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背景下我国粮食进口需求及弹性分析
——基于主要品种的有界协整分析
2017-07-06王新华
王 锐 王新华 杜 江
一、引言
2003年至今我国粮食产量出现了 “十三连增”,但是粮食进口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进口量年年增加。截至目前,我国粮食进出口大致平衡的格局已发生了根本改变,粮食总量和主要粮食品种已经全面净进口,并且主要品种的进口也屡创新高。粮食进口不断增长对于我国而言亦喜亦忧,一方面,适度的粮食进口可以缓解国内耕地以及水土资源的不足,有利于稳定国内粮食供给;另一方面,如果进口持续增长过快,一旦国内粮食自给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我国粮食安全将会受到威胁。因此,面对我国粮食进口不断增长的趋势,深入探讨我国粮食进口需求增长的原因以及主要影响因素,具有较为紧迫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关于进口需求的研究较多,但是专门研究粮食进口需求的文献则较少。国外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从粮食出口国角度,为促进本国出口去评估和预测一国粮食的进口需求,如Lee等(1994)[1]、 Mao 等 (1997)[2]先后评估了日本的小麦进口需求,分析其对美国小麦出口的意义。Jacinto等(2009)[3]从扩大美国出口的角度,评估了中国畜牧业在蒸馏干燥谷物方面的进口潜力,并分析了影响进口的相关因素。二是从进口国角度,分析一国进口需求的影响因素, Uzunoz和 Akcay (2009)[4]在研究土耳其小麦进口需求时,发现国内实际价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汇率、国内小麦产值、滞后的进口以及国内小麦需求的影响非常显著,特别是国内小麦价格的变动,将使得消费者更青睐国产小麦,而减少小麦进口。还有从政策调控角度研究不同等级的小麦进口需求, 如Njonou等 (2002)[5]等。 三是对一国收入、 价格和汇率的进口需求弹性进行估计,如Ortalo⁃Magne(1990)[6]等。从研究对象来看,相关的研究多以小麦为对象;从实证方法看,应用最多的是Rotterdam模型和 AIDS模型, 如 Mao等 (1997)[2]、 Koo等(2001)[7]采用 Rotterdam 模型, Lee 等 (1994)[1]采用AIDS模型。也有同时使用两个模型的,如Njonou等 (2002)[5]。 Pattichis (1999)[8]应用了无约束误差修正模型 (UECM),首次采用了有界协整的方法,之后有零星文献开始用有界协整进行相关的实证研究。从研究结论来看,国外主流观点都认为进口价格、国内价格、收入以及汇率都会影响一国小麦的进口需求。
因我国长期粮食贸易总量不大,并且在很多年份都是净出口,近几年粮食进口的快速增长才逐渐引起了较多关注,截至目前,专门研究粮食进口需求的文献只有零星几篇。高颖和田维明 (2007)[9]利用差异化进口需求模型,发现中国对主要进口来源地的大豆进口数量都是有弹性的,尤其对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大豆出口价格的变化很敏感;中国大豆需求增加将主要通过进口满足,其中美国受益最大;高颖和田维明 (2008)[10]采用引力模型对我国大豆进口的影响因素做了定量评价,发现国内供给、大豆种植的比较收益、国内市场的开放以及主产国的高补贴都显著影响着我国大豆进口数量;高颖(2012)[11]再次采用差异化进口需求模型定量研究大豆进口需求结构,发现大豆油进口数量的减少将引起大豆进口更大幅度的增加,并且从巴西进口的增长幅度会显著高于阿根廷和美国。吕晓英和李先德 (2011)[12]采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ECM)发现国际大豆产量、国内大豆产量、国际和国内大豆价格以及食用植物油进口数量是引致中国大豆进口短期波动的主要原因;国内前期大豆的供给量与需求量之差、世界大豆总产量以及国际国内大豆价格与我国大豆进口量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 赵亮和穆月英 (2013)[13]采用无约束误差修正模型 (UECM),分进口来源地研究我国谷物进口的收入和价格弹性,发现我国谷物进口对美国和法国较敏感,对泰国和澳大利亚不敏感。总之,国内相关研究仍然较少,已有的少量文献因数据获取以及典型性等原因,基本都是以大豆为具体对象,并且更侧重于从不同来源地去分析进口的需求弹性。
