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为何人气爆棚
2017-07-06徐迅雷
徐迅雷
反腐要正气磅礴,作品要大气磅礴。
在湖南卫视热播的55集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以及周梅森的同名原著长篇小说,堪称“人气爆棚”。小说在今年年初出版,只售出不温不火的几万册,在电视剧开播后第10天就破了百万。小说的电子版也卖得很好,我所购的就是亚马逊的电子书。周梅森被誉为“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他的作品个性鲜明,故事性很强,矛盾冲突剧烈,人物性格突出,语言则是直白明快。正如周梅森自己所说的,他的作品属于典型的“批判现实主义”。
投入1.2亿所拍的《人民的名义》,被湖南卫视“加价1亿”买断了版权。虽然这部电视剧有诸多缺点,不少细节不准确,经不起推敲,然而,终归瑕不掩瑜。全民收看和热议《人民的名义》,这种盛况,多年未见。人气爆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部电视剧填补了一个巨大的空白:很长时间没有反腐正剧,更没有涉及省级以上、乃至“副国级”的反腐大剧。事实上,该剧大量情节表现了种种官场生态,它也不仅仅只是“反腐”的“主旋律”。如此全面描述高级干部政坛生态的“政坛电视剧”,此前就没有。而在不久前,还是满屏“抗日神剧”呢,手撕鬼子、裤裆藏雷什么的。1986年,根据柯云路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新星》,是以一个县为背景,浓缩了当年改革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活,迄今已过去了31年。“腐败分子”通常描写到乡镇一级为止,涉及副县级麻烦可能就不小。《人民的名義》还真不一样,“胆子够大的”。如果制作出品方——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江苏省委宣传部等单位思想不那么解放,能有这部反腐剧出现么?
此前,周梅森的老朋友老搭档、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副主任范子文去南京找到周梅森,“三顾茅庐”才有了这个剧本。打动周梅森的是这句话:“十八大之后,对反腐这一举国关注、举世瞩目的大事,竟然还没有一部像样的电视剧。”受众的普遍饥渴、公众的强烈期待,使《人民的名义》成为最解渴的电视剧。所以,当一位知名学者批评该剧还是“清官思维”的时候,我说:你就知足吧,否则再整天让你看抗日神剧!
源于生活的反腐斗争,使这部电视剧的故事性极强,贪腐惊心,命运揪心,悬念抓心。如果没有极强的斗争性,篇幅如此之长的电视剧想获得持续的爆棚人气,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以人民的名义贪腐很容易,以人民的名义反腐很艰难。真正的反腐,那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腐败分子比我有想象力、创造力,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惊人的腐败事件,远远超出一个作家的想象。”周梅森如是说。电视剧中构筑钞票墙的上亿元是道具,现实中构筑钞票墙的上亿元是真钱。腐败的一个根源,在于官场侵犯市场;本来应该由市场配置的资源,被过多控制在权力的手中,这在《人民的名义》中有比较充分的表现。
“真实而尺度大”,这话常常被用来描述周梅森的作品,而尺度是相对的,现实中打下的“大老虎”有正国级的,《人民的名义》还没有“大”到这个份上,可是,与过去任何的反腐剧相比,这已经是最大的了。周梅森的“批判现实主义”,可贵的是“批判”的胆识,如果说批判那些“以人民的名义,为人民币服务”的贪官还是容易的,那么,用台词说出“过去是老百姓不相信政府能做坏事,现在是老百姓不相信政府能做好事”等等诸多盛世危言,确实是不简单的。
当然,周梅森和他的这部作品,也受到了不少的批评。时评家连清川就发长文批评“周梅森已经过时了”,认为他所采用的视角仍然是10年以前甚或更早之前的政治视角;“当所有的一切被归结为腐败与反腐败斗争的时候,其它一切政治问题都会被掩盖:公平、正义、法治、民主”;而周梅森的政治理想,“不过是重回千年的海瑞思维而已”;“中国从来都不缺少以清官思维来建设理想社会的愚昧,而极度匮乏的是,以制度建设的方式,来反思和构建中国政治文明的理性。”
连先生在文章中倡导的主题思想我很赞同,我也是这么想的。然则,作家周梅森未必就不懂得“更加完整的市场制度,更加透明的法治制度,更加公平的社会制度”这一常识,其实这些思想和理念在周梅森之前的诸多作品里都有表现。比如代表作之一的小说《国家公诉》,“周梅森将此斗争上升到现代国家应以法律为惟一准绳的理念高度,深切昭示了《国家公诉》对那些呼唤包打天下的清官作品的敏锐超越。”所谓只有“海瑞思维”“清官思维”,缺乏“法治思维”“制度思维”,这是时评家最容易拿来批评反腐作品的真理式的标签。
至于说“当所有的一切被归结为腐败与反腐败的斗争的时候,其它一切政治问题都会被掩盖:公平、正义、法治、民主。”这显然是对《人民的名义》一种以偏概全的误判,认真看一下电视剧或小说就清楚,压根就不是“所有的一切被归结为腐败与反腐败的斗争”。周梅森在访谈中清晰明确地说:“它不是一部反腐剧,我要讲的是政治生态,是大中国的故事。”他还说到,“一方面社会总财富在暴增,另一方面一些人手中的财富越来越少,两极分化严重。像这些东西与反腐没什么直接关系,但它很真实,我都纳入了《人民的名义》。”对于反腐防腐,他提出“关键要改善土壤,改变政治生态”;而对于《人民的名义》,他则严肃而清醒地说:“这真不算什么了不起的作品。”
“潜心八年,六易其稿”,作为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的周梅森,受惠于现实,此间推出《人民的名义》这个作品,正当其时;他期待的是“权力彻底被关进了制度的笼子”的那一天,他说,那时候他就要为如何编剧苦思冥想了。
(作者为《杭州日报》首席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