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位词“中”的意象图式研究

2017-07-06叶漪滢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方位词认知语言学

摘 要:方位词“中”的意象图式主要有:“中心—边缘”图式、“中心—两端”图式、“容器—内容”图式以及路径图式。本文通过对“X中”的“X”的类型进行研究,进一步探讨意向图式的运用。“名词+中”格式形成“中心—边缘”图式,“形容词+中”和“数量短语+中”格式都会形成“容器—内容”图式,“动词+中”是形成路径图式的主要格式。通过对方位词“中”与方位词“中间、中央”的比较发现,方位词“中”可以形成“X中”格式来表示空间,形成“X中X”格式来表示同类别的领属关系。

关键词:方位词“中” 意象图式 认知语言学

一、引言

目前,对于方位词“中”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张大红(2004)研究了方位词“中”的意义以及“X中”的“X”的类型分布。彭小红、李尤(2010)从意象图式的角度对儿童早期的各方位词的习得进行了研究。于超(2015)对方位词“中央、中间”进行了图式分析。从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可以发现,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方位词“中”进行意象图式的研究较少。本文对方位词“中”的意象图式的类型进行研究,并通过对“X中”的“X”的类型的研究进一步探讨意象图式,同时对方位词“中”和方位词“中间、中央”进行比较,以探索方位词“中”的意象图式的特点。

二、方位词“中”的意象图式

人们在表示空间范畴时会以自身为依据,运用不同的方位词来表示整个空间内的事物相对于这个空间的位置关系,从而形成不同的意象图式。方位词“中”的使用范围和情况十分复杂,因此在人们的认知中会形成不同的意象图式。

(一)“中心—边缘”图式

方位词“中”主要运用在表示二维或三维的空间内,这种空间在认知上是封闭的、有边界的,它的边界处于整个空间的边缘,在对空间边缘和空间内部的事物进行描述时,彼此之间形成的就是“中心—边缘”图式。

如图1、图2所示,将处于中心的一点设定为A和B。此时的A与矩形、B与长方体所形成的图式属于“中心—边缘”图式。语言运用中也不难发现这种“中心—边缘”图式的存在。例如:

(1)a.他把车子停在一道破破烂烂东倒西歪的木栅栏旁,里面的院子中杂草丛生。(来自北京大学语料库,以下未标明出处的例句均如此)

b.空气中有种紧张的气氛在弥漫,一时间,屋子中四个人,无一人说话。(琼瑶《月朦胧鸟朦胧》)

例(1)a句中的“杂草”与“院子”形成一个二维空间的“中心—边缘”图式。b句中的“四个人”与“屋子”形成一个三维空间的“中心—边缘”图式。

(二)“中心—两端”图式

方位词“中”在一維空间内可以形成“中心—两端”图式。从几何学的角度讲,是处于线段上的某一点与两个端点之间的图式。认知语言学探讨的是存在于这一关系中的事物之间的意象图式。根据在空间中位置的划分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毗邻位置

方位词“中”与表示毗邻位置的方位词的结合可以形成一个二维空间,表示毗邻位置的方位词主要是指“上下”“左右”两组。这里作为中心的方位词“中”与表示两端的方位词“上下”“左右”属于同一图式。如图3、图4所示。

图3:“上下”意象图式 图4:“左右”意象图式

1)上—中—下

方位词“上”“中”“下”三者之间存在垂直的空间关系,三者的意象图式关系如图3所示,点C是该空间内的某一事物。例如:

(2)a.中心站分上中下三层,各层可同时上下乘客。(《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b.每页分上中下各二十行,字迹清楚悦目。(卿希泰《中国道教》)

例(2)中,a句中的“中心站”为一个具体的空间,方位词“中”与“上”“下”每个楼层相互对应而形成“中心—两端”的意象图式。而在b句中,虽然每行字都平铺在书页上,但从认知的角度,可以将一页书作为一个抽象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内,每行字就相互呈现一种“中心—两端”的意象图式。

2)左—中—右

方位词“左”“中”“右”三者之间形成水平的空间位置,其意象图式如图4所示,点D是该空间内的某一事物。如:

(3)a.一排装饰尖拱把左中右三部分联系了起来。(张清平《林徽因》)

b.左中右分别为副董事长、董事长、执行总裁。

在例(3)中,方位词“中”与“左”“右”在一个具体的空间内形成了一个水平的“中心—两端”的意象图式。在a句中,将固定的、非生命体的三个部分在空间位置上表示为左、中、右,在同一水平空间内组成一个整体。而在b句中,处于左、中、右三个位置上的主体是非固定的生命体,因此,此时处于水平空间上的左、中、右的位置以说话人为基准,句中的三个生命体的空间关系是临时的。

2.方向位置

方位词“中”可以与表示方向的方位词组合使用。方位在一维空间内都是相对分布的,人们在认知中把这种方位上的分布归为“中心—两端”图式。如图5所示。

图5表示的是“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点E相对于“南北”“东西”形成“中心—两端”图式,这种意象图式在地理上的使用尤为普遍。例如:

(4)a.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区域分布继续向东部倾斜,资源进一步向东部和沿海地区集中,势必使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拉大。

b.幅员辽阔的神州大地,地势自西而降,东中西轮廓分明。

例(4)在表述中所形成的空间处所是按地理角度划分出来的中国,在这一空间内又划分出不同的方位,a、b两句中使用“东”“中”“西”在大空间内形成空间上的位置关系。三个方位连用形成认知上的一维直线,从而形成“中心—两端”的意象图式。

(三)“容器—内容”图式

形成三维空间的事物可以看作是一个容器,容器的内部具有容纳作用,所容纳的就是内容。在认知上,表示容器的名词和指称其内部空间的方位词“中”就形成了“容器—内容”图式。如图6所示。

图6:“容器—内容”意象图式

如图6所示,在一个矩形内有一个三角形F,矩形外有一个三角形G。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这一组图形,图中的矩形是一个容器,三角形F是容器中的内容,形成了一个“容器—内容”图式,而三角形G则是内容从容器内移到容器外。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体会这一意象图式。例如:

(5)a.带上空气中的香气。(张晓梅《修炼魅力女人》)

b.但愿他能尽快从困境中走出来。

例(5)a句中的“空气”是容器,“香气”是内容。b句中“困境”是容器,内容是“他”,“他”从“困境”这个容器里“走出来”,就是从容器内到容器外。

(四)路径图式

路径图式是指事物从开始到结束这一运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意象图式,这一图式包括“始点、路线、方向、终点”四个要素。如图7所示。

图7:路径图式

图7表示一个路径图式,图中始点为M,终点为N,从M到N是该路径的路线,箭头所指表示该路径的方向。方位词“中”在使用中也会形成这种意象图式。例如:

(6)a.汽车在高速前进中突然被公路上的一个大弹坑颠起。(朱小平、吴金良《蒋氏家族全传》)

b.觀众总是在一种期待中悬着一颗心。

例(6)中的“前进中”和“期待中”表示的都是路径图式。例(6)a句中,从始点按既定的路线和方向到达终点形成路径图式;例(6)b句中,从开始出现期待作为始点,得到的最后结果作为终点,“悬着的心”的心态的变化及变化的过程作为方向和路线形成路径图式。

三、“X中”的“X”类型研究

能进入“X中”的“X”可以是名词、数量短语、形容词和动词等。

(一)“X”是名词

通过对语料的分析,当“X中”的“X”是名词时,它的使用与“中”所指称的事物的形状有着一定的关联。如:

(7)a.现在还不清楚大楼中到底有多少人。

b.她从电脑中打印出一页纸递给我。(土一族《从普通女孩到银行家》)

(8)a.补充能量的同时,及时补充身体中损失的水分以及流失的钙质。

b.她们完全凭借顽强的求生意志和斗争信念,最终斗败了身体中的恶魔,锤炼出了坚毅的生命品质。

(9)a.计算机辅助教育将原本人们思想中校园内的教育变革推向了全社会。

b.新闻中也有锐度一说,说的是一条新闻放在头条有些突兀,得用另外一条新闻缓冲一下,这叫降低新闻的锐度。(刘世英《谁认识马云》)