总之,国内外仍然缺乏专门针对我国粮食进口需求的研究,特别是分品种的系统研究。本文将首先分析我国粮食进口需求的增长趋势、增长原因,然后基于相关的进口需求理论,建立我国粮食进口需求模型,重点选取玉米、小麦以及大米三个典型品种,采用最新年度数据和有界协整的实证方法,分析并比较它们进口需求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研究各主要品种进口需求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影响机制,以及在不同时期各影响因素的差别,希望为更好应对粮食进口快速增长风险,完善进口调控体系,特别是针对不同品种实施不同的进口战略,提供新的研究证据。
二、我国粮食进口需求增长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粮食进口需求增长趋势
我国粮食进口总需求在2003年以前波动剧烈,起伏很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92年我国进口了1 182.1万吨粮食,但1993年突然急剧缩减为16.3万吨,之后在1995年又达新高,进口量急剧增长为2 082.5万吨,2001年再次跌入低谷,仅为15.4万吨。2002年又突然回升至1 605.1万吨,比2001年增长了560倍,比2003年也增长了2.42倍。2003年之后,粮食进口需求开始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增长趋势,到2013年我国粮食进口已达8 645.2万吨,2015年再次刷新历史纪录,粮食进口高达12 477万吨,同比增长24.2%。并且,2003年以前我国的贸易方向并不稳定,在净进口国和净出口国之间转换较为频繁,但是2003年以后伴随着进口增加,我国粮食出口不断萎缩,开始稳居粮食净进口国地位。根据我国海关统计数据,2003年我国进出口大致平衡,略有顺差,到了2014年出口已经萎缩到98万吨,我国粮食净进口则从2003年的60万吨增长到了8 983万吨,增幅达14 962%。此外,主要粮食品种的进口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其中大豆增长速度最快。根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1998年我国大豆进口12.07万吨,到了2013年增长至6 337.79万吨,增幅达508.29%,2015年我国进口大豆8 169万吨,再创新高,早已稳居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地位。而我国谷物进口波动较大,玉米、大米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品种,总贸易量也不是很大,但2010年和2011年,玉米和大米开始分别转为净进口,此后进口量逐年扩大。2015年稻米进口总量达到了335万吨,是2003年进口量的1 203.5%,2015年玉米进口量达到473万吨,较2014年大增82%。小麦原来一直进出口交替,2009年也开始稳定净进口,到了2013年进口量已达550.67万吨,比2009年增长了5.1倍,2014年和2015年小麦进口有所回落,总量在297万吨左右。总之,我国粮食进口需求从总体到品种基本都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受制于水土资源有限以及农业科技进步缓慢,国内粮食产量难以满足旺盛的需求增长,而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粮食供需缺口将进一步扩大。程国强(2013)[14]提出,一些农业资源相对紧张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实践表明,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农产品出口增长较快,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外汇贡献。但经济进入高速增长后,则转变为大量进口农产品,出现巨额农产品贸易逆差。到工业化完成后,农产品消费进入稳定增长阶段后,农产品进口将趋于稳定。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粮食进口需求增长趋势难以逆转,净进口和净出口交替的状态已成为历史,粮食净进口将常态化,并且很可能增速加快。
表1 1992—2013年我国粮食进口需求 单位:万吨
(二)我国粮食进口需求增长原因分析
我国粮食进口不断增长的原因较为复杂,既有国际因素,也有国内因素,已有一些学者进行了定性分析与讨论,主要可以归纳为:
1.城镇化和经济高速增长。经济的增长以及城镇化的加速带来了进口需求的增加:一是农村人口大量迁徙进入城镇,饮食习惯发生变化,对以粮食为原料或饲料的肉蛋奶制品消费量不断增加,带动了饲料用粮的不断增长。二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随之消费支出也增加,推动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高端优质粮食品种以及下游产品需求量增大,也拉动了优质粮以及饲料粮的需求增加。三是在需求的推动下,肉禽蛋等饲养企业会扩大投资以追求更高的利润,从而带动原料粮进口需求的增加。
