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虎:用“地图”让城市更美好
2017-07-06冯凡
冯凡
在地理学的定义中,地图是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等的数据集成、分析表达的一种方法、技术和理论体系。尤其是当世界进入信息时代后,地图就更能反映出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变化。
关于堵车的起因,有人说就是因为车多路少。可是假如你去过香港或者日本,就会发现那边的道路更窄,车也不少,但拥堵情况要比北京好很多。事实上,除了平壤,世界上大概再没有一个城市拥有北京这般宽阔的机动车道了。那么为什么我们每天还堵得死去活来呢?
一些平时经常思考的读者这时候应该会联想到一个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有多重要?看看周成虎院士怎么讲:
“我们常常有一句话,叫规划规划,赶不上变化。生活在北京,大家都知道有一个天通苑,我们也把它叫‘睡城,每天有63万人睡在那儿。早晨,我們就像赶鸭子一样被赶出来,到了晚上,再回到那里去。5年之内,城市的交通堵塞不堪。这就是我们说没有搞懂一个城市里面的情况。”
换句话讲:如果天通苑不被设计成一个超大型的功能单一的住宅区,而是在周边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各种配套设施如医院学校等,每天早晨就不会有那么巨大的人员流动量,周围的交通状况就会得到根本性的缓解。而近年来中共中央和北京市地方政府一直在强力推进的北京“去功能化”,实际上也是对几十年来“拍屁股式”的城市规划所带来的种种恶果的一种补救。
地图中的大数据
你以为周成虎是搞城市规划的?并不。周成虎的专业是遥感地理(从飞机或卫星图片中分析地理数据),但他显然是对城市规划最有发言权的人之一,因为在这个大数据时代,只有用遥感地理的海量数据支持,才能做出合理而完善的城市规划。在周成虎的设想中,如果人们能将地图作为一种方法论,去处理、分析其中的大数据,就能得到无穷无尽的科学发现。
大到自然灾害的预测和灾后处置,小到一个公路收费站的位置,无不与遥感地理息息相关,而作为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副理事长的周成虎,就是我国环境遥感领域的带头人之一。
“地理学是万金油”
地理学与交通、工业、人文、城市等领域交叉,就能演变成新的学科。周成虎和他的团队目前正在利用人们的手机信号,找到人口流动的变化规律,进而去研究城市的土地利用状况,探索城市动力特征。
“这其实就是一种地图。”在地理学的定义中,地图是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等的数据集成、分析表达的一种方法、技术和理论体系。尤其是当世界进入信息时代后,地图就更能反映出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变化。
比如,若人们能够画出节假日期间人流、物流地图,就能找到不同城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若掌握了中国和邻国之间贸易、外交往来的地图,就能探寻中国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变化趋势。
“出名要趁早”
周成虎一路走来,似乎总是在搭“早班车”——16岁考入南京大学;25岁被破格提拔为副研究员——成为当时中科院最年轻的高级研究人员;32岁担任中科院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同样是当时最年轻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49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大器不一定晚成。
但是周成虎却总说“对自己没什么要求”。他说:“有太高的目标不是件好事,做事情要根据难易程度循序渐进地做。”对抱着这种人生态度的周成虎来说,很多“好事儿”似乎都是“无心插柳”的结果。
周成虎说,自己的成长得益于多位导师和前辈的悉心栽培,“我们上学那会儿,每位导师带的学生都不多。我读硕士时,研究组里有6位老师,就只有我一个人是学生。我很幸运,虽然我的导师是汤奇成先生,但组里的每一位老师都像导师一样教导我、关照我。”
那时候北京还得凭粮票买粮,每人每月32斤的定量供应,其中只有6斤大米,其余大多都是粗粮。这让来自江南鱼米之乡的周成虎很不习惯。为了让这个年轻的学生生活得好点,每位老师都把自己家里本就不多的细粮分给他一些。这点滴的恩情,令周成虎至今不能忘怀。
生活上的帮助还是次要的,在周成虎眼里,更重要的是每位老师都亲自传授给他一些珍贵的知识和经验。“我自从进入中国科学院,就天天跟几位老师呆在一起,亲眼看着他们是怎么做研究的。这些老师都非常敬业,野外调查与观测认真细致,对室内样本测试数据处理倍加仔细,绝不放过任何一点错误。就是这种言传身教,让我对科研工作有了真切直观的了解。”周成虎的英语底子很好,一些老师把他们论文的中文摘要写好后,就交给他翻译成英文。“我经常很自豪地开玩笑说,我们组所有的论文,第一个读者都是我!”