当事物的内部呈现中空的状态时,可以使用方位词“中”,而当事物的内部是实的状态时,则很难使用。沈家煊(1995)提到,当“X中”的“X”是名词时,这一结构表示的是一种空间上的有界与无界。

例(7)、(8)中的名词都是具体名词形成的“X中”格式。例(7)中,“大楼”和“电脑”两种事物的内部都是空的。例(7)a句中“大楼”很直观地就能理解其内部与边界,因此“大楼中”表示的空间是有界的。而例(7)b句中的“电脑”在认知中所理解的内部不是这台设备的内部,而是其所蕴含的巨大外延空间,虽然不是具体的,但却是客观存在的,此时“电脑中”所表示的空间同样有界。例(8)a、b两个句子中都有由“身体”和其内部形成的空间处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例(8)a句中的“水分”“钙质”属于“身体”本身,它们之间所形成的空间是一种具体的空间,而b句中的“恶魔”不属于“身体”,但是在认知中它们之间存在着联系,“恶魔”是产生并存在于大脑的一种意识,而大脑又是身体的一部分,因此“恶魔”作为一种意识存在于身体内部。

例(9)中的名词属于抽象名词形成“X中”格式。a句中的“思想”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像是一个没有边界的飘渺的事物,但是有界与无界的判定是缘于人的认识而不是客观实际,而人们对于意识形态的认识有一个固定的范围,因此是有界的。而b句中的“新闻”是抽象事物,在人们的认知上有着专属的范围,也是有边界的。

有界的事物与所形成的空间存在着“中心—边缘”意象图式,当“X中”的“X”是表示有界的名词时可以使用“X中”格式。

(二)“X”是数量短语

“X中”的“X”可以是数量短语。陆俭明(2003)提出数量短语有四种形式,下面对这四种形式的“X中”格式进行分析。

(10)a.试运行三个月中产销量大增,称雄一方。

b.我们三年前从很多人中挑了你。(梁凤仪《金融大风暴》)

c.每一条中都强调了调节方式问题。

d.这本书中所收的这些小品,正是我的一点观察、一点领会。

例(10)中,a句中的“三个月”,b句中的“很多人”,c句中的“每一条”,d句中的“这本书”,表示的都是一个容器,而“产销量”“你”“调节方式问题”以及“所收的小品”分别表示每一个容器中的内容。此时的“X中”形成的是“容器—内容”意象图式。

(三)“X”是形容词

“X中”的“X”可以是形容词。例如:

(11)a.所结红豆粒大形扁,红中透黄,光华灿灿。

B.深红中略带紫的颜色是紫红。(《现代词典》)

在例(11)中,“红”与“深红”都是形容词,但其中略有差异,“红”表示性质,“深红”表示状态。二者可以看作是句子中的容器,a句中的“黄”是性质形容词“红”的内容,b句中的“略带紫”是状态形容词“深红”的内容。因此,当“X中”的“X”是形容词时,形成的是“容器—内容”意象图式。

(四)“X”是动词

朱德熙(1982)提出,“动词+中”表示的是一种持续的状态。我们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对表示持续的状态进行意象图式上的分析。例如:

(12)a.队员们行进中连呼吸也感到困难。

b.谈论中也不免涉及古典诗歌,现代旧体诗。

在例(12)中,“X中”的“X”是动词,a句中的“行进中”和b句中的“谈论中”表示的都是一种持续的状态,从认知的角度,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路径图式。

例(12)的a句中,“行进”有开始的“始点”、制定好的“路线”和“方向”以及最后要达到的“终点”。相对于a句较为具体的路径图式,b句就显得有些抽象,但也完全符合路径图式。b句中的“谈論”有开始的“始点”和结束的“终点”,而如何进行谈论以及谈论的内容就是其“路线”和“方向”。因此,“行进中”和“谈论中”在认知上形成了一个路径图式。

四、方位词“中”与“中间”“中央”的比较研究

方位词“中”与方位词“中间”“中央”在运用中存在着共性,都可以用来表示空间关系和领属关系,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又有区别,共性中存在着个性。