2.国内供需关系的影响。我国粮食自2003年起已经连续13年增产,但是产量的增加显然难以匹配需求增长的速度。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上,我国是一个资源较为紧张的国家,人均耕地和人均水资源在全球排名都靠后;而近些年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也导致了农村环境不断恶化,水土质量不断下降;同时农业科技贡献率较低,农业规模化和现代化进程缓慢,也限制了产量的快速增加;此外还有农业劳动力因素,种粮效益低导致了整体种粮积极性较低,劳动力主要是老人和妇女,青壮年劳动大部分出去打工。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我国粮食产量进一步的快速增加。一直以来我国粮食供需处于一种紧平衡状态,但是随着需求的进一步快速增长,这种状态很可能进一步被打破,供求缺口将不可避免地继续扩大,这只能依靠国际市场的供给来弥补。
3.国际粮食价格变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影响供需关系的核心因素,因此,国际粮食价格会影响我国粮食进口需求。而在全球粮食市场不断整合的背景下,所有影响国际粮食价格的因素,比如主要粮食出口国自然灾害、农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的调整、国际原油价格波动以及其他因素都会反映在国际粮食价格变动上,进而直接影响我国粮食进口需求;此外国际价格变动还会通过期货渠道或者进口渠道直接影响我国粮食价格,或者影响我国粮食经济政策,进而间接影响国内粮食供求,国内粮食供求关系的变动也会传导至进口需求。
4.国内粮食价格变动。同样,国内粮食价格是农业生产的核心,在市场化的条件下,国内粮食产量、粮食需求、农业生产成本以及收储政策等众多因素都会导致国内粮食价格的波动,国内粮食价格又会反向影响粮食的供给和粮食的需求,从而带来供需关系的变化,进而影响进口需求。
5.国际国内相对价格的变动。相对于单独的国际价格和国内价格,粮食的相对价格可能更能反映出我国粮食生产水平,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水平,当然我国粮食托市政策也反映在相对价格差异上。相对价格的波动对粮食进口需求存在着直接影响,如果国际价格相对于国内价格下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国内加工企业会更倾向于从国际市场进口粮食作为原料,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因此粮食进口需求会增长。
三、粮食进口需求模型、数据及方法
(一)进口需求模型和数据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不同国家因要素禀赋不同会导致商品价格存在差异,而这种相对价格的不同决定了国际贸易需求的产生。按照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价格不变,但是如果就业可变,就业的变动会导致收入的变动,收入的变化也将影响购买力,因此收入也会成为影响贸易需求的主要因素。[15]在前文对我国粮食进口增长原因的分析中,城镇化和经济的高速增长可以具体表现为收入的增长,而市场化条件下供需关系的变动可以集中反映在价格变动上,从而,我国粮食进口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归结为收入和价格,粮食进口需求函数可以采用马歇尔需求函数,将粮食进口需求表示为价格和收入的函数。本文的粮食价格拟采用相对价格,取国际粮食价格与国内粮食价格之比。关于收入的定义一直分歧较大,但是因为粮食以及以粮食为原料的食品都是基本消费品,属于我国居民消费支出中的大类商品,因此本文拟选择居民消费支出代表收入。最终构建粮食进口需求模型如下:
DMt为第t年的粮食进口量;Yt代表第t年收入,即居民消费支出;RPt代表第t年国际粮食价格和国内粮食价格的比值,即相对价格。因对数线性函数优于线性函数形式,进口需求模型可以进一步表示为:
国际国内关于粮食的含义范畴并不一致,我国统计局等机构一般将大豆纳入粮食统计中,而国际粮食组织等机构所统计的粮食就是谷物。已有的相关文献多以大豆为分析对象,因此,本文仅选择大米、小麦和玉米三个主要粮食品种,对我国粮食进口需求以及需求弹性进行分析和比较。大米、小麦以及玉米的进口量来自联合国贸易数据库,国际粮食价格来自国际粮农组织数据库,国内粮食价格来自于发改委统计资料,为增强可比性,采用年均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将国内粮食的人民币价格转化为美元价格,年均汇率数据来自世界银行数据库,所有的变量都选取1992年至2013年的年度数据。
(二)实证方法
