Ⅱ出版后引发的新争论[J].当代经济研究,2014(8):21-28,97.

[6][法]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7]宁殿霞.破解《21世纪资本论》之谜——皮凯蒂对马克思的误解及其辨正[J]. 当代经济研究,2015(8):50-56.

[8]宁殿霞. 破解“利润率下降规律之谜[J].当代经济研究,2016(5):5-11,97.

[9]段宾.马克思“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的新研究[J].中州学刊,2003(6):38-41.

[10]朱奎.利润率的决定机制及其变动趋势研究——基于劳动价值论的新解释[J].财经研究,2008(7):27-38.

[11]余斌.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及其争议[J].经济纵横,2012(9):9-13.

[12]鲁保林,赵磊.美国经济利润率的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1966-2009[J].当代经济研究,2013(6):55-61.

[13]赵英杰.利润率趋向下降与经济危机关系的新探索——基于1970—2011年美国的经济数据[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4(1):26-31.

[14]许捷,饶育蕾.产权制度的代谢机制障碍及其变革突破——经济生态学视角[J].经济学动态,2015(2):77-86.

[15]许捷,饶育蕾.“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经济生态学解释与现实启示[J]. 当代经济研究,2015(8):45-49.

[16]骆桢.有机构成提高导致利润率下降的条件及其背后的矛盾关系[J].当代经济研究,2016(8):12-18.

[17]Brenner R. The Economics of Global Turbulence: Uneven Development and the Long Downturn, The Advanced Capitalist Economies from Boom to Stagnation[J]. New Left Review, 1998 (229).

[18]Brenner R. The boom and the bubble: The US in the world economy[M]. Verso, 2003.

[19]Harman Chris.The Rate of Profit and the World Today[J].International Socialism,summer,2007(115).

[20]杨继国.基于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的经济危机机理分析[J].经济学家,2010(2):5-11.

[21]鲁品越.利润率下降规律与资本的时空极化理论——利润率下行背景下的资本扩张路径[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5(3):4-12,21.

[22]鲁品越. 利润率下降规律下的资本高积累——《资本论》与《21世纪资本论》的矛盾及其统一[J].财经研究,2015(1):87-95,106.

[23][美]乔治·艾克诺马卡斯,王向东.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视野中的美国经济利润率(1929-2008)[J].国外理论动态,2010(11):24-35.

[24][美]安德鲁·克莱曼.大失败:资本主义生产大衰退的根本原因[M].周延云,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25]刘磊.利润率下降危机理论的一个经验研究——《大失败:资本主义生产大衰退的根本原因》述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2):117-124.

[26]宁靖,张德政.2008年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分析——基于利润率下降规律的探讨[J].学理论,2012(23):143-145.

[27]孟捷,李亚伟.韦斯科普夫对利润率动态的研究及其局限[J].当代经济研究,2014(1):16-23,96-97.

[28]谢富胜,李安,朱安东.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和1975—2008年美国经济的利润率[J]. 中国社会科学,2010(5):65-82,221.

[29]谢富胜,李安.美国实体经济的利润率动态:1975—2008[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2):81-91.

Does the Decrease of Profit Ratio Result Absolutely in Capitalism Economic Crisis: Research Progress on Marx's Profit Ratio Decrease Rule

CHENJing-jie

(AcademyofMarxism,ZhejiangUniversity,Zhejiang,Hangzhou310028,China)

The law of profit decline is an significantly elaborated part of Marx's "Capital".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carried out extensive research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Some scholars tried to study this issue from a positive point of view, involving the exploration into internal influences. Meanwhile, through empirical analysis, some scholars raised questions from the opposite side, trying to prove that profit margins are always rising rather than declining. In addition, there are also many scholars who questioned the applicable scope of the law, saying that this law applies only to a particular period which can neither be proven nor be falsified.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into the opinions of many scholars, this paper further clarifies that the law is always the underlying cause of the economic crisis.

law of profit decline;capital organic composition;rate of surplus value;economic crisis

2017-05-18

陈婧洁(1994-),女,浙江金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F0-0

A

1672-934X(2017)04-0119-07

10.16573/j.cnki.1672-934x.2017.04.019

猜你喜欢

利润率资本主义规律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2017年1-7月塑料制品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5.82%
全国地方国有企业净资产利润率
破解“利润率下降规律之谜
巧解规律
全国地方国有企业净资产利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