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增长缓滞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势能转换

2017-07-06魏鹏举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发展

魏鹏举



从增长缓滞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势能转换

魏鹏举

进入“十三五”,文化产业被赋予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战略期待,但开局之年的增长呈现低缓甚至停滞的现象,传统经济红利消减现象同样应验在了文化产业上。同时,在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占有规模庞大优质资产并曾经发挥了显著产业效益的国有文化企业,近些年来资产收益率大幅下滑。危机也是转机,受旧经济与旧体制困扰的中国文化产业逐渐显露新经济的曙光,文化服务业全面开花,与新技术和新兴消费关联的文化行业呈现超高速增长的良好势头,政企合作的长效文化经济模式长足发展,文化体制改革着眼文化经济“双效”协同。

文化产业;“十三五”; 发展转型; 增长缓滞; 文化体制改革

按照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观点,短暂的轻度萧条有利于创新的改善和生产力的发展*熊彼特认为周期性的经济萧条可以提供某种清洁机制,有利于减少甚或消除组织的无效以及资源配置的失误。这种观点成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参见菲利普·阿吉翁、彼得·霍依特:《内生增长理论》“第8章 增长与周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13-215页。,本文称之为“滞缓效益”。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在“十三五”开局之年经历了过渡性的增长缓滞现象,在总体上不改变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大趋势下,增长放缓有利于文化产业的结构性优化与发展能力的可持续提升。

一、文化产业“逆势上扬”的预期遭遇“增长缓滞”的现实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重点培育的文化产业发展增长态势有些差强人意。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6年前三个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7%,全年最后的统计结果是增长7.5%(名义增长未扣除价格因素)*《2016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7.0%》,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2016-10-31。。全年增加值的数据虽然还没有发布,但估计大致与2015年的11%增速持平。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这种增长态势与多年以来国内基于文化产业的超高增长性而乐见其“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热切期待形成比较大的反差。从过去十年左右的较长时段来看,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长期以来都远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整体增速。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受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国民经济增速下滑,在基于国际过往经验的基础上,有关文化产业“逆势上扬”的判断得到普遍认可,认为“经济危机或萧条时期往往正是文化特别是文化产业得以发展与繁荣的机遇期”*王家新:《文化产业在经济萧条时期的独特作用》, 《光明日报》2009年1月20日,第3版。,政府在2009年底顺势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统计数据也佐证了这种看法,图1显示,金融危机发生的同期,文化产业增速持续高涨,2009年增长22.6%,2010年甚至达到25.8%。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主题,明确提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任务目标。在整个“十二五”期间,在政策层面对于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加码,2014年甚至被称为文化产业政策密集出台的“政策年”。然而从数据上来看,整个“十二五”期间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增速总体呈现快速下滑的趋势,从2013年开始,文化产业的增速下行到11%左右,三年来基本持续这种增速。总体来看,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在最近十多年来都远大于宏观经济的增速,文化及相关产业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显然超出平均水平。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文化产业发展与宏观经济增长呈现增速收敛的趋势,也就是两者的速率差越来越小,出现了增速趋缓的现象(图1)。这种增长缓滞现象正好是出现在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遇到瓶颈亟待调整转型的“新常态”时期,按照美国等先发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或我国在金融危机时期的实践,文化及相关产业作为具有典型“口红效应”的新经济业态往往会呈现与宏观经济在增长速度比较上的敞口特征,即当宏观经济增速下行时而文化产业增速上扬。那么,进入“十三五”中国文化产业的这种增长缓滞与“逆势上扬”的判断是不是存在悖论呢?

文化产业整体数据呈现的增长缓滞与逆势上扬的期待存在显然的反差,代表性行业——电影产业的发展也表现出类似的情形。2016年中国电影领域的投资(包括制作、院线等相关领域)大幅度增长,全国新增影院1612家,总数达到7853家,同比增加19.6%,新增银幕9552块,同比增幅30.2%,银幕总数超过4.1万块,一举超越长期稳居世界第一的美国而取而代之*《2017年中国银幕数、单银幕及单影院票房产出分析》,中国产业信息网,2017-03-24。。国家政策也积极扶持,被称为文化产业第一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于2016年11月7日由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在资本和政策同时发力的情况下,与整体文化产业增长特征几乎趋同,电影市场的实际表现令人困惑,2016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57.12亿元,规模上勉强超过去年,同比增幅只有3.73%,和2015年的48.45%相比,2016年的电影市场的增速呈现断崖式下滑(见图2)。电影界高歌猛进的乐观情绪突然遭遇冷冰冰的现实,这引发了诸多争议和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增长突然停滞的现象发生?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公开数据整理 数据来源: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的公开数据整理
图1 2005-2015年中国文化产业增速与国民经济增速比较(%) 图2 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及增长(2006-2016年)