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以及传统协整检验方法来估计进口需求函数的文献较多。但是传统最小二乘法忽视了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同时也受制于样本容量,在小样本情况下容易得到有偏的不稳定估计结果。而近几年采用较多的Johansen协整检验和EG两步协整检验法弥补了最小二乘法关于时间序列的缺陷,但对于小样本同样也会存在有偏估计的可能性,得出的协整关系不一定可靠。此外,传统协整检验一般要求时间序列变量是平稳序列或者同阶非平稳序列,有些时间序列难以满足这一条件。因此,为了避免实证结果的偏差,本文将采用建立在无约束误差修正模型基础上的有界协整,来估计进口需求函数以及进口需求弹性。有界协整最早由 Pesaran等(2001)[16]系统提出,相对于普通最小二乘法和传统协整检验,他认为有界协整有几个优点:一是对样本量要求较低,对于小样本也能得出稳健性较好的结果;二是有界协整对于时间序列变量的稳定性并没有严格要求。有界协整是建立在无约束误差修正模型(UECM)的基础上,对模型中滞后变量系数进行联合显著性检验,即瓦尔德 (Wald)检验。有界协整检验的原假设为:变量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即α4=α5=α6=0,然后给定不同显著水平下的一个区间,通过判断检验值与区间上下限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协整关系是否存在。根据这一关系,如果拒绝原假设,可以判断方程变量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否则不能判断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或者协整关系不存在。
因此,将进口需求模型 (2)转化为无约束误差修正模型 (UECM) 形式,得到模型 (3):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有界协整检验
确定误差修正模型的最终形式,首先需要确定它的滞后期数。因此,根据时间序列的样本量大小,首先设定滞后项的最大期数为3,再根据赤池信息法则进行比较。最终,本文确定大米、小麦和玉米进口需求模型的最佳滞后期数都为1。因此,模型 (3)进一步转化为方程 (4)的形式:
对方程 (4)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估计结果如表2。可以看到,大米、小麦以及玉米三个进口需求方程的拟合优度都较好,调整前的拟合优度分别为0.82、0.66、0.87,调整后的拟合优度略有降低,但是基本达到了解释要求。再对回归方程的统计特征进行诊断,拉姆塞回归设定误差检验(Ramsey Reset)显示,大米、小麦和玉米方程的模型设定和变量选择都比较理想。再采用累积和(CUSUM) 和累积平方和 (CUSUM of squares) 进一步判断模型估计系数的偏差,如果其离散程度越小,表示系数的误差越小,稳定性越好。大米、小麦和玉米的累积和及累积平方和检验结果如图1~图6,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大米、小麦和玉米三个回归方程的系数在给定的样本区间内都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表2模型的估计结果
续前表
图1 大米的累积和检验
图2 大米的累积平方和检验
图3 小麦的累积和检验
图4 小麦的累积平方和检验
图5 玉米的累积和检验
图6 玉米的累积平方和检验
根据前面的检验,三个进口需求方程具有较好的统计特征。因此,再对方程进行瓦尔德 (Wald)检验, Pesaran等 (2001)[16]给出了在两个解释变量情况下,1%、5%、10%显著水平下有界协整检验的临界值,具体如表3所示。当模型的检验值,即F统计值大于给定显著水平的上限值时,可以拒绝原假设,一般认为在该显著水平下,模型的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关系,即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如果F统计值在上下限之间,则不能确定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需要采用其他方法进一步检验。如果F统计值低于下限值,则不能拒绝原假设,一般认为变量间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即不存在协整关系。