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低工资标准的科学测算与制度完善

2017-07-06

关键词:恩格尔系数最低工资测算

王 蓓



最低工资标准的科学测算与制度完善

王 蓓

比重法和恩格尔系数法作为计算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用方法,存在较大缺陷,不能满足实践要求,需在马克思最低工资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探究最低工资标准的科学测算方法。以S省C市为研究样本,用比重法、恩格尔系数法、ELES模型法三种测算方法定量分析后发现,ELES模型法更为科学。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政府在运用最低工资标准这一宏观调控工具时,应全面评估,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坚持稳慎调整原则,实现最低工资与劳动就业的相互协调;注重最低工资标准与失业保险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衔接和合理差距。

最低工资标准; 理论依据; 测算方法; 科学性

一、问题的提出

最低工资是指劳动力价格的下限,最低工资制度则是政府干预收入分配、调控工资水平的重要工具。实施最低工资制度的目的,是保障低收入劳动者的基本收入,维持一定的社会购买力和经济活动,并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和社会正义的实现。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2015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提出:“完善并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精准扶贫与全面小康建设进入攻坚阶段,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收入分配格局、理顺分配关系、缩小贫富差距。但同时,经济进入新常态,人工成本上升,企业压力加大,物价低位运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也面临阻力。此外,因缺乏法律规范和常态监管,最低工资标准存在落实不力情况。调查显示,42%的企业未执行最低工资标准,且很少因不执行最低工资标准被处罚*汪昌莲:《最低工资标准该降还是该升》,《北京晨报》2016年12月15日,第B06版。。如何建立“相对平衡”的最低工资制度,科学设定最低工资标准,发挥其“兜底”功能,保障劳动者基本利益,与此同时,平衡劳资双方的利益分配,实现工资增长与生产就业的协调,是值得探索的重要命题。

国外对最低工资标准的研究起步较早,相关理论及文献成果主要包括:(1)最低工资决定理论。(2)最低工资标准对就业的影响。(3)最低工资标准的实证研究。主要针对最低工资标准和失业率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早期做法是对最低工资标准和失业率这两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后来Card和Krugger两位学者提出自然实验法,通过在宾夕法尼亚和新泽西两个相邻的州分别推行不同的最低工资标准,来比较二者就业情况的变化。Card D,Krueger A B,“Minimum Wages and Employment:A Case Study of the Fast-food Industry in New Jersey and Pennsylvania”,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84,pp.772-793.,也有实证研究关注最低工资标准对某类人群就业和失业状况的影响*Brown,C.,C. Gilroy & A. Kohen,“Time Series Evidence on the Effects of the Minimum Wage on Youth Employment and Unemployment”,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1983 (18),pp.3-31.。

我国1993年颁布《企业最低工资规定》,1995年实施的《劳动法》明确了最低工资标准的法律地位,2004年实施《最低工资规定》并沿用至今。国内对于最低工资标准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涉及以下领域:一是设立最低工资标准的必要性探讨*以张五常(2000)和薛兆丰(2004)为代表的学者反对实施最低工资标准。而以苏海南、刘军胜(2006)和马光远(2009)为代表的学者则主张对最低工资标准予以保障和提高。;二是最低工资标准的定性分析*石玉军、盛玉华(2013),张衔、徐延辰(2014)对最低工资标准的理论进行了梳理;林原、曹媞(2012),张胜辉(2012)介绍了西方国家最低工资标准的设定机制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刘金祥(2007)探讨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科学性应结合的因素;董保华(2010)指出,最低工资标准属于“窄口径”,社会平均工资属于“宽口径”,只有将二者调整成同口径才能进行比较;叶姗(2013)运用社会法的理论,对最低工资标准的制定依据、法律性质和实施机制进行了解析;邹世允(2014)针对如何完善我国最低工资立法进行了研究。;三是最低工资标准的定量分析*在最低工资标准和就业的关系方面,罗小兰(2007)、石娟(2009)、丁守海(2010)、傅端香(2013)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王弟海(2011)以及牟粼琳等(2013)则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社会效应的角度探讨最低工资标准的设定。杨巧梅、韩兆洲(2006)、杨胜利等(2010)、王妹、景洁(2010)、付坤、张艳(2011)分别针对广东省等地的最低工资标准进行了实证研究。在测算方面,以韩兆洲、魏章进、李艳为代表的学者,分别采用国际收入比例法、灰色关联分析法、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法对最低工资标准进行了测算。此外,其他学者还采用了因子分析法、德尔菲法、LES模型法、改进的马丁法、比例法等方法,对最低工资标准进行测算。。法学学者多以对最低工资标准的定性分析为主,所得结论欠缺实证依据;经济学学者致力于运用经济学模型对最低工资标准进行定量分析,但往往缺乏统一的分析范式,且理论前提分析较为薄弱。近年来,关于最低工资标准一般理论研究的文献逐渐丰富,但在各行业与区域层面的分析,尤其是经验实证研究还有待加强。本文基于对最低工资标准的简要理论分析,以S省C市为实证样本,运用比重法、恩格尔系数法和ELSE模型法进行实证考察,提出完善最低工资标准的对策建议。

