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四大策略 引导数学思考

2017-07-06吴玲杰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数学思考数学素养小学数学

吴玲杰

摘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数学思考才能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和数学素养的提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数学思考;有效提问,激活学生的数学思考;引导操作,助力学生的数学思考;关注细节,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考;数学素养

什么叫作数学思考?简单地说,数学思考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而展开数学思维的过程。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完成的四大目标之一就是培养数学思考能力,当学生遇到各种现实问题时,特别是对于那些非数学问题,仍然可以以数学的角度展开思考。也就是说可以灵活、自觉地运用相应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基于数学观念,发现其浮于表面的数学现象以及潜在的数学规律,最终实现对问题的有效解决。由此也可以说,如果没有数学思考,实际上,并不能实现真正的数学学习,自然也不能形成高效的数学教学。据此,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对这一问题谈几点个人拙见。

一、创设情境,唤起数学思考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可以为其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也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基于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也是开展教学的有效突破口,能够对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更是对数学思考的全面激活,使学生能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

例如,在教学《不规则物体体积》这一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对长方体以及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展开复习之后,向学生出示了三样道具:量杯、量筒以及石块,由此引发学生思考:怎样去测量石块的体积?此时学生必然会一脸茫然,因为根据他们当前的认知,很难实现这一过程。然后笔者引导学生对语文课文《乌鸦喝水》讲述的故事展开回忆,让他们思考乌鸦所采用的喝水的办法,此时,有的学生便想到,如果可以将物体完全浸没在水里,物体排开的水的体积实际上就是物体的体积。

在这一故事的启发之下,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瞬时间被激活,纷纷跃跃欲试。就此,笔者顺势引导学生动手展开操作实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实现向发散思维的质的飞跃,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必然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二、有效提问,激活数学思考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可以巧妙地设置发问,必然有助于课堂氛围的活跃,更有助于拓展学生思维。所以,作为数学教师,首先应当拥有勤思考、多分析以及巧安排的教学智慧,努力创设问题教学情境,从中“问”出学生的思考,引发学生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这一内容时,笔者先安排对2和5倍数的特征展开复习,在此基础上设置问题情境:“什么样的数字才应该是3的倍数?”此时便有学生开始基于个体经验进行回答:“凡是那些个位数是0,3,6,9的都可以是3的倍數。”教师对此展开追问:“是否真的如此呢?大家可以举例说一说。”很快地,学生们在对例子进行列举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此时笔者顺势引出第三问:“究竟是哪些数字可以成为3的倍数?可以在百数表上把它们标示出来。”当学生们找出来之后,笔者提出只保留3的倍数的这一数表,然后对学生展开引导:“请大家对保留下来的这个数表展开仔细的观察,看一看哪些数字可以被3整除?”只留下3的倍数这个数表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引导学生更仔细地观察倍数。在这样的引导之下,学生们必然能够更充分地把握教师的提问,会将注意力聚焦于哪些数字可以被3整除这一问题之上,而不是漫无目的地随意观察。

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可以巧妙地设置一部分提问,必然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愿,并通过探究的过程有效加深他们对新知的理解与准确把握。

三、引导操作,助力数学思考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提出过这样的观点,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思维起始于动作,如果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斩断,思维必然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发展。由此也可以看出,展开动手实践操作,必然有助于学生把外显的动作过程与潜藏在大脑内的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融合,既是思维的动作,又是动作的思维。教师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善于引导学生对感性材料展开动手操作,使其能够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数学知识的表象,并借助其中介功能,全面降低对新知的学习难度,更有助于学生排除思维障碍,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够顺利进行。

例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笔者首先为学生提供了一部分教具,其中包括3个圆形(其中的两个圆形大小相同),同时还包括1个长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以及1个正方形,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在于:两个相等的圆形的周长和长方形的长以及正方形的边长,同时也包括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完全相同的。由此,引导学生展开对圆柱的动手操作。在具体制作的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其一,在选择制作材料的时候,遵循了怎样的要求?其二,在具体的制作过程中对圆柱的特征是否有新的发现?之后,引导学生展开小组汇报,教师对汇报进行有效总结,引入圆柱的特征。通过这一动手操作的实践,学生们必然能够准确地把握圆柱侧面展开图,对于圆柱侧面的长、宽以及底面周长和高之间的关联也加深了理解,同时也是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有效训练,既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同时也可以在具体的数学操作过程中体会数学思维,形成数学观念。又如,在教学《不规则物体体积》这一内容时,学习计算雕塑泥的体积,当学生可以基于乌鸦喝水的原理进行计算时,笔者又对学生展开如下引导:是否可以借助雕塑泥的可塑性,尝试改变其外形再求出体积?于是有的学生把它变成长方体,有的变成正方体。经过这一过程,学生必然能够更直观地体会到可以借助转换测量的方法,虽然物体的外形发生改变,但是体积没有变化。这是对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开拓,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可见,对于动手操作来说,目的就是为了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经过动手操作这一过程能够为学生的思维留有充足的发展空间,使学生们在经由口、手、脑联动的基础上,感受到直观的数学表象,并从中提炼出算理算法,从而实现知识的架构。当然对于教师来说,必须给予学生适时、正确的引导,必须对具体的动手操作过程做出优化,并提前精心准备所涉及的动手材料,由此也意味着保障动手操作的有效性,才能够为学生搭设数学思考的桥梁。

四、关注细节,提升数学思考

对于细节而言,大多潜藏在文字背后,落实于具体的数学课堂教学。细节可能潜藏在数字图形背后,也可以在数学符号或者运算符号之下。如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给予细节充分的关注,必然可以在简单中充满灵动的智慧,在平实中体现人性的思维。针对细节的处理充分体现着教师的智慧,更是生命的灵动,其所带给学生的必然是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以及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在针对“垂直”这一内容展开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让两位学生来到黑板前以合作的方式摆出不同位置的相互垂直图样,并对接下来的教学活动环节进行了如下设置:

师:同学们,大家看一下,他们两个始终用手撑着教具,是不是很累?我们应当想个怎样的办法,才能够把他们的双手解放出来?

生(异口同声):只需要把图形画在黑板上就可以实现!

师:怎么画才合适呢?

生1:可以沿着教具的边画。

教师进一步展开追问:谁有更好的办法?

生2:可以标示出教具的四个端点,之后用线把它们连起来即可。

师:大家再思考一下,是否还存在更好的办法?

此时,教室立刻安静了下来。

教师在此处适时加以引导。

生3:只需要确定其中三个点便可以完成。

(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通过对上述教学片段的解读,可以发现执教者的良苦用心。教师基于教材内容,对细节进行了相应的处理,在垂直的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和后一节课的内容进行关联,甚至达到了浑然天成的效果。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本堂课教学知识的过程中,也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对于这一方式而言,既能够有效对学生的思维深度进行拓展,同时也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总之,数学学习的本质及核心都在于思考。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重点突出了数学思考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其在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不容小觑的地位。所以对于数学课堂教学而言,作为教师,应加大对学生数学思考的培养和提升,引导学生以数学的思维去看待问题、观察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以及解决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素养,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猜你喜欢

数学思考数学素养小学数学
数学课堂中的快乐元素
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关于当下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方案
初中数学教学之二三思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