大米、小麦和玉米的有界协整检验结果如表3,结果显示:大米的进口需求方程中,检验值为7.39,在1%的显著水平下,远大于上限值6.36,因此大米的进口需求与居民消费支出、相对价格具有稳定均衡的长期关系;小麦的进口需求方程中,有界协整检验值为3.39,在1%和5%的水平下是可以拒绝原假设,但在10%的显著水平下,介于下限值3.17和上限值4.14之间,在这种情况下,难以判断小麦进口与相对价格、居民消费支出之间是否存在着协整关系;只能进一步对小麦进口、相对价格以及居民消费支出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三者都是一阶协整序列,然后采用Johansen协整法进行检验,迹检验和最大似然法检验结果都显示:在5%的显著水平下,三个变量之间存在且仅存在着唯一的协整关系,即小麦进口与相对价格、居民消费支出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在玉米的进口方程中,有界协整检验值为6.16,给定5%的显著水平,它高于上限值4.85,因此也可以拒绝原假设,即玉米进口需求与相对价格、居民消费支出之间同样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表3 有界协整检验结果
(二)我国粮食进口需求弹性分析
根据一般的商品供需理论,国际粮食价格相对于国内粮食价格上涨,则会引起进口需求下降,反之相对价格如果下降,则会引起粮食进口需求增加;随着经济增长,居民收入或者消费支出也将增加,导致对高端品种以及肉禽蛋奶制品等下游产品的需求增加,从而拉动了粮食进口需求,如果居民收入或者消费总支出下降,粮食进口需求也将下降。因此,本文预测粮食进口需求应该与价格变动方向相反,即价格弹性应该为负数,而粮食进口需求与收入变动应该一致,即收入弹性应该为正数。根据Pesaran等 (2001)[16]提出的长期进口需求弹性是滞后项的系数比值的负数,短期进口需求弹性就是一阶差分项的系数,分别计算出大米、小麦和玉米进口需求的收入弹性以及价格弹性。
1.大米进口需求的价格弹性更大,并且长期价格弹性比短期大,短期和长期收入弹性都较小。
大米进口需求的长期价格弹性为-3.8,短期价格弹性为-1.53;长期收入弹性为0.62,短期收入弹性为-0.73。可以看到我国大米进口需求长期价格弹性确实为负数,即从长期来看,如果国际粮食价格相对于国内粮食价格下降,我国进口需求将会继续增长,而且相对价格每下降1%,大米进口需求将增加3.8%。目前,大米的国际国内价格倒挂现象非常明显,国际价格经常低于国内价格,很多米业加工企业纷纷从东南亚等国进口质优价廉的大米作为生产原料,除了传统进口国泰国外,从越南和老挝进口的大米也在不断增加,伴随国内外差价的扩大,大米走私量也在增长。以2013年为例,我国大米进口224万吨,其中从越南进口占68%、巴基斯坦进口占26%、泰国进口占8%,越南大米的质量低于泰国大米,但是价格更占优势,显然价格在大米进口增长中占据了主要地位。此外,短期价格弹性也显示相对价格与大米短期进口同样呈现出反向变动趋势,即大米的相对价格每下降1%,短期进口需求将增加1.53%。大米的短期价格弹性低于长期价格弹性,表明大米进口需求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在长期比短期更为敏感。大米进口需求的长期收入弹性和短期收入弹性都相对较小,长期收入弹性系数为0.62,表明收入每增长1%,进口需求将增长0.62%,短期收入弹性为-0.73,表明短期收入增长1%,大米进口需求反而减少了0.73%,可能是短期内收入突然增加,消费者往往会首先增加高档消费品或者奢侈品的支出,对于作为口粮的大米或米加工的食品需求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效应,收入对进口需求的拉动在长期更为明显一点。
2.小麦进口需求的价格弹性更大,并且长期价格弹性比短期大,长期收入弹性比短期收入弹性小。
小麦进口需求的长期价格弹性为-7.02,短期价格弹性为-5.08;长期收入弹性为0.051,短期收入弹性为2.09。在长期国际价格相对于国内价格每下降1%,小麦的进口需求将增加7.02%,显然,小麦比大米的长期进口需求价格弹性更大。小麦的短期进口需求价格弹性为-5.08,短期内如果国际小麦价格相对于国内小麦价格下降1%,小麦进口需求会迅速增长5.08%。小麦的长期价格弹性和短期价格弹性都较大。这与小麦在国际粮食市场的地位是一致的,小麦是欧美等全球大部分国家的主要粮食消费品种,市场化较为充分,因此对价格变动的反应更为敏感。小麦长期进口需求的收入弹性为0.051,即在长期如果收入或者居民消费总支出增长1%,小麦的进口需求仅增长0.051%,小麦的长期进口需求对于收入变动是比较缺乏弹性的。小麦短期进口需求的收入弹性为2.09,即在短期内如果收入或者居民消费支出增加1%,小麦的进口需求会较快地增加2.09%,相对于长期收入弹性,短期内的收入增长对小麦进口需求的拉动作用更大。
3.玉米进口需求的长期价格弹性较大,短期缺乏价格弹性,短期和长期收入弹性都较大。
