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2017-07-07弋戈

中国社会保障 2017年5期
关键词:烧纸纸钱祭祖

文/弋戈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文/弋戈

古代的扫墓祭祖民俗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清明时节,最重要的活动是祭祖。祭祀的习俗源于原始社会,祭祀、占卜等与神的交流祷告活动是初民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当国家形成以后,祭祀成为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左传・成公十三年》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古代,祭和祀有不同的含义,祭乃对神、祀是对祖宗的礼制仪式。这里的祀与戎都是祭祀活动,祀是祭祖的仪式,戎是出征前的祭社仪式,也就是说,国之大事,就是祭祀。

古人重视丧葬和祭祀,在丧葬礼制方面颇有讲究。古时称墓之封土成丘者为坟,平者为墓。从墓制而言,具体有陵、林、冢、墓、坟等不同等级的区别。

“陵”,最高的土山型坟墓,在古代是皇家陵墓的专用名称。如乾陵、十三陵等。近代则仅用于国家元首,如中山陵。现在则用于称呼埋葬身份崇高的人,比如烈士陵园。

“林”,较之于“陵”,在礼制上次一等,取“陵”之谐音。一般是埋葬政治或道德方面的显赫人物,比如孔子被后人尊为文圣,其墓地被尊为“孔林”。

“冢”,是高坟的意思,古代王候将相的墓,埋葬的是贵族、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物。比如青冢即昭君墓。古代还有衣冠冢,有些著名历史人物死后没有留下尸体,就用其生前拥有的物品代替,埋藏逝者物品的墓叫衣冠冢。

“茔”“墓”和“坟”,一般是指平民的埋葬之所。

墓祭,主要是指生者在墓前祭祀祖先,以表达和寄托对逝者的孝思之情。墓祭之俗起源于先秦,盛行始于汉代。为了便于墓祭,从西汉末年开始,先民把石刻的碑立于墓前,在石碑上刻下墓主的生平事迹及颂扬之辞。东汉时期还兴起建祠堂之风俗,祠堂又称为享堂,用来祭祀亡灵,将祖先灵魂供奉于享堂,接受子孙后代的祭祀。后世一些强宗大族把墓祭当作团结族群的重要手段,因而非常重视本族的祠堂建设。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逢清明,民众通过扫墓,缅怀先人,慎终追远,敦亲睦族。

在扫墓祭祖的习俗中,人们祭奠时往往会烧一些纸钱。纸钱,又称金银纸、金元宝、冥币等。那么,给亡人烧纸钱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呢?

人在世上靠金钱兑换货物,以取得生存保障,纸钱就是生者给逝者在冥界里用的钱。实际上,烧纸钱也是对逝者的一种追思和悼念。

《事物纪原》卷九载:“汉以来,葬者皆有瘗钱。”相传在东汉时期,蔡伦改良造纸术后,生意兴隆。他的哥哥蔡莫、嫂嫂慧娘非常羡慕,向蔡伦学习造纸术。但是蔡莫工夫没学到家,就急着另起炉灶开起了造纸店。结果造出来的纸品质低劣,无人问津。慧娘想出了一条妙计,佯装暴死,让蔡莫当着邻居的面,在自己的棺前边哭边烧纸。烧着烧着,忽然听到棺材里有响声。邻居打开棺盖,慧娘复活。慧娘告诉邻居,她死后到了阴间,阎王让她推磨受苦。因为蔡莫烧给她很多纸钱,阴间以纸为钱,小鬼们都争着为她推磨赚钱。她又把钱交给阎王,阎王就放她回来了。蔡莫一听,又抱了两大捆的纸来烧,说是让阴间的爹娘少受点苦。邻居见纸钱有这么大的用处,于是纷纷效仿,都掏钱来买蔡莫造的纸。消息传开后,蔡莫家的纸全都卖光了。烧纸钱由此成为墓祭的一大习俗。

猜你喜欢

烧纸纸钱祭祖
烧纸变钱
CLOSE TOHEAVEN
第一次和父亲给先人们烧纸
洪洞祭祖
纸钱炉
祭祖
送钱
有法子
烧纸
彝族祭祖仪式“尼木措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