二、理论基础

关于最低工资标准与最低工资制度的研究,有较长的学术史,主要理论流派如下:

(一)关于工资与最低工资的经典理论

1.古典经济学家对工资及其最低限度的理解。以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亚当·斯密(Adam Smith)、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萨伊(Say)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基于劳动价值论,将工资理解为维持工人生活和延续后代所必需生活资料的价值,作为非财产所有者的工人(或雇佣劳动者)的报酬。古典经济学家将工资视为维持劳动者生活所必要的消费资料,提出“维持工人基本生活”这一工资最低标准法则。

2.马克思对工资的科学阐释。马克思对劳动力价值及工资理论进行了科学阐释,认为工资作为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它的量由生产劳动力的价值规律决定。“生产劳动力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可以归结为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必要的劳动时间,或者说,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占有者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65页。。马克思提出了“最低工资”这一概念,指出:“什么是最低工资呢?要维持工人的生计,使他能勉强养活自己,并使自己的阶级能保持必要的人数而得以延续,就需要一些物品,最低工资恰好就是为生产这些物品所必需的支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72页。。“简单劳动的生产费用就是维持工人生存和延续工人后代的费用。这种维持生存和延续后代的费用的价格就是工资。这样决定的工资叫做最低工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23页。。马克思1865年6月发表的《工资、价格和利润》和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1卷,将最低工资视为生存和延续后代的基本费用,对最低工资问题进行了全面科学论述*这一阶段,马克思使用的是“工资的最低限度”而非“最低工资”或“最低限度的工资”。“最低工资”和“最低限度的工资”是指按照雇佣劳动规则或工资规律,工人应得且只能得到的那个工资。“工资的最低限度”仅为工人应得工资的一部分。这说明工人事实上并不能得到由身体标准和社会标准共同决定的那个工资,即“最低限度的工资”,工人的实际所得接近“工资的最低限度”,即资本主义的经常倾向是将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

3.效率工资理论及最低工资标准问题的延伸。20世纪70年代末,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者提出了“效率工资”(Efficiency-wage)这一概念,反映现代企业运用高工资手段激励专业人才的工资设计。效率工资是企业为了提高工人生产率而支付的高于均衡工资的工资*曼昆:《经济学原理(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3页。。20世纪80年代,效率工资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 Akerlof)提出,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厂商们愿意使工资水平维持在高于市场出清的水平上,这一高水平的工资就是效率工资。效率工资理论丰富了人力资本理论,也为失业问题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因可能加大的结构性失业,启发人们重新思考失业保障与最低工资标准问题。

(二)最低工资标准实证分析的理论前提:马克思的观点

依据《最低工资规定》,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见《最低工资规定》第3条。。最低工资标准的确立,根本宗旨就是保证劳动者的劳动力的正常再生产。古典经济学者阐释的最低工资限度观点,考虑了劳动者维系生活的最低消费需要,但是由于并未提出劳动力商品及其再生产的概念,不能科学地阐释工资的经济学内涵及最低工资标准的决定因素。现代西方学者提出的效率工资实际上是一种最优工资理论,其与最低工资标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有待系统的实证探究。马克思提出了劳动力商品理论,对劳动力价值及其工资表现进行了科学阐释,指出要从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以及社会需求因素理解工资及影响因素,为考察最低工资标准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前提。因此马克思的工资理论成为本文探讨最低工资标准的理论基点。