玉米进口需求的长期价格弹性为-6.41,短期价格弹性为-0.38;进口需求的长期收入弹性为3.73,短期收入弹性为-31.7。玉米的长期进口需求价格弹性较大,如果国际玉米价格相对于国内玉米价格每下降1%,玉米的长期进口需求将增长6.41%;玉米的短期进口需求价格弹性为-0.38,即在短期内如果国际玉米价格相对于国内玉米价格下降了1%,玉米进口需求仅增长0.38%,短期进口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小。可以看到玉米进口需求在长期对价格的变动敏感程度很大,这一点与大米和小麦是一致的,三种品种的长期价格弹性都高于短期价格弹性。玉米进口需求的长期收入弹性为3.73,即在长期如果收入增长了1%,玉米进口需求将增长3.73%;玉米进口需求的短期收入弹性高达-31.7,即在短期内如果收入增长了1%,玉米的进口需求会减少31.7%,短期内进口需求对收入的降低相当敏感。短期内收入突然增长,消费支出首先会转向高端产品或者奢侈品的消费,反而会挤占对粮食或者以粮食为原料的食品的消费支出。
五、结论以及对策
(一)我国粮食从整体到主要品种进口增长不可逆转,进口的风险防范必须纳入粮食安全战略
我国粮食进口需求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粮食贸易由进出口大致平衡已经演变为主要粮食品种全面净进口,原来进口量较小的谷物类三大品种——大米、小麦以及玉米从少量品种调剂变为整体进口需求不断扩大,并且这一趋势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持续,进口需求的增长一方面可以弥补国内供给的不足,稳定国内粮食市场,但如果增长速度过快,谷物也步大豆后尘,或者粮食特别是谷物自给率下降到一定限度,将会给我国粮食安全以及经济发展带来风险,这一点需要纳入粮食安全战略以及粮食贸易调控体系内考虑。
(二)在长期,收入和相对价格都对我国粮食进口存在影响,监测与调控需兼顾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我国粮食进口需求与国际国内粮食相对价格、收入或者居民消费总支出在长期是具有稳定均衡的关系,即三者间存在着协整关系。这一点在大米和玉米的进口需求中表现得尤其明显,价格和收入都会对粮食进口需求产生影响。因此,我国经济增长、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就业以及居民收入的变动都会影响粮食进口需求。同样,国际市场的波动也将通过国际粮食市场价格的变动来影响我国粮食进口需求。国内粮食市场的波动,包括粮食产量、农业生产成本、政府收购价格、自然灾害等因素也同样会通过粮食价格对我国粮食进口需求产生影响。因此,粮食安全以及粮食进口的调控需要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入手,两个市场都需要监控与预测,并且涉及生产、贸易、财政、宏观经济等多个领域。
(三)在长期,三大粮食品种进口需求对相对价格变动非常敏感,防止国内价差进一步扩大是应对进口增长风险的关键
从长期看,大米、小麦和玉米的进口需求价格弹性都为负数,即进口需求与相对价格是反向变动,如果国际价格相对于国内价格下降,进口需求都会相应增加,并且三者的价格弹性都较大。但是不同品种对于价格变动的敏感度仍存在差异,其中小麦的进口需求在长期对价格变动最为敏感,其次是玉米,敏感度最低的是大米,但是相对价格每降低1%,大米进口需求仍会增长3.8%。因此国际粮食价格和国内粮食价格,尤其是两者之间的相对关系是我国粮食进口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如果目前国际国内的粮食价格倒挂状态继续扩大,国内粮食价格相对于国际粮食价格进一步降低,我国进口需求仍然将快速增长。因此,为了避免粮食特别是谷物进口的过快增长,核心就是不断提高我国粮食竞争力,降低我国粮食生产的成本,缩小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粮食主产国的差距,这样才能避免国际国内差价持续扩大。[17]提高我国粮食竞争力,减小相对价格差,具体而言,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粮食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长期的价格调节机制,包括长期的储备粮管理、最低价收购政策以及对农民持续的收入补贴等。另一方面需要在粮食生产中不断提高科技贡献率,加快耕地流转,扩大规模化经营等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和提高我国粮食长期竞争力。
(四)在长期,收入增长对大米和小麦进口需求的拉动有限,但收入增长会进一步促进玉米进口
