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策略分析
2017-07-05冯红宇
冯红宇
摘 要:情感教育美术教学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高中生正处在情感丰富、敏感的时期,他们的情感生活往往决定了他们对自我和社会的认识和评价。为使他们健康成长,良好的审美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美术作为人文学科,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生活中,进行了如下的整理。高中美术学科将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以及美术绘画艺术融为一体,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美术绘画技巧,还可以增强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和情感解析能力,促使学生在未来绘画创作过程中自然融入思想情感,赋予绘画作品一定的精神内涵。因此,当前我国高中美术教学一定要加强对情感教育的重视,将情感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美术学习起到相应的辅助作用,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美术教学 情感教育 策略
1、高中美术融入情感教育的意义探究
在当前的美术课程教学来看,学生们对于美术课程的兴趣是非常浓厚的,而兴趣对于任何课程的学习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效果和作用。当学生对于美术课程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之后,他们在课堂上就能够更加专注于学习。
但是实际的调查研究显示,目前大部分的学生之所以对美术课程有一定的兴趣,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其他的课程太过于枯燥乏味,在经过数学英语这些纯粹理论课程的学习之后,通过美术课程能够舒适身心;另一方面美术课堂教师们大多都是带领学生们欣赏一些图画和视频,学生们对于直观性的图片形式是具有一定兴趣的。换句话说,如果美术课堂中教师过多地教授一些理论知识,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也会大大降低,因此采取情感教学法发挥了有效的作用。
在美术教学中应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们在欣赏图片和作品的过程中能够用心去体会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不仅仅能够有效地改善课堂的教学气氛,转变学生们的心理,而且通过情感教学方式,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们也能够用心倾听,用心感受作品的真实含义。
美术课程的学习不仅需要学生认真听讲,同时也需要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一定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课堂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比如说教师在播放一段作品或者动画之后,让学生来进行赏析,学生们在投入情感的过程中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对作品的感受来发表独特的意见。换句话说,通过美术课程的情感教学方式,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进行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培养良好的审美意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策略
2.1将情感教育融入到作品鉴赏课中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作品赏析能力,而不是只注重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讲授。在进行作品赏析时,教师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要开发学生对美的认知能力和赏析能力。引导学生从正确的角度去欣赏作品,鼓励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激励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然后教师再说出自己的观点,并将作品的真正美学内涵告诉学生。教师要肯定学生的正确观点,对于学生的一些创新想法要给予鼓励和表扬,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2引导学生学会解读作品中蕴含的情感
每个美术作品都蕴含着作者所寄托的感情,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解读作品中蕴含的情感,而不是只注重对作品中使用的技能的解读,不能只要求学生模仿作品。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作者在创作该作品时的背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解读剖析作品中蕴藏的情感。
2.3定期举行课外活动以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指引
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对美的认知能力和感知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方法。课堂上学生对作品的分析、对绘画技能的学习并不能使其绘画技能和对美的认知能力等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只有到课外去实践才能够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捕获美,从而受到情感教育。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一些风景美丽的景点,让他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发现大自然的美,然后根据他们收获的灵感进行作画。这样的作画环境不仅能够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还能够使学生的情感受到一定的感染,有利于情感教育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2.4利用情感教育,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课程的学习与良好的气氛也有很大的关系,当美术课堂学习过程中有了一个浓厚的学习气氛,学生们都能够积极地去体会和感受,那么课堂的教学质量便会显著提升。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利用情感教育来改善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气氛。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当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营造师生和睦相处的教学气氛,这样学生会敢于提出对于一些作品的个性化看法,敢于质疑教师对作品的看法。一般来说美术作品的看法主观性是非常大的,没有一个标准统一的答案,因此培养学生们质疑的思想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改善美术课堂的教学气氛,提高美术课堂的有效性。
其次,在美术课堂上,教师要潜移默化地灌输给学生一种民主、公平的思想,在互动学习的时候,师生之间平等的关系为美术课堂中情感的交流和互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学生们认为教师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那么良好的情感教育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学生将教师当成了自己的朋友,才会在课堂上真正地与教师交心,提出自己的真实看法,实现课堂教学气氛的改善。
2.5通过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课堂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念。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比如说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下课的时候多观察身边的小事物,观察校园中一些具有特殊美感的事物,在下節课的时候可以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让学生发现身边不起眼的“美”,进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结合学生的五官以及情感的融合,通过视觉上的冲击结合情感上的教育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说教师或者学校定期带领学生参加一些展览、动漫比赛等。通过比赛或者展览的形式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到美术的真谛,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们的情感思维,为学生的后期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结束语
据上述的分析可知,随着社会时代的进步发展,艺术多元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特别是人们对美术艺术的追求,推动着高中美术教育的普及,可以说,美术教育是一门集艺术创作、强烈视觉感官影响力的教育科目,当前越来越多高中学校将美术作为主科教学。但就美术教育实际来说,其旨在引导学生发现和创造“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丰富美术教学内容,并赋予高中美术教学更多魅力和灵性,以此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为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靳晓丽.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应用情感教育的作用分析[J].福建质量管理,2016,(05):198.
[2]黄虹.刍议小学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融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8):239.
[3]王晓静.高中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25):152-153.
[4]邹联军.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探微[J].学周刊,2014,(17):223-224.
[5]王春华.新课标视域下高中美术教学有效性的组织实施路径[J].新课程,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