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医四护”急救培训模式在提升基层医院急诊科医护急救水平中应用的研究

2017-07-07陶凤桂李锦萍陆兴华

卫生职业教育 2017年12期
关键词:基层医院医护急诊科

李 琴,陶凤桂,李锦萍,陆兴华

(武威市凉州医院,甘肃 武威 733000)

“一医四护”急救培训模式在提升基层医院急诊科医护急救水平中应用的研究

李 琴,陶凤桂,李锦萍,陆兴华

(武威市凉州医院,甘肃 武威 733000)

目的 探讨“一医四护”急救培训模式在提升基层医院急诊科医护急救水平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针对基层医院急诊抢救过程中存在医护人员分工不清、责任不明、医护协作不佳而影响整体抢救成功率的情况,2016年1月起我科开始实施“一医四护”急救培训模式,采用规范医护抢救操作流程、制订抢救考核标准、进行人体模型实地操作训练等一系列措施,观察这些措施实施后对我科医护人员急救技能操作水平、急诊抢救所需时间、患者家属满意度方面的影响。结果 培训后,医护人员的急救技能操作优良率较培训前高(P<0.01),完成抢救各项目所需时间较培训前短(P<0.05),观察组患者家属的满意度较对照组高(P<0.01)。结论“一医四护”急救培训模式能提升基层医院医护人员的整体急救水平,使其能在各种危急情况下积极对危重患者实施及时、准确的救治与监护。

“一医四护”;急救培训模式;基层医院;急诊科;医护急救水平

急救技能是基层医院医护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寻找一种高效的、有序的急救培训模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环节[1]。急诊科是医疗抢救的一线科室,收治的患者以危重的居多,且病情复杂、突发事件多、护理风险大,易引发医疗纠纷。要保证急救患者的医疗护理安全,就需要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的急救团队[2]。以往我科急救医护人员在急诊抢救过程中存在分工不清、责任不明、医护协作不佳的情况,严重影响抢救的时效性和成功率。我院急诊科自2016年1月起开始实施“一医四护”急救培训模式,经过12个月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医护人员资料:我院急诊科配置的24名护士,年龄21~51岁,平均30.73岁;其中主管护师3人,护师11人,护士10人;本科4人,专科15人,中专5人;护士能级:N3级护士11人,N2级护士6人,N1级护士7人。医生11人,年龄26~50岁,平均33.51岁;其中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6人;研究生1人,本科8人,专科2人。患者资料:选取我院急诊科2015年1月—12月期间收治的急诊重症抢救患者246例作为对照组,其中心脏骤停69例,急性心梗53例,创伤性休克45例,急性中毒41例,急性脑出血38例;选取我院急诊科2016 年1月—12月期间收治的急诊重症抢救患者282例作为观察组,其中心脏骤停87例,急性心梗59例,创伤性休克51例,急性中毒45例,急性脑出血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培训内容及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抢救治疗和护理,抢救过程中对医护人员职责、位置、流程及抢救物品无特殊要求。

1.2.2 观察组 采用“一医四护”急救模式,每组由1名医生和4名护士组成,抢救人员定职责、定站位、定流程,相互配合,抢救物品定位放置,抢救流程规范化、标准化,并制订抢救考核标准。“一医四护”急救模式的标准化抢救操作培训项目:各阶段病情判断及评估、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心脏电除颤、建立静脉通路、给药、吸痰、心电监护、抢救记录等,并进行人体模型实地操作训练。“一医四护”急救模式的标准化抢救人员操作位置及具体分工:医生(患者头位):(1)作为整体抢救的主导,判断评估患者各阶段病情,并随时下达医嘱;(2)在护士A为患者进行心肺复苏胸外按压时,配合使用简易呼吸器面罩通气;(3)必要时与护士B配合进行心脏电除颤;(4)必要时在护士B和护士D的配合下为患者行气管插管术;(5)根据患者病情调节呼吸机参数。护士A(患者右侧):(1)判断患者意识、瞳孔、脉搏、呼吸,如患者呼吸心跳骤停,快速实施心肺复苏胸外按压;(2)心肺复苏按压达到标准,力度、频率到位;(3)与医生配合行胸外按压与通气。护士B(巡回):(1)主要负责抢救过程中的用物准备及递送;(2)为患者连接心电监护,并随时向医生汇报患者生命体征情况;(3)准备简易呼吸器并连接氧气;(4)收到心脏电除颤指令,准备除颤仪并遵医嘱调节;(5)负责患者气道管理,准备气管插管用物,与医生配合行气管插管术。护士C(患者左侧):(1)迅速建立静脉通路;(2)随时执行医生下达的医嘱;(3)在各阶段遵医嘱采集标本并联系送检;(4)与护士D互相协调配合替补。护士D(随机):(1)记录整个抢救过程;(2)与医生、护士B配合为患者行气管插管术;(3)与护士C互相协调配合替补;(4)作为整体抢救团队的外联人员。

