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评价为抓手 推进后勤信息化加速发展

2017-07-07张政丰

国防 2017年6期
关键词:后勤指标体系信息化

张政丰 王 强 肖 玮

以评价为抓手 推进后勤信息化加速发展

张政丰 王 强 肖 玮

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不断深化,军队信息化建设加速推进,迫切需要运用科学管理手段加强后勤信息化建设。本文详细阐述了开展后勤信息化评价的重要意义,分析了现实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分类总结了信息化评价典型指标体系的运用特点,探讨了构建后勤信息化评价模式。

军队建设 后勤信息化 指标体系 评价模式

当前,军队后勤系统紧紧围绕强军目标要求,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提升后勤信息化水平,深入推进信息化条件下后勤训练,后勤信息化呈现整体建设、纵深发展、拓展应用的良好局面。但同时也应看到,与构建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的后勤力量体系的要求相比,后勤信息化建设总体上处在全面发展的起步阶段,集中统管和战略管理的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决策、规划、执行、评估职能配置需要优化,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亟须建立。

一、开展后勤信息化评价必要性分析

随着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推进,科学开展后勤信息化评价,对推进信息化后勤转型、提升保障打赢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科学确立后勤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客观需要。“十二五”以来,后勤信息化以重点综合项目建设为抓手,在顶层设计、分系统建设、网络运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缺乏对信息化建设活动及其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和评价。要从顶层设计入手,把规划计划、立项研制、建设应用和验收评估有机衔接起来,形成闭环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评价战略抓手的导向作用,按照战斗力的标准要求,科学制定基础设施、标准制度和人才队伍发展策略,确保后勤信息化建设有序展开。

加速实现后勤信息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手段。建设向信息化转型的后勤,是现代后勤“三大任务”之一。当前,面向战场聚焦打赢的后勤信息化建设任务较为繁重,只有建立信息化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才能准确把握后勤系统、各类部队的信息化程度,探索后勤信息化发展的科学路径,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对策,确保向后勤信息化转型这一战略任务的顺利完成。

推进后勤保障模式转变的有效策略。随着军委联勤保障体制的确立,着眼实现后勤大系统建设目标,加快形成后勤信息化“五环联动”能力体系,需要客观评判后勤信息系统及其环境状况和发展潜力,深入分析信息化水平对保障能力生成影响,深刻揭示各级各类物资供应数量关系,优化后勤保障流程,推动后勤系统结构、管理机制、保障模式的深层变革。

二、信息化评价典型指标体系分析

国家信息化总体水平评价。2001年,国家信息产业部推出《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该方案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借鉴世界上各种信息化测评方法的长处,根据国家信息化的体系结构,设置信息化指标体系,包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信息化人才、信息政策法规和标准等,反映了信息化社会的新要求,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应用,对实现国家提出的信息化发展战略方针具有深远意义。2010年,国家统计局基于信息社会发展现状,适应网络时代发展潮流,研究制定信息化发展指数指标体系,从信息化基础设施、使用、知识、环境与效果和信息消费等方面,诠释了国家信息化的总体水平,对发展状况做出综合性评价,该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扩展性。

部队信息化建设评价。部队信息化建设最终目的,是促进战斗力水平提高。《部队信息化工作暂行规定》明确了部队信息化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信息化知识普及,信息系统和信息化武器装备训练、使用和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安全保障工作,配套设施建设等,为部队信息化建设评价提供了法规依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充分考虑部队信息化建设的特殊性。紧紧围绕战斗力标准和部队作战任务,构建部队信息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信息化组织领导、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化装备建设运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安全保障、信息化人才等方面能力指标。

后勤信息化建设评价。实际上,后勤业务具有便于定量描述、标准体系完整和业务程序规范的特点,更加有利于推进信息化。但后勤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起步较晚,专项研究比较少,仅在一些著作、研究课题、论文中涉及部分内容。《后勤信息化研究》将评价指标分为6类27个,包括后勤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后勤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后勤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化后勤装备、后勤信息化人才、后勤信息化发展政策等。《军队后勤信息化评价研究》将评价指标分为7类27个,包括后勤信息资源、信息基础设施、后勤信息系统、信息化后勤装备与设施、后勤信息化政策法规标准、后勤人员信息化水平、后勤信息化组织领导等。《军队后勤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研究》,通过对后勤信息化进行结构与效能分析,构建了由要素型和效能型指标构成的后勤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要素型指标由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37个三级指标构成,效能型指标由3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构成,并对提出的评价体系进行实例分析验证。

三、后勤信息化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仅有少数单位对后勤信息化评价进行研究和探索,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评价目的不明确。由于对后勤信息化评价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研究工作普遍注重对建设现状的一般性评价,不能反映后勤信息化本质特点,尚未把全面提升保障能力作为衡量信息化成效的重要标准,尤其是未能将军委近年来提出的“军队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提高战斗力”等新要求体现在评价体系中。评价内容不完善。后勤信息化水平,既体现在一个单位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力度上,也体现在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应用成效上。当前,后勤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大多是围绕建设的内容而展开,存在重建设轻评价、重显性轻隐性的倾向,缺少对后勤信息化建设质量效果的评价,影响后勤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和效益。评价方法不科学。目前,后勤信息化评价整体研究水平不高,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性、权威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评价理论,对指标权重确定、评价模型运用研究不够深入,定性评价多、定量评价少,评价结果易受到人为因素影响。评价实践不系统。后勤系统尚未建立专门的评价力量,提出的指标体系没有结合实例进行分析验证,缺少实践检验,必须进一步加强制度设计,建立评价专家队伍,加大实践应用力度,完善政策法规,改变后勤信息化“建设容易、评价不易”的问题。

