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给侧改革背景的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探究
2017-07-06孙洁晶常福英
孙洁晶+常福英
[摘 要] 经济新常态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变了以资源开发为主要经济发展动力的经济运行模式,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劳动力资源,已经成为现代经济高效发展的“核动力”。高校如何構建适应产业升级、结构转型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需认真思考和践行。在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顶层设计—教学部门—就业指导部门”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框架。
[关键词] 供给侧;大学生就业;服务;指导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1. 106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11- 0214- 04
0 前 言
经济新常态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变了以资源开发为主要经济发展动力的经济运行模式,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劳动力资源,已经成为现代经济高效发展的“核动力”。可以预见,经济发展将呈现出以“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为引擎的结构调整和跨越式产业升级。高校作为服务经济发展,提供智力保障的主阵地,如何构建适应结构转型、产业升级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需认真思考和践行。
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述
自 2012 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开始降速,到2014 年,经济形势依然严峻,中央将这种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概括为我国经济“新常态”。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的“供给侧改革”。各地方政府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目标,支持新兴产业,深度挖掘可持续发展的潜能。
各地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方式、方法上仍在努力探索,尚未形成相对系统、成熟的模式。从供给侧来看,经济发展中的技术性要素,如人才、信息等投入不足,一般性生产要素投入较高,导致能源过度消耗、环境恶化等问题, “资本积累效应与人口红利”殆尽。因此,“人力资本提升与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增长新的着手点,高校需承担起这一支撑点的“智力保障”任务。
2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2016年,高校毕业生达765万人,比2015年增加约16万人,而青年就业群体约有1 500万人(如图1所示)。据麦克思《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统计数据,2015届本科毕业生二次就业率为91.7%,较2014届下降0.4个百分点(如表1所示)。各学者及自媒体平台认为,“更难就业季”尚未结束,全社会应在宏观调控背景下重新认识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末扩大招生以来,“毕业生逐年增长”与“就业难”如影随形。近年来,70%~77%之间的“初次就业率”折射出现行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和“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岗位设置”及“人才需求”出现“错配”。二次就业率在90%~92%之间,经过三个月到半年的社会历练,具有系统教育背景的大学生能够较快的将“社会需求”与“自身期望”重新匹配。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调控环境下,高校应引导在校生做出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自我定位”及“职业定位”,避免理想与现实的“错位”。
3 大学生择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大学生择业的主要影响因素展开探讨,李佳敏(2010)围绕“意识、意向、态度、标准、困惑、影响”六个维度剖析大学生就业问题。肖璐,范明(2015)运用“结构方程和回归分析”法探讨了社会资本的不同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戚务念(2015)认为就业制度等宏观环境对大学生职业的获得有着规范和制约的作用。而早在2008年,钱瑶,胡君辰,吴小云三位学者就提出“经济发展、产业调整”是影响大学择业、就业的重要因素。
综合文献分析,围绕影响大学生择业的诸多因素,进行了问卷调研。此次问卷在山西大同大学16个学院发放,各学院发放对象按年级随机形成。共计1 280份问卷(含网络发放)发出,回收1 221份,回收率95.4%;经过筛选,有效问卷1 112份,有效率91.1%。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集中在专业相符、单位属地、单位性质、薪酬水平、经济政策等方面。不同年级大学生对于首要影响因素的理解略有不同(如表2所示)。
调研结果显示,各年级关于择业首要影响因素的感知都集中在“单位属地”与“单位性质”上,两项比例之和超出50%,最高达到74%;其次是“专业相符”,一年级学生由于对所学专业的认知不足,该项比例较低,二年级、三年级学生认为,选择和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比较重要,四年级学生,因巨大就业压力,对于“专业相符”的要求反而有所降低。各年级将“薪酬水平”作为择业首要影响因素的比例均保持在11%~12%左右,较前面所述三项因素,所占比例较低但相对稳定。纵观“经济政策”作为首要影响因素的比例逐年递增,毕业生对“经济政策”对就业、择业的影响更为敏感。
综上,尽管大学生对自身的因素认识不足,但多数影响大学生择业、就业的因素都与宏观调控背景和经济政策有着密切的关联。当前我国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对产业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跨越式升级转变,这对大学生择业、就业是机遇。同时,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4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
4.1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输出学生质量
当前,我国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产业结构、行业发展将出现新的格局,对人才需求将更具有层次性、专业性。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建设等方面须积极转型,主动服务“三去一降一补”的改革目标,积极对接地方产业和区域经济的需要,更好的实现大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衔接。
4.2 深化以就业为导向的“产—学—研”融合
将“产—学—研”融合的理念貫穿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各个环节,有针对性的选择对接企业,并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实习基地,使学生的专业理论与岗位需求融合,以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向执业能力的转换。
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开展具有灵活性、操作性的实践教学活动。扩展课堂教学的外延,探索“基地现场教学”“企业家走进教室”的教学模式,践行“产—学—研”一体化,奠定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牢固根基。
4.3 重视创新创业教育
将创新、创业教育列为通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业应具有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了解创业流程,掌握一定的创业理论和技能。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协同发展基地”,为大学生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提供保障、做好练兵、搞好服务。
4.4 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明确“服务”定位
高校组建具有专业素养的就业指导团队,该团队熟知当前经济运行宏观环境、掌握一定的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能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就业思路和创业方向,实施精准指导。同时,有组织的主动积累资源,为学生搭建就业平台,争取创业的外部支持,实现与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融合。就业指导部门应从大学生入校到走出校门前做好全程服务,但是真正成为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助推器还任重而道远。
应重在从教育的供给侧进行调整,适应社会需求,符合经济发展要求,还应深入透彻的理解我国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精髓。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须从全社会的视角来调整“错配”和“错位”的现象,构建全系统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春雷,马晓亮.大学生就业压力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心理研究,2008(2):12-15.
[2]钱瑶,胡君辰,吴小云.影响上海大学生择业意愿的环境因素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8(3):59-263.
[3]李佳敏.社会转型期择业价值取向的现状、归因[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47-54.
[4]翟波. 高校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1(33):100-102.
[5]苏丽锋,孟大虎.扩招以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供给与配置状况报告[J].中国高教研究,2011(9):69-74.
[6]江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以就业为视角[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2(6).
[7]戚务念.新中国大学生择业行为变迁[J].重庆高教研究,2015(5):76-86.
[8] 肖璐,范明.社会资本的城乡差异及其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J].教育与经济,2015(2):38-43.
[9]陈志文.大学生就业难与教育供给侧改革[N].中国青年报,2016-03-22(02).
[10]麦可思研究院.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