从长期看,大米、小麦和玉米进口需求的收入弹性都明显低于各自的价格弹性。粮食进口需求对收入的敏感程度低于对价格的敏感程度,即相对价格的变动对进口需求的影响比收入更大。同时三者的进口需求收入弹性也存在着差异,其中玉米的长期收入弹性最大,收入每增加1%,玉米进口需求会增长3.73%,而小麦和大米则缺乏弹性。在主要粮食品种中,大米和小麦都属于口粮,玉米进口需求主要是为了满足饲料用粮消费,以及淀粉、酒精以及其他深加工需求,只有少量用于直接食用,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首先直接推动了消费结构升级,对肉禽蛋奶以及加工品需求的增加将更为明显,因此玉米需求相较于口粮需求增长幅度更大,玉米的进口需求对收入变动的反应更为敏感。小麦和大米属于口粮,收入增长到一定程度,基本食品消费会趋于饱和,收入弹性系数会趋近于零甚至负值,收入对进口增长的影响会有一个极限值。因此,在粮食贸易调控中,伴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以及居民收入的增加,对肉蛋奶需求的增长,未来玉米进口将进一步增长。不同于作为口粮的大米和小麦,进口的玉米用于再加工,满足国内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玉米进口仍有继续扩大的空间。但是为了防止步大豆后尘,玉米需要提早进行产业布局,具体包括:加强玉米品种研发力度,推进新型转基因玉米等产品的研发以及产业化,在东部沿海加大饲料粮以及深加工产业发展,延长玉米加工产业链,培育具有规模经济的大型加工企业,关注外资在玉米产业的布局,培育玉米期货市场,争取掌握玉米进口的主动权和定价权,将玉米进口增长风险转化为优质原料来源与保障。
(五)在短期,如果相对价格下降,大米、小麦与玉米的短期进口需求都将上升,但是大米和小麦的增长幅度更大。
从短期看,三者的短期价格弹性系数都为正,价格变动与三者进口需求变动的方向是一致的,说明国际国内相对价格一旦下降,大米、小麦与玉米的短期进口需求都将上升,这与长期价格弹性是相同的,反映出价格无论在短期或者长期影响作用都很大。此外,大米和小麦的短期价格弹性都比短期收入弹性大,在短期内进口需求对于价格的变动显然更加敏感。大米、小麦以及玉米的短期进口需求收入弹性有正有负,收入对三者进口需求的影响方向并不一致,短期收入上涨,大米和玉米的进口需求反而会下降,小麦的进口需求会上涨,这可能是因为短期国际国内市场干扰因素较多,经济增长或者收入增长的正向拉动被其他因素所干扰。但是玉米的短期收入弹性要远远大于短期价格弹性,收入的突然增长会导致玉米进口在短期内大幅度下降,在政治经济稳定发展的大环境下,收入难以在短期迅速提高或者降低。因此,短期内完善国际国内粮食价格预警系统以及应急机制最为关键,对于短期的突发的国际国内粮食价格波动,需要及时迅速地做出反应,如果国际价格相对于国内价格受到外部冲击突然下跌,政府需要迅速地释放粮食储备干预市场,降低粮食收购价格,引导国内价格适时而动,避免进口激增,此外可能还需要采用临时关税,启动反倾销、特殊保障机制等措施避免外部冲击。
(六)在短期,玉米进口需求对收入的变动非常敏感,小麦次之,大米受影响则很小。
在短期,收入的变动会导致玉米进口需求的大幅增长,小麦次之,大米基本缺乏收入弹性。同时,玉米的进口需求在短期内对于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更高。除极为特殊的情况外,短期内收入都难以迅速增加或快速下跌,经济增长以及居民收入增长是个长期的平稳过程。因此,短期收入的冲击在稳定的环境下可以忽略不计。从长期弹性和短期弹性对比来看,大米、玉米和小麦的长期价格弹性都大于短期价格弹性,玉米进口需求短期缺乏价格弹性。再次验证了粮食的相对价格对粮食进口需求可能影响更加深远,特别是玉米这种作为饲料用粮和工业原料,进口价格变动直接影响了相关企业的生产成本,通过下游食品或者加工品的成本影响企业利润,最终决定了企业的原料或饲料的进口需求,这个传导可能在短期内存在着一定市场反应时滞,往往长期进口需求对于价格的变化反应会更大。因此,如果要避免进口过快增加,规避粮食进口增长的风险,仍然需要从提高我国粮食竞争力,降低国内粮食生产成本,控制价格过快上涨入手。
总之,在我国粮食贸易和粮食安全战略中,需要从长期和短期,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从不同粮食品种差异进行进口增长风险防范。首先,为应对短期进口激增或者异常波动,需要建立国际粮食价格监测系统,完善价格预警机制,提高国际市场分析预测水平,同时政府能迅速地采用粮食储备、粮食收购价格去调整国内市场,此外还可以运用临时关税,启动反倾销、特殊保障机制等措施避免外部冲击。在长期,为避免进口增长过快,必须以提高我国粮食竞争力为核心。在农业生产领域,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大力推广现代化规模化经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对农民的直接收入补贴。此外,针对大米、小麦和玉米的不同特征,在长期需要关注收入对玉米进口需求的拉动作用,提早进行玉米加工以及深加工产业布局,完善期货市场掌握进口话语权,保障产业安全;此外需要提高国际市场波段调控水平,在国际价格下降时,可以扩大玉米进口,充实国内储备或者降低生产企业成本,更好地满足国内对蛋禽奶等加工品的需求。小麦和大米作为口粮,更需审慎,为保障口粮基本安全以及较高自给率,需要更关注长期价格的影响,核心就是提高小麦和大米的竞争力,减小国内外价格差。如果由于外部冲击,小麦相对价格突然下降,还需通过预警预测,以及其他短期价格调控手段避免小麦进口激增。
