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敢问、善问、解问

2017-07-06李晓红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知识问题意识课堂

李晓红

摘 要:传统的数学课堂,通常是由教师提出“疑”,而后学生再“思”,进而发生“学”。但会提问、会思考,应该是“学”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学生一味地接受问题,而不是尝试提出问题,那么他的“学”必然是不完整的。教师问,学生答,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怎样才能触发学生由自己的“问题”开始思考?笔者从敢问、善问、解问三个方面阐述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问题意识;知识;课堂;学生;教师

我们常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传统的数学课堂,通常是由教师提出“疑”,而后学生再“思”,进而发生“学”。可我们需要正视的是,“学”的含义很多,它不仅仅是学会做题。会提问、会思考,应该是“学”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学生一味地接受问题,而不是尝试提出问题,那么他的“学”必然是不完整的。教师问,学生答,能引发学生的思考,那么如何才能触发学生由自己的“问题”开始思考呢?

百度百科对“问题意识”是这样解释的:问题意识也称为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对学生而言,问题意识即在学科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认真探究,从而针对某个方面提出问题的思想准备。

纵观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师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启发式点拨时常会在课堂中出现。在这样的引导启发下,课堂上经常会有这样两种情况出现:

1. 无问题。在教师提问“还有什么疑问吗”之后,经常会出现全班的齐声回答“没有了”,这时,课堂上呈现出教学目标全部实现,学生困惑悉数解决的状态。可是,没有问题了,是不是教学目标就达到了呢?还是学生只是接受了知识最表面层次的内容,而关于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和知识群中其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是否都“没有问题”了呢?所以,笔者认为,无问题也许是最大的问题。这样的状态下,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由教师传授的知识,自身却缺乏应有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

2. 伪问题。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总有一些“有眼色”的学生,会猜透教师的想法,迎合教师的心理提出一些教学环节需要的“问题”。这样的怀疑、困惑并非学生自身的认知所需,这样的“问题”也缺少了学生对知识本身的自主思考,它更多的来源是在老师的引导中,而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衍生的怀疑或困惑。正是因为缺乏内驱力的促进,这样的问题提出并不能很好地推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怎样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呢?学生的问题意识仅仅只在问题提出上吗?走好以下三步,才能真正实现问题意识的培养与提高。

一、轻松教学氛围,营造问题环境

我们都知道,未入学的儿童是最敢于提问的,凡事都要问“是什么”“为什么”。分析下来,我们不难发现,从年龄特征上来看,这些儿童的好奇心刚萌芽,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新鲜感。其次,父母等出于对孩子的爱护,都会耐心地给出答案,并对孩子的“能问”大加赞赏。我们面对的小学生,也处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的身上存在“爱问”的良好品质。而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我们应该努力营造出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教师的语言和动作,将一种亲切、平等、自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安全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克服自身的心理压力,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焦虑感,不论课堂内外,都能做到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不因学生的问题多、问题杂而反感,不因学生的问题过深、问题过浅而置之不理,尊重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大胆地说出心中所想,提出心中所疑。

在一次听课活动中,教师的教学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的《选择统计图》。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学生感受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的不同方式和特点,与此同时,学会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根据自身知识经验充分阐述各类统计图的特点及优势。在教师的小结中,提到:折线统计图相比条形统计图,不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楚反映出数据的变化趋势。这时候,有个学生举手问道:“既然折线统计图有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还具备条形统计图没有的优点,那只要用折线统计图好了,为什么还要用条形统计图呢?”此问一出,引起了部分同学的点头附和,也引发了思考。只见,教师不紧不慢,逐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随后解决问题。整个课堂,给大家呈现的是一种轻松民主的氛围,这正是学生问题意识萌发的最好环境。

二、拓宽思维空间,提升问题质量

小学阶段学生的一大特征,就是问题多,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保护这样的敢问精神。但在敢问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追求问题的高质量。在课堂上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出示图文信息,寻找已知条件,随即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问题。这样的提问,我们需要,但如果学习过程中只有这样的提问,却是远远不够的,严格来讲,这是解题的一种方式。我们需要的问题意识是要具备一定思维含量的。

要提出思维含量更高的问题,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提问方法进行指导和训练。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从知识的本源出发,从知识点本身的内涵、整个知识体系及与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等方面,去思考、发现问题,避免脱离知识点本身与生活实际,为了提问而提问,不着边际的空问。

可是,四十分钟的课堂时间是很有限的,要想提升问题的质量,除了在方法上进行指导外,我们还需要拓宽课堂。学生的学习时空如果只局限于四十分钟内,肯定是狭隘的。我们要让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得以延伸,延伸不仅指课后,更多的还应该在课前,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以此拓宽思维空间,提升问题质量。

在苏教版六年级下册《面积的变化》一课前,教师布置备学作业,让学生先通過备学单上长方形的变化得出一些自己的结论后,尝试提问。一学生在备学单上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按a:1放大后,面积是原来的a的平方倍,体积是不是a的立方倍?”“周长又会是怎样的变化规律呢?”虽然学生在问题的表达上并不十分完整,但是他却能从面积联想到周长及体积的变化。而另一学生则想到“如果长扩大3倍,宽扩大2倍,面积的变化又是怎样的呢?”从按比例放大到长宽变化不同,从一般情况联想到特殊情况,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思维空间得到了真正的拓宽,学生对知识点的思考更深入,提出的问题质量也更高了。

当然,除了课前,我们同样可以把提问的时间放到课后,作为课堂的延伸。另外,这样的方式还能给班里一部分学困生制造自我提问的机会。久而久之训练下去,当学生的思考与提问方式习惯成自然时,我们会发现,这些有价值的问题,也会顺利地出现在四十分钟的数学课堂上,这不正是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目标吗?

三、鼓励自我探索,促进问题解决

新课标中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提出问题之后,永远都是理解问题及解决问题。我们都知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知识,从而更好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该跟学生明确,问题的提出不代表思维的止步,问题的提出更应该是思维的另一起点。如何解决自己对知识点产生的问题呢?教师的讲解、同学的回答,这是知识获取的一种捷径,但更行之有效并受益终生的方法,是对问题的自我探索,只有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才能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参与问题的探索过程,直至问题解决。

在《圆的认识》一课上,笔者是以“车轮为什么是圆的”为主线,串联起圆各个知识点的教学。课后的延伸中,有学生提出:“生活中有很多物体都是设计成圆形的,除了美观之外,是不是跟车轮一样,有数学道理在里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圆形的窨井盖展开探索,课后,学生通过探访观察,查找资料,动手实验,小组讨论交流,终于领悟到圆形窨井盖的优点所在。

这样的问题解决,是学生从自己提出的“问题”开始思考的,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为再次提出问题奠定了基础。

我们知道,人的思维应该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都具有很高的价值。而解决问题,更是对问题提出的深化和升华,也是我们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猜你喜欢

知识问题意识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习题变一变 思维现一现
是“知识”,还是“知识权力”追求?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爱与知识的力量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