三、关于我国最低工资标准的样本实证

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是我国职工收入分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和省市已建立最低工资标准定期调整机制*《最低工资规定》第10条:“最低工资标准发布实施后,如本规定第六条所规定的相关因素发生变化,应当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每两年至少调整一次。”。本文以S省C市为研究样本。S省是中国西部的经济大省和文化中心,2014年末常住人口为8140.2万人,下辖1个副省级市、17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15个县级市。C市为S省省会,副省级城市,2014年末常住人口为1442.8万人,199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西南地区的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S省和C市的基本信息来源于所辖统计部门网站。。

C市作为省会城市没有最低工资标准的制定权,只有在S省政府发布的最低工资标准档次范围内的选择执行权。C市一直选择执行的是S省最低工资标准的前三个或前两个高档次。根据《最低工资规定》第5条,最低工资标准一般采取月最低工资标准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两种形式,分别适用于全日制劳动者和非全日制劳动者。本文的研究中采用的均为月最低工资标准,且选取的数据是最高档次,即主城区(市)县那一档。

(一)最低工资标准的考量因素与测算方法

参照国际劳工组织公约和建议书*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第131号公约和第135号建议书,最低工资应根据以下因素确定并进行调整:(1)工人及其家庭的生活需要;(2)生活费用;(3)社会工资总水平;(4)其他社会阶层的生活水平;(5)社会安全利益的需要;(6)经济发展水平;(7)雇主支付能力。世界各国确定或调整本国最低工资标准的参考依据和测算方法虽然各不相同,但一般都要参考城镇居民生活费用支出、平均工资、劳动生产率、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我国《劳动法》提出了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的综合参考因素。《劳动法》第49条规定:“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应当综合参考下列因素:(一)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二)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三)劳动生产率;(四)就业状况;(五)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根据《最低工资规定》附件,确定最低工资标准一般考虑城镇居民生活费用支出、职工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职工平均工资、失业率、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公式为:M=f(C、S、A、U、E、a)。其中,M是最低工资标准;C是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用;S是职工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A是职工平均工资;U是失业率;E是经济发展水平;a是调整因素。。

在最低工资标准的测算上,我国《最低工资规定》在附件部分将比重法和恩格尔系数法规定为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用方法*比重法即根据城镇居民家计调查资料,统计出贫困户的人均生活费用支出水平,乘以每一就业者的赡养系数,再加上一个调整数。恩格尔系数法即结合标准食物的市场价格,计算出最低食物支出标准,除以恩格尔系数,得出最低生活费用标准,再乘以每一就业者的赡养系数,再加上一个调整数。计算出月最低工资标准后,考虑职工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社会救济金和失业保险金标准等进行必要的修正。,并指出,各地可参照以上测算办法,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月、小时最低工资标准。

(二)本文关于测算方法的选择及理由

本文将马克思的最低工资理论作为最低工资标准实证考察的理论依据。但是,由于目前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用方法(比重法、恩格尔系数法)不能较好满足劳动力价值测算的相应需求,因此需要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框架下,探索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的科学测算方法。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Expan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简称ELES)因其潜在的应用价值日渐引起学者的重视。下文将综合运用比重法、恩格尔系数法和ELES模型法三种方法来对S省C市最低工资标准进行测算和实证分析及检验。

(三)理论模型及其优劣分析

首先,将对比重法、恩格尔系数法和ELES模型法进行比较分析,阐述各模型的合理性、优缺点及其内在联系。

1.比重法

(1)比重法模型

比重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最低工资标准=最低收入户人均消费性支出×赡养系数+调整因素

比重法以最低人均收入户的人均消费性支出为起点,结合劳动人口所应对的人均的赡养规模,经适当调整后确定下一年度最低工资标准。其中,最低人均收入户是基于城镇居民家计调查资料,按照一定比例的人均收入来确定的。《最低工资规定》指出,调整因素主要考虑当地个人缴纳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等费用。C市人社部门运用比重法测算时没有计算相应的调整因素,为了和实践保持一致,以及更好地验证测算值与执行值之间的差距,本文在使用比重法时也暂不考虑调整因素(即调整因素=0)。