二、文化产业的“旧”经济与“旧”体制问题

进入“十三五”以来,相关统计数据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在新常态下中国文化经济发展的趋势性问题。文化产业虽然总体上是新经济,但鉴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也需要对其“新”的程度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必须看到,中国文化产业目前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旧经济和旧体制的影响。纳入国家统计口径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有半数是文化产品生产与销售领域。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3年文化制造加批零增加值占比为53%(产品制造42.9%,产品批发零售10.1%);2014年占比51.4%(产品制造41.4%,产品批发零售10%);2015年占比49.9%(产品制造40.6%,产品批发零售9.3%)*本文所用到的国家统计局数据都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和文化产业统计司、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和法制办公室编2013-2016年度的《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都是依据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统计标准的可比性数据。。中国有着很成熟的工业制造业,在过去十多年以来,文化制造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也是相对有较好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部分,因此中国的文化产品贸易规模成为全球最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研究院(UIS)2016年3月10日发布最新报告称,中国目前是文化产品的最大出口国,其次是美国。2013年,中国的文化产品出口总值达60.1亿美元,比美国的27.9亿美元高出一倍多。李永群:《中国成为文化产品最大出口国》,人民网,2016-03-10。。随着中国制造业的整体下行,文化产业中这部分“旧”经济也随之萎缩。

前文提到的电影市场在2016年遭遇的不景气则折射出中国的另一种“旧”经济——房地产的原罪。电影是中国文化产业中颇具典型意义的行业、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复杂艺术,市场化程度高,商业模式清晰,增长速度快,行业统计较为规范完整。全球的电影产业大都是以内容创新为核心价值追求,在中国却受困于房地产的经济模式。2017年一季度(截止3月29日)国内电影总票房为134亿,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7%。虽然票房遇冷,但中国银幕依然处于疯狂增长中,2016年全年日均新增银幕数为26块,2017年一季度新增银幕数3179块,日均新增36块,同比去年增加了40%。其中最为疯狂的一月份新增银幕2417块,每天有近14家影院开业,日均新增银幕数78块,破单月新增银幕数历史记录*《一季度银幕增三千块单银幕产出自15年持续降低》,艺恩网,2017-03-30。。之所以说房地产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一种原罪,一是因为电影的资本大量地被房地产吸纳,这表现为院线直接投资和影院地产租金;二是因为院线在电影收益链条中占有显著的市场权力,53%左右通行的票房分成比例严重挤压了制片方(35%左右的分成)的利润并将风险也叠加在了制作端;三是由于中国目前还没有类似美国防范电影产业垄断的派拉蒙法案*派拉蒙案(United States v. Paramount Pictures,Inc.,334 US 131 (1948)),1948年5月美国最高法院根据反托拉斯法对“派拉蒙案”做出裁决,判定大制片厂垂直垄断为非法,要求制片公司放弃电影发行和电影院放映的业务。,像万达这样通过房地产优势而快速掌控电影市场的发展模式在国内被普遍效仿。加之中国电影的主流盈利模式还是靠粉丝效应变现,电影的那点利益基本上被院线方与明星们蚕食了,真正能用来进行内容创造和制作的资金其实少得可怜,造成的景观就是院线投资很热,明星风光无限,而电影作品却苍白乏味。电影行业被房地产模式捆绑,这也反映了整体上中国文化产业的地产化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史同时也成为文化地产发达史,打着文化旗号的纯粹地产和经营房地产的文化园区比比皆是,而且成为各种名目政府扶持的基地或集聚区,房地产模式不仅架空了文化创新,也掏空了文化产业。

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的国有控股或集体控股文化企业是当前中国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但这部分企业的市场活力相对不足,现代企业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国家统计局在2012年颁布了现行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标准,因此本文选取国家统计局编制《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2013)》公布的2012年数据为例,通过计算资产收益率发现,国有控股的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资产收益率为3.5%,在各种所有制类型中是最低的,与最高的私人控股企业11.9%相比差距悬殊;国有控股的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资产收益率表现也差强人意(图3)。同比2015年的数据,国有控股的制造业企业与服务业企业的资产收益率都呈现较大幅度的下滑(图4)。国有控股文化企业的资产规模庞大,资产质量很高,甚至很大部分是非公资本无法拥有的垄断性优势资产,但经济效率相对低下,而且最近几年还呈现比较明显的下滑,这种状况对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说明:资产收益率(ROA)=营业利润/总资产
资料来源:《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2013)》 资料来源:《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2016)》
图3 2012年按所有制划分的文化企业资产收益率比较(%) 图4 2015年按所有制划分的文化企业资产收益率比较(%)

三、从新旧发展势能的转换看“滞缓效益”

中国文化产业从旧经济和旧体制中一路走来,无疑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辉煌,近二十年来几乎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世界上规模前列的文化市场大国。但上述的数据分析让我们看到,在新常态下,旧经济和旧体制的红利快速衰减,中国文化产业的规模增长放缓甚至停滞的现象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那么,中国文化产业是否真的增长乏力了还是在蓄势待发?新的更可持续的增长势能在哪里呢?