[1] Lee J⁃H, Koo W W, Mark A.Krause.Japanese Wheat Import Demand[R].Nor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 1994: 23 -30.
[2] Mao W N, Koo W W, Suomala J P, Sakurai T.Wheat Import Demand in the Japanese Flour Milling Industry:A Production Theory Approach[C].Toronto:AAEA Annual Meeting,1997: 45-48.
[3] Fabiosa J F,Hansen J, Matthey H, Pan S W, Tuan F.Assessing China's Potential Import Demand for Distillers Dried Grain:Implications for Grain Trade[R].Iowa State University, 2009: 14 -19.
[4] Uzunoz M, Akcay Y.Factors Affecting the Import Demand of Wheat in Turkey[J].Bulgar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2009, 15 (1): 60-66.
[5] Njonou R Y,De Frahan B H, Surry Y.Testing Separability for Common Wheat Qualities in French Import Demand Market Using Aids And Rotterdam Demand Models[C].Zaragoza: Xth EAAE Congress Exploring Diversity in the European Agri⁃Food System, 2002.
[6] Ortalo⁃Magne F.An Investig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a Processed Agricultural Product: the U.S.Import Demand for Wheat Gluten [R].Kansas State University, 1990: 18.
[7] Koo W W, Mao W N, Sakurai T.Wheat Demand in Japanese Flour Milling Industry: A Production Theory Approach [J].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1, 24 (2): 167-178.
[8] Pattichis C A.Price and Income Elasticities of Disaggregated Import Demand: Results from UECMs and an Application [J].Applied Economics,1999, 31 (9):1061-1071.
[9]高颖,田维明.中国大豆进口需求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5):33-40.
[10]高颖,田维明.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大豆贸易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8(1):27-33.
[11]高颖.中国大豆进口需求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2(12):82-87.
[12]吕晓英,李先德.中国大豆进口的长期均衡和短期调整分析[J].财贸研究,2011(3):36-42.
[13]赵亮,穆月英.基于边界检验的中国谷物进口需求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2(4):4-14.
[14]程国强.我国农产品进口增长成因与影响[N].中国经济时报,2013-9-9(5).
[15]邵军,徐康宁.基于有界协整方法的中国进口需求弹性研究[J].财贸研究,2006(5):55-60.
[16] Pesaran M H, Shin Y, Smith R J.Bounds Testing Approaches to the Analysis of Level Relationships[J].Applied Economics, 2001 (16): 289 -295.
[17]张伟如,胡冰.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收支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2):97-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