1.3 观察指标及判断标准

(1)“一医四护”急救培训前后医护人员的技能操作水平。分别在培训前后对接受培训的医护人员进行相关急救技能操作考核。(2)“一医四护”急救培训前后患者家属的满意度。抢救结束后,由护士长发放满意度调查表,由患者家属对医护抢救水平、医护操作准确性、急救效果、服务态度等10项内容进行评价。(3)“一医四护”急救培训实施前后完成抢救所需时间。记录培训前后完成危重患者各抢救项目所需时间。

2 结果(见表1~3)

表1 “一医四护”急救培训前后医护人员技能操作水平比较[n(%)]

表2 “一医四护”急救培训前后患者家属满意度比较[n(%)]

表3 “一医四护”急救培训前后完成抢救各项目所需时间比较(BZ_91_1569_1594_1585_1627±s,min)

3 讨论

3.1 “一医四护”急救培训模式的应用提高了医护人员的急救技能水平

在此次培训之前,我科医护人员的急救技能操作培训以单项操作培训为主,在临床抢救中,即使单项技能水平再高,如没有经过规范化的培训,也往往因分工不明导致抢救场面无序混乱而影响抢救成功率[3]。本次“一医四护”急救培训注重抢救时各个操作的衔接,经过反复培训、训练和考核,提升了医护人员急诊抢救技能操作水平,医护人员整体配合度明显增强。表1显示,培训后医护人员急救技能操作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培训前(P<0.01)。

3.2 “一医四护”急救培训模式的应用缩短了患者的抢救时间

以往的急诊医护抢救模式具有局限性,重点在于个人技能的发挥,难以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容易忽略医护配合与护护配合[4]。在实际抢救工作中,如果因为个人能力突出、工作人员充足而无序,将最终失去抢救最佳时机[5]。“一医四护”急救培训模式定物品、定职责、定站位、定流程,抢救人员分工明确,变被动抢救为主动抢救,避免了护士在抢救时手忙脚乱的情况,避免了以往抢救工作中职责不清、岗位不明、医护协作不佳的局面,并对患者实施全面、科学、有针对性的抢救操作,缩短了患者的抢救时间。表3显示,培训后完成抢救各项目所需时间明显缩短(P<0.05)。

3.3 “一医四护”急救培训模式的应用提高了患者家属的满意度

研究结果显示,“一医四护”急救培训后,患者家属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培训前(P<0.01)。在抢救操作过程中,“一医四护”急救模式使整个抢救流程井然有序、忙而不乱,避免了因操作场面混乱引起患者家属的不理解而导致的医疗纠纷,增加了患者家属的信任度[6],提升了护士与医生的协作能力,从而提高了患者家属的满意度。

4 结语

急诊处理的疾病往往攸关患者生死,具有快速多变、易感染等特点,急诊科护士心理素质较差时遇突发情况易慌乱,难以充分发挥其专业能力,导致抢救失败[7]。因此培养一支专业急救意识较强和急救技能突出的医护队伍,提升急诊科护士的综合素质是医院急诊科的当务之急,也是医学界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8]。“一医四护”急救模式的实施,改变了以往抢救患者过程中忙、乱、效率低的局面,使抢救井然有序,团队协作和配合好,大大缩短了抢救时间,做到了分秒必争,确保了患者安全,提高了急诊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增强了急救技能,从而防止了医疗纠纷的发生,把基层医院医护人员的抢救技能提升了一个层次。

[1]姚昌杰.预案演练在ABC急救模式中的应用[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9(4):172-173.

[2]诸薇薇,何月利,蔡晓霞.定位分工抢救配合法在急救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2016,23(2):67-68.

[3]王俊莉.医护同组定位抢救模拟训练对提高急诊护士技能的探讨[J].健康必读,2012,11(5):450.

[4]周晓慧,田伟珍,吴月瑛.急诊科低年资护士的情景再现法培训[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19):120-122.

[5]胡小平,钟小军.急诊科医护合作小组的组建与实践[J].护理学杂志,2013,28(13):38-39.

[6]严平,吴素平.急救模拟演练在提高重症监护室护士对危重患者抢救配合水平中的应用[J].中国乡村医药,2015,22(18):39-40.

[7]胡英莉,黄静雅,邱丽娜,等.年级制护理继续教育在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培训中的效果[J].护理学杂志,2013,24(21):4-6.

[8]赵书敏,侯荣丹,李敏玲,等.阶梯培训模式在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3(12):6-8.

R193

:B

1671-1246(2017)12-0111-02

猜你喜欢

基层医院医护急诊科
微生物检验在基层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
急诊科床旁超声的教育和培训
工银医护无界卡一份对医护者的关怀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医护到家”真能“到家”?
基层医院腹腔镜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附52例报告)
老年习惯性便秘的蒙医护理
中老年高血压病的预防及蒙医护理
循序渐进式健康教育在基层医院卒中病患者中的应用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