危机中往往蕴含着新的生命力,只要环境合适,这种新生机就是最大的转机变量。从2016年前三季度及全年的数据来看,拖累整体增速的是那些附加值较低的文化生产领域或体制约束性强的文化服务行业(比如新闻出版、广播电视),而具有创新内涵并适应消费升级的文化产业呈现出高速发展势头。比如,前三个季度的数据显示,文化用品的生产占总收入比重38.3%,增长6.30%;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涉及到制造业相关的领域,它的增幅只有1.3%;增幅较大的是现代文化产业,文化信息传输服务同比增幅30.8%,文化休闲娱乐服务20.1%,文化艺术服务17.7%。图5显示,2016年全年,四大新兴文化服务业态均高于平均7.5%的增幅,整体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营业收入5752亿元,增长30.3%,文化艺术服务业312亿元,增长22.8%,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1242亿元,增长19.3%。因此,我们看到,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确实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但也要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在进行着新旧势能转换的结构性深调。当前中国大的社会经济环境非常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这种转变与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励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需求端管理促进潜力巨大的文化消费能量释放,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程度不断深化。在这样的发展大形势下,中国文化产业虽然会经历这么一个比较艰难的缓滞过渡期,但大趋势会更好,前景更值得期待。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公开数据整理图5 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

在文化产业地产化这个问题上,随着地产泡沫危机的累积,政府对于文化地产的规范限制越来越到位有效,运营方也逐渐认识到地产模式的局限和危险,日益将深挖文化创意价值、以产业兴物业作为主要发展思路。在2016年,综合型的文创特色小镇大量涌现,结合国家“双创”战略的文化创意创业孵化器运营模式风靡,文化创新为区域经济或楼宇经济发展赋值并实现双赢。不同于急功近利的文化地产或地租模式,文化资源+基础设施的长期建设运营管理模式逐步发展成熟,文化领域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在国内得到长足发展,不仅涉及到文化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也逐步进入到文化资源保护与文商旅综合开发项目领域。到2016年12月末,纳入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的文化行业PPP项目数达到317个,计划投资额2141亿元*《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第五期季报》,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官网,http://www.cpppc.org,2017-02-13。。

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视野来看,中国文化建设及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阶段新特征也对国有文化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思路。中国文化经济发展的根本使命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尤其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的时候,文化经济繁荣成为国家发展的关键性任务之一。中国改革开放带来了持续四十余年的超高速经济增长,在经济总量上把世界上许多先发市场经济国家甩在了身后,同时也把文化建设搁置在了一边,文化建设总体滞后。到了特定发展阶段,文化建设就会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内生变量。在新常态的发展战略格局下,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发展,量的增长要向质的优化转型。文化产业本身要提质增效,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优化,同时也要成为增进社会文化总福利和经济发展创新活力的重要内生力量。在这样的发展格局下,文化体制改革的新任务给国有文化企业提出了超经济的使命要求,即国有文化企业要回归公共性优先的本位。2015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国有文化企业的使命,这有利于中国文化经济发展的综合协调与整体优化。

从运营的角度来看,国有文化企业发展态势总体上是良性的,近些年来的各项发展指标都在提升(参见表1)。财政部文化司《国有文化企业发展报告(2016)》认为,2016年国有文化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产出和利润持续增长,总体保持了稳健发展态势。到2015年末,全国国有文化企业同比增长5.1%,从业人员同比增长5.5%,资产总额同比增长19.8%,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9.6%,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6.8%,净利润同比增长17.5%*财政部文化司:《国有文化企业发展报告(2016)》,财政部官网,http://whs.mof.gov.cn/pdlb/gzdt/201612/t20161223_2498760.html,2016-12-23。。

表1 2013-2015年国有文化企业运营情况

资料来源:财政部发布的2014-2016年度《国有文化企业发展报告》

综上分析认为,中国文化产业整体上在面向新常态新理念所设定的新方位进行着深层次的结构性调整。中国文化产业与中国整体经济发展的态势基本趋同,十多年来,文化体制改革的制度红利与制造业优势显著的产业红利,共同推进文化产业实现了超高速发展;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文化产业发展也步入新常态轨迹,即由超高速挡位向高速挡位调整,由短期利益追求向长远发展谋划,由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对立向统一协同转变。文化产业的这种增速变化,一方面和国内外的宏观经济形势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文化产业自身的结构性调整有关。中国文化产业的这种增长势能与结构性转型显然是积极健康并具有长期效益的。因此,本文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保持乐观,相信文化产业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意义将会进一步显现。

[责任编辑:牟 进]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Indust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owth Stagnation

WEI Peng-ju

(School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ijing 100081,P.R.China)

s:In the period of 13th Five-Year Plan,the cultural industries were given the strategic expectations of national economy pillar industry. Bu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13th Five-Year Plan,the growth of cultural economy is slow or even stagnant. Dividend reduction of traditional economic mode of manufacturing and real estate are also showed in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At the same time,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reform,asset returns of state-owned cultural enterprises decrease sharply in recent years. However,every coin has two sides. The Chinese cultural industries plagued by the old economy are gradually welcoming the dawn of the new economy. Cultural service industries have grown fast,and the sector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new technologies and emerging consumption grow rapidly.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PP) widely spread into cultural field. The reform of cultur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pays more attention into the unification of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Cultural industries;“Thirteen Five-Year Plan”;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Growth stagnation; Reform of cultur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2017-05-08

魏鹏举,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81; weipengju@126.com)。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