老师们对周成虎的熏陶是显而易见的。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到硕士毕业的那年,周成虎毫不迟疑地选择了继续攻读博士。幸运的是,周成虎这次又遇到了一位大师——我国现代地图学、遥感科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奠基人,一代学术泰斗陈述彭先生。作为陈先生博士研究生的开门弟子,周成虎学到了很多东西。就这样,一位又一位优秀的老师,就像传递接力棒般,把热情燃烧的科研火炬传递到周成虎手里,照亮了他未来的科研生涯。
“铁肩担道义”
除了“院士”这一耀眼的头衔,周成虎还有着另外一重身份——九三学社社员。作为一名民主党派人士,周成虎连续多年当选全国政协委员,他在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推动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很多观点独到、具有现实意义的提案。
周成虎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人。谈起自己担任政协委员的初衷,周成虎说:“任何一个老百姓,包括知识分子,都应该主动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特别是知识分子,要用自己的所学所想、所作所为为全社会树立榜样,弘扬这种社会责任感。”
古人讲:“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作刀”,周成虎却不无遗憾地说:“现在的读书人,本应肩负起更大的责任,但现实却是很多人连‘笔作刀都没有做到。”
在担任政协委员的这些年里,周成虎的提案涉及从科研到民生诸多方面。“近几年来,我和另外几位科技界的政协委员探讨最多的,就是如何让科研预算体系更为合理化。我们国家对科研的投入其实很多,但是由于现有的经费预算体系不符合科研工作的客观规律,导致相当程度的资源浪费,科研领域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我在地理所做过财务管理工作,对这一点体会尤其深刻。”周成虎认为,科研工作具有多样性,不同研究使用经费的方法也不一样,统一的经费预算方案无法满足各个研究领域的个性需求;此外,科研归根结底是一种高度的脑力劳动,其中最重要的不是设备仪器,而是灵活深刻的头脑。因此,科研经费的使用也应当以人为本,体现对脑力劳动者的尊重。“我将一直关注和推动国家对科研经费体系的改革。”
不靠豪言壮语,要靠身体力行
这位细致缜密的科学家,总能从最细小的地方发现有待改善的问题。比如,他每天上下班经过的那条高速公路总是严重堵车。有一天,周成虎突然想到:“如果把高速公路的收费口往北移,越过一个居民区,情况会不会缓解很多呢?”想到这儿,他亲自去调查了堵车发生的位置和时间,经过一系列计算,他肯定了自己最初的设想。“可能有人觉得这是一件小事,但是仔细想想,司机每踩一次刹车,就‘踩掉一毛钱的油费,刹车后重新启动,又会增加油耗。这不仅是种浪费,也增加了环境的负担。而我能做的,就是把这些关系到老百姓生活的‘小事记录下来,纳入我的提案当中”。
“一个人能做的事情毕竟有限,但是身为一名知识分子,就算没有改变世界的力量,也要尽可能地改善自己,通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承担起肩上的责任,不要辜负社会对知识分子这一群体的期望。”
周成虎不发豪言壮语,却在点点滴滴处做着自己该做的事。
他说过这么一句话:“做事情,不管你喜不喜欢,要做就要尽可能地做好。”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在采访过不少优秀的科学家后,记者逐渐发现,事情要做就做到最好,是诸多成功者的一大共性。“大器早成”靠的不是走捷径,而只是用最“笨”的办法,用心做好该做的事。
“早在文字发明前,人类就已经有了地图,可以说地图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周成虎说,“地图是一种大数据,更是浓缩的知识,它是科学和艺术的结晶。如果可以,我还想继续把地图画下去。”
(作者为九三学社燕山石化总公司支社社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