(2)该模型优缺点分析

比重法因意义明确、操作简单等优势,被我国各地广泛采用。最低收入户消费性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最低人均收入,然而每一年度的工资标准又是基于上一年度的消费性支出来测算的,因此,比重法中最低工资标准总是受限于上一年度或者说最初的最低收入。加之调整因素占工资标准的比例相对较小,最低工资标准没能全面反映出个人实际需求。比重法将最低收入户的人均消费支出作为制定最低工资标准的出发点,合理性有待探讨。

2.恩格尔系数法

(1)恩格尔系数法模型

恩格尔系数法模型公式如下:

月最低工资标准=最低收入户人均月食品费用÷恩格尔系数×赡养系数+调整因素

按照恩格尔系数法,最低工资标准应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它以最低食物支出标准为基础,根据食品支出与总支出间的关系来估计整体的需求支出,经适当调整后得出下一年度最低工资标准。最低食物支出标准是根据国家营养学会提供的年度标准食物谱及标准食物摄取量,结合标准食物的市场价格计算得出。食品支出和总支出的关系是指食品消费性支出占总体消费性支出的比例,即恩格尔系数。为了合理验证测算值与执行值之间的差距,本文在使用恩格尔系数法时与C市人社部门的做法保持一致,暂不考虑调整因素(即调整因素=0)。

(2)该模型优缺点分析

恩格尔系数法具有意义明确、计算简便的优点。相较于比重法,恩格尔系数法关注人类的基本需求。由于实践中大多采用最低收入标准的食品消费性支出代替最低食品支出标准进行测算,恩格尔系数法存在和比重法相同的问题。当前我国居民食品消费性支出占总体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下滑,交通、通信、医疗、住房等支出比重不断上升,恩格尔系数法的适用性值得商榷。按标准食物谱计算的最低食物支出标准也不一定符合实际最低食物消费开支。

3.ELES模型法

(1)ELES模型法

基于ELES基础模型*ELES基础模型及其推导,感兴趣的可与作者联系。,ELES法中最低工资标准的测算公式如下:

最低工资标准=人均基本支出总额×实际赡养系数+调整因素

关于上述测算公式,以下几个要点需要特别说明:

一方面,工薪收入虽然作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但家庭真正能用于赡养老人、子女的部分却仅是可支配收入。因此,实际赡养系数是指赡养系数和工薪收入与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系数的乘积。本文采用实际赡养系数,能够更真实地反映最低工资的实质。另一方面,调整因素主要包括职工个人缴纳的“三险一金”等。在实践中,考虑到最低工资标准的特殊性,调整因素大多专指职工个人缴纳的最低社会保险费。因此,本文在测算过程中将沿袭这一做法,调整因素的其他项目将在横向调整指数中反映。

(2)该模型优缺点分析

ELES模型法作为一种相对科学的测算工具,优势主要体现在:第一,比重法和恩格尔系数法更多地体现的是一种机械的平滑,不是个人对于各类商品具体的实际需求。ELES模型法以剖析各收入水平层次人群的消费结构为出发点,全面估计居民个人对于各类商品的基本需求,所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更多体现了个人全面的基本需求。第二,ELES模型法直接运用截面资料进行参数估计,实际可操作性强。还可以结合边际消费倾向分析、需求收入弹性分析以及基本需求分析方法,剖析我国居民的需求、收入及消费情况。第三,ELES模型法“不仅可以按社会条件保证劳动力正常再生产的全部费用,而且无需人为规定逐期调整额或调整幅度,而只需根据定期计算结果对最低工资标准进行调整,保证最低工资标准的性质不变性。同时,采用这种方法确定最低工资标准可以很容易地处理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造成的扭曲”*张衔、徐延辰:《最低工资标准的理论依据与定量分析》,《社会科学辑刊》2014年第2期。。

综上所述,ELES模型逐渐表现出更大的理论价值与更强的操作性,因而相较于目前的通用方法,更适合作为当前形势下测算最低工资标准的分析方法。

(四)静态测算

下文分别运用比重法、恩格尔系数法和ELES模型法三种方法来测算S省C市的月最低工资标准。

1.比重法

基于上述的测算公式:

最低工资标准=最低收入户消费性支出×赡养系数+调整因素

表1C市城镇居民低收入户的消费性支出*数据来源:《C市统计年鉴》(2012-2014)。

表2 C市赡养系数*数据来源:《C市统计年鉴2014》。

从表1、表2中数值可计算出C市2011、2012、2013年的月最低工资标准测算值:

2011年的月最低工资标准=(12095.83÷12)×1.91+0=1925.26元

2012年的月最低工资标准=(11863.56÷12)×1.97+0=1947.6元

2013年的月最低工资标准=(9445.56÷12)×2.00+0=1574.26元*需说明的是,因为《C市统计年鉴2014》中2013年的数据没有把“最低”和“低”两项分开,即取消了“最低”这一项,导致两个问题:一是在数据选择上,只有选择第二档“低收入户的”人均消费性支出;二是最终的计算结果也因为统计数据的变化而与前两年产生较大落差。

C市2011、2012、2013年最低工资的政府实际执行值分别为850元/月、1050元/月、1200元/月。比重法计算得到的最低工资标准测算值与执行值之间差距较大,执行值远低于测算值,二者契合程度较低。

2.恩格尔系数法

由前面分析所得恩格尔系数公式:

最低工资标准=最低收入户人均食品费用÷恩格尔系数×赡养系数+调整因素

表3 C市2011-2013年各项数据*数据来源:《C市统计年鉴(2012-2014)》。2013年的统计数据(即《C市统计年鉴2014》)由于统计项目的改变,取消了“最低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两项,故表3中2013年城镇最低收入户人均食品支出使用的是城镇低收入户人均食品支出的数据值。

将表3中的数据代入公式,得出恩格尔系数法测算值:

2011年最低工资标准=(4085.08÷12)÷0.37×1.91+0=1757.32元

2012年最低工资标准=(4534.56÷12)÷0.354×1.97+0=2102.89元

2013年最低工资标准=(4386.18÷12)÷0.351×2.00+0=2074.16元

可见,恩格尔系数法的测算结果远高于实际执行值,二者契合程度低。

3.ELES模型法

(1)人均基本支出

ELES模型测算最低工资标准的核心在于人均基本支出的估计,模型基于对各收入层次人群消费结构的分析,剥离出人均的基本需求。为了研究各收入层次的消费结构,本文参考统计年鉴的做法,将居民的消费性支出划分为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医疗保健支出、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其他商品与服务这八大类。在此基础上,采集不同收入层次居民消费情况作为样本,以各类商品消费性支出(被解释变量)对可支配收入(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得到八个关系式,Ci=αi+βiI+ui,i=1,2,3,4,5,6,7,8。具体结果参见表4、表5:

表4 2013年S省城镇居民生活费回归计算结果表

表5 2014年S省城镇居民生活费回归计算结果表

基于上述的回归结果,可以进一步计算S省的人均基本支出,具体步骤如下:首先,界定三种层次的基本消费支出:生存线、温饱线和发展线。其中,生存线包括食品、衣着、居住、其他商品及服务这四大类别;温饱线则界定为生存线和交通通讯、家庭设备用品支出的总和;至于发展线,涵盖了上述八类商品的消费性支出,即包括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医疗保健支出、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其他商品与服务的基本消费支出。在此基础上,根据以下各类商品的基本生存支出函数分别求得八项消费性支出,然后按照生存线、温饱线、发展线所包括的消费支出项目加总平均:

计算结果见表6、表7:

表6 2013年S省人均基本支出额ELES模型测算结果

表7 2014年S省人均基本支出额ELES模型测算结果

(2)横向调整

由于C市部分数据资料的变化*《C市统计年鉴2014》取消了按收入阶层分组的统计指标,由于数据的缺失,模型的回归难以进行,因而采用S省的水平横向调整后转化为C市的最低工资标准。,本文在S省最低工资标准的基础上进行横向调整,转换得到C市最低工资标准。具体公式如下:

横向调整指数=[(C市人均GDP/S省人均GDP)×(C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S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C市职工平均工资/S省职工平均工资)×(C市人均赡养系数/S省人均赡养系数)]1/4

各年度的横向调整指数测算结果详见表8、表9:

表8 2013年C市最低工资横向调整指数表*数据来源:《C市统计年鉴2014》、《S省统计年鉴2014》。

表9 2014年C市最低工资横向调整指数表*数据来源:《C市统计年鉴2014》、《S省统计年鉴2014》。

(3)最低工资标准

C市最低工资标准=剔除社保费的S省最低工资平均值×横向调整指数+最低社保费

其中,剔除社保费的S省最低工资平均值=S省人均基本支出额×实际赡养系数。

实际赡养系数=S省人均赡养系数×工薪收入与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系数。

表10为各年度C市月最低工资标准的具体情况:

表1 02011-2014年C市最低工资标准静态测算值(ELES模型) 单位:元/月

(五)动态预测

因统计数据的滞后,本年度标准的制定大多基于上年度的情况进行动态调整,步骤如下:

1.动态调整模型

上年度的最低工资标准确定后,可以建立基于上年度最低工资标准的动态调整模型,实现本年度最低工资标准的动态预测。动态调整模型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本年度最低工资标准=上年度最低工资标准+本年度最低工资增加额。

本年度最低工资增加额=上年度不含社保费最低工资标准×本年度动态调整指数+本年度社保缴费增加额。

本年度动态调整指数=(上年度C市人均GDP增长率+上年度C市城镇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上年度C市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3。

模型所需的数据详见表11、表12:

表1 12014年C市动态调整数据

表1 22015年C市动态调整数据

2.预测结果

以2015年C市最低工资标准为例来简要概述模型的预测流程。首先,测算出2014年C市最低工资标准的理论值,并以此作为2015年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的依据;其次,整合上年度人均GDP增长率、城镇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和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的情况,形成动态调整指数;最后,估计2015年最低工资标准,实现动态调整。详细结果参见表13:

表1 32013-2015年C市最低工资标准ELES模型动态调整预测值 单位:元/月

从表13可见,用ELES模型动态调整后,C市2013年最低工资标准的预测值发展线为1324.319元,政府实际执行值为1200元,执行值比预测值温饱线高55.75元,比预测值发展线低124.319元;C市2014年最低工资标准的预测值发展线为1529.032元,政府实际执行值为1400元,执行值比预测值温饱线高74.35元,比预测值发展线低129.032元。C市2015年最低工资标准的预测值发展线为1463.890元,政府实际执行值为1500元,执行值高于预测值发展线36.11元。

3.模型检验

出于合理制定最低工资标准测算方案的考虑,需进行ELES模型法预测的稳定性检验。

选取2014年最低工资标准为样本进行稳定性检验。联系表10,2014年C市ELES模型静态测算值发展线为1348.789元,而表13 ELES模型动态调整预测值发展线为1529.032元。相较之下,动态预测值高于静态测算值180.234元,即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

一般来说,模型预测的基本假定都是经济状况稳定变动,因为一旦经济形势变动幅度较大引致动态调整指标的较大变动,动态预测值和静态测算值之间便会出现一定的偏差。近年来我国经济增幅放缓,人均GDP增长率、城镇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和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等指标均有所下滑。从表11、表12中可以看出,人均GDP增长率从11.03%降至9.50%,降幅为1.53%;城镇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从3.10%降至1.30%,降幅为1.8%;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从原先的24.71%变为8.47%,降幅高达16.24%。三大指标的下降导致动态调整指标的下降,进而使静态测算值低于动态预测值。目前在经济条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人均GDP增长率、城镇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和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同样呈相对稳定态势,因此,今后若使用ELES模型法,动态预测值将在静态测算值上下的可控范围内变动。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在马克思工资理论的指导下,用比重法、恩格尔系数法和ELES模型法三种方法对S省C市最低工资标准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显示,用比重法和恩格尔系数法计算出来的测算值都远高于政府实际执行值,这可能是由于这两种方法选择的基点不合理所致。而使用ELES模型法计算的结果则显示,C市的最低工资标准基本合理,且逐年提升,目前能满足劳动者及其赡养人口包括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医疗保健支出、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其他商品与服务在内的八类基本消费支出。由此可见,ELES模型法可以按社会条件保证劳动力正常再生产的全部费用,符合理论要求;可以直接运用截面资料进行参数估计;还可以用来进行边际消费倾向分析、需求收入弹性分析、基本需求分析。因此,ELES模型法是用来测算最低工资标准相对科学的工具。