四、后勤信息化评价模式分析

后勤信息化评价,是对评价对象所包含与涉及多种因素和多个层面进行综合性评价。根据评价的目的要求,信息化评价大致可分为水平评价、建设评价和应用效果评价。

综合水平评价。水平评价以理论方法研究为主,从客观上分析判断后勤信息化发展所处的阶段。通过建立评价模型,对后勤信息化建设质量水平、成果效益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评价和科学判断,反映建设中存在问题和水平差异,为决策提供支持。全面反映后勤信息化建设水平,指标体系应涵盖信息化组织领导、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化装备建设运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安全保障、信息化人才等方面。具体评价指标确定,须对原始数据调查统计和分析研究,选择确定若干能够准确反映出后勤信息化建设目标要求的单项指标,构成完整的指标体系。

信息化建设评价。注重信息化建设项目或工作进展完成情况,侧重对信息化建设过程进行评价,对信息化建设规模大小、层次高低和投入力度进行评价,作为调整决策的依据。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后勤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系统与数据库建设、信息化组织保障体系建设等。也可根据需要和形势发展,围绕信息化某一方面进行评价,构建后勤信息化建设评价、应用评价、效率评价、安全评价和风险评价等单项评价指标体系,以要素水平提升驱动整体建设发展。应健全约束激励机制,建立评价制度,依据路线图实施检查评价,对规划任务落实情况的全程监控,促进决策变为行动,再由行动变为效益。具体评价可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实施评价,对反映软环境建设的指标(如政策法规完备度等)可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反映系统建设能力的指标(基础设施硬件条件等)应尽量采用定量评价的方法,从任务分解、资源投入、组织领导和对策措施等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信息化效果评价。主要是研究分析信息化发展对绩效或效果的贡献,考察建设成果在推进后勤建设转型和满足作战保障需要方面的体现程度,以及在提高后勤保障能力和战斗力方面发挥的作用。开展建设效能评价,应将信息化建设本质视为一个投入产出的过程,评价内容包括后勤信息化应用维度、后勤信息化业务处理情况、后勤信息化应用效果。在指标设计上,要突出后勤信息化在“五个环节”目标能力体系形成中所发挥的作用,对实时感知保障需求能力、可视掌控保障资源能力、及时正确定下决心能力、实现精确定向配送能力、全程调控保障行动能力的贡献率。需求实时感知,体现的是后勤信息化水平对保障需求信息获取准确性和及时性的影响,特别是物联网技术应用情况,以及物资消耗、人员伤亡、装备和设施损毁等方面的自动感知能力。资源实时掌控,是进行后勤保障决策的基础,后勤信息化水平在资源掌控上的体现,就是通过各类物资入网管理,实现保障资源信息融合,提高资源掌控能力。决心及时正确,体现的是对行动过程和保障需求的信息掌握程度,需要深度开发信息资源,建立辅助决策手段,提升决策支持能力。配送精确定向,是后勤指挥员及指挥机构根据保障决心计划,统筹优化保障需求、保障资源和配送任务,精确控制保障行动,提升精确配送能力。行动全程调控,是后勤信息化水平对保障行动过程信息掌握程度,以及对保障行动本身进行控制与影响的程度,加强指挥通信手段建设和网系融合,对指挥控制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科学推进信息化评价,应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用”的原则,以需求为牵引、以绩效为目标、以制度机制为动力,引导后勤信息化建设由重投入向重产出转变,由重成果向重应用转变,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切实提高后勤信息化建设质量效益。

[1]杨柳,卢姗姗. 美国海军后勤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浅析[J]. 海军医学杂志, 2015(2).

[2]陈晶,李明润. 加快建设信息化后勤的思考[J]. 军事经济研究, 2015(4).

[3]汪贻生,冯云,王丰. 基于SOA的军事物流信息系统总体架构研究[J]. 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11, 27(4).

[4]孙涛,罗晃. 后勤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 后勤科技装备, 2011(4).

(责任编辑:胡东霞)

简 讯

北京市召开交通战备工作会议

前不久,北京市召开了交通战备工作会议。市交通委党组书记、主任、市交通战备办主任周正宇,对下一阶段的交通战备工作提出了三点要求:一要迅速适应军改后的新形势,积极主动为驻京部队提供服务;二要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交通战备干部、职工的应急应战能力,加强军事化管理,培养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纪律、铁一般的担当;三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忠于职守、清正廉洁,时刻坚守政治底线。他还强调,目前首都交通战备建设发展的目标任务已明确,希望全市交通战备系统的各部门人员,依据各自的职责,以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扎实有效的措施办法、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撸起袖子加油干,为有效推动首都交通战备工作发展做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市交通战备办专职副主任李海义做了工作报告。交通运输部交通战备办、市政务服务办驻京部队服务处、市国防动员委员会各办公室等近2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北京市交通战备办公室)

E23

A

1002-4484(2017)06-0021-04

作者:张政丰,后勤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王强,后勤工程学院后勤信息与军事物流工程系,主任,大校;肖玮,后勤工程学院后勤信息与军事物流工程系,讲师,技术9级

猜你喜欢

后勤指标体系信息化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煤炭企业后勤创一流对标管理研究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能力生成探究
建筑工程造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探究
新形势下完善军队后勤管理体系的思考
论述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与应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