(一)空间关系的比较

方位词“中”“中间”“中央”表示空间关系时的区别体现在表示空间的范围上。“X中”表示一个密闭空间内的一切,“X中间”表示两端内的空间内的一切,而“X中央”表示具体一点的空间。例如:

(13)a.三名矮人各从三个房间中走出。

b.房间中间有一张圆桌,上面散乱地堆着几本德文书。

c.她高兴得站在房间中央转了一圈。(卞庆奎《中国北漂艺人生活实录》)

在例(13)中,a、b、c三句分别是“X中”“X中间”和“X中央”,其中的“X”都是“房间”,但是在认知上却存在着区别,其意象图式如图8所示。

c

“X中”表示的是一个空间,如图8中的a图,矩形内的任意一点都可以用“X中”表示。“X中间”表示的是两端点内的直线上的位置,如图8中的b图,位于这一线段内的任一点都可以用“X中间”进行表示。“X中央”表示的是某一个具体的点,如图8中的c图,这一点无论在哪一空间内,都位于该空间内正中的位置,有且只有这一点可以用“X中央”表示。三个结构有着不同的意象图式。因此,同一个名词“房间”使用三个结构会表现出不同的意义。

(二)领属关系的比较

方位词“中”和方位词“中央”“中间”在表示领属关系上存在的区别主要体现在领属部分与被领属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同一类别还是独立个体上。例如:

(14)a.森林中动植物种类繁多,仅红木、乌木等贵重林木就有数百种之多。(《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b.他们时而进入森林中间,有时走到林边。

c.汽车开进了森林中央一块广阔的椭圆形空地。

方位词“中”可以构成“X中Y”的格式,如例(14)a句中,其中“森林”与“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领属关系,“动植物”是“森林”的组成部分,二者属于同一类别,如图9中的d图所示。而b、c句的“中间”和“中央”就无法构成“X中间Y”或是“X中央Y”的格式,此时的领属关系只是“人”“汽车”临时存在于“森林”内的关系,彼此之间仍是独立的个体,如图9中的e图所示。

五、结语

本文通过研究得出,方位词“中”的意象图式主要有“中心—边缘”图式、“中心—两端”图式、“容器—内容”图式以及路径图式四种,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心—两端”图式又可以细分为毗邻位置和方向位置两种不同的图式。同时,对“X中”的“X”的类型进行研究和分析,发现当“X”为名词时表现出的是“中心—边缘”图式,当“X”为形容词、数量短语时表现出来的是“容器—内容”图式,当“X”为动词时表现出来的是路径图式。最后,通过对方位词“中”与方位词“中间、中央”的比较研究,得出方位词“中”“中间”“中央”都可形成“X中”“X中间”“X中央”格式,其中“X中”表示一个空间。方位词“中”可以形成“X中X”格式,而“中间”和“中央”不能形成这种格式,“X中X”表示同类别的领属关系。

参考文献:

[1]邓芳.方位结构“X/中/里/内”比较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2006.

[2]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3]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4]胡梦萦.认知语义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综述[J].佳木斯职业学院

学报,2016,(2).

[5]彭小红,李尤.从意象图式看儿童早期方位词的习得[J].临沂师

范学院学报,2010,(6).

[6]沈家煊.“有界”与“无界”[J].中国语文,1995,(5).

[7]邢福义.方位结构“X里”和“X中”[J].世界汉语教学,1996,

(4).

[8]杨江.方位词“里”“中”“内”的语义认知分析[J].湖南科技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9]杨辉.形容词成分与里、内、中、外的组合[J].淮北师范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10]于超.方位词“中央、中间、之间”的认知角度辨析[J].黑龙

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2).

[11]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2]张大红.方位词“上”“中”“下”的综合考察和认知解释

[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叶漪滢 辽宁沈阳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110034)

猜你喜欢

方位词认知语言学
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现代汉语方位词研究
动物们的聚会
幼儿汉语方位词习得研究的进展与困惑
图形背景理论在方位简单句中的应用研究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及其对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探索
基于图形一背景理论的英语简单句的认知分析
基于认知语言学“事态把握”的视角分析日语学习者授受表达的使用
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汉语方位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