最低工资制度是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必要手段,为此,首先应当明确最低工资标准的内涵。《最低工资规定》第3条第1款简单界定了何为最低工资标准,第12条第1款列举了最低工资标准应剔除的部分项目,但对于用人单位提供食宿、实物、代金券等非货币性补贴是否计入最低工资,以及劳动者个人缴纳的“三险一金”是否计入最低工资缺乏明确规定*目前,全国只有上海等少数省市和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是扣除了社会保险费后的净值,其他省市和地区则包含了劳动者个人应缴的部分。S省C市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标准也包含了劳动者个人应缴纳的“三险一金”。计算下来,2015年领取最低工资标准1500元的职工月实际可支配收入仅为1195.22元。。建议统一最低工资标准的内涵,明确列举不属于最低工资组成的支付项目,特别是剔除劳动者个人缴纳的“三险一金”,以进一步提高低收入劳动者的实际可支配工资收入,使其更好地分享到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成果。

其次,为了保证最低工资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建议政府部门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在完善测算最低工资标准方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国家和地方的实际因素,制定符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可动态调整的,职工增收与失业保障相平衡的最低工资标准。

再次,如果最低工资标准提升得过高过快,会对就业造成负面影响。各地政府在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时,应坚持稳慎原则,把握好调整幅度和节奏,兼顾劳动者收入合理提升和企业正常运营需要。一方面发挥最低工资标准在保障低收入劳动者家庭生活的“兜底”功能,另一方面考虑到企业的用工成本承载力,管控工资成本上升的负面冲击。同时,为了实现最低工资标准和就业的协调,建议改变仅仅按地区划分最低工资标准的做法,在实行地区标准的基础上,有甄别地测度行业劳动力成本,研究和发布部分重要行业最低工资标准,强化最低工资制度实施的行业精准性,提高制度执行力,并为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提供参考依据。

最后,政府还应注重最低工资标准与失业保险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衔接,保持三者之间的合理差距,鼓励有劳动能力者积极就业,增加社会劳动力供给,而不是单纯依靠失业保险金或低保费生活;统筹最低工资制度、失业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制定,减少制度之间的冲突和摩擦,最大限度地提升三类制度及政策的综合效果。

[责任编辑:李春明]

The Scientific Calculation and the System Perfection of Minimum Wage Standard

WANG Bei

(Law School of 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207,P.R.China)

As generic methods of calculating the standard of minimum wage,the proportion method and the Engel coefficient method which have considerable defects,fail to satisfy practical requirements. Consequently,further exploration of scientific measurement of minimum wage standard should be conduct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s theory of minimum wage. Taking C city in S province as a research sample,the Expan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 method turns out to be more scientific after quantitative analysis based on three kinds of measurement. While applying this macro regulatory tool of minimum wage standard,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various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 and mak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insist on the principle of prudent adjustment and coordinating minimum wage standard with employment,and lay emphasis on the connection and reasonable gap between minimum wage standard and unemployment insurance and minimum living security payment.

Minimum wage standard; Theoretical basis; Calculation method; Scientific measurement

2017-03-05

王蓓,四川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成都610207; 583952560@qq.com)。本文写作过程中,在数据整理和定量分析方面,得到了四川工商学院国际商学院刘珂老师、哈佛大学经济系吴遵东研究助理、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林仁达同学的支持,在此一并致以谢意。

猜你喜欢

恩格尔系数最低工资测算
多地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恩格尔系数再创新低意味着什么
贵州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恩格尔系数的关系研究*——基于ARIMA模型
浅析恩格尔系数
基于概率分布的PPP项目风险承担支出测算
输电线路附着物测算系统测算功能模块的研究
澳门最低工资立法述评
既有商品住宅节能改造外部性及其测算研究
(T)-可测算子迹的不等式
中国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异度的灰色建模与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