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武术在大课间活动中的实践应用分析
2017-07-05罗燕娇邹瑞
罗燕娇+邹瑞
摘 要: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重要形式。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查法、观察访谈法对武术传统项目学校--广州市荔湾区五眼桥小学大课间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研究。认为师资缺乏、学生惰性、教学内容相对固定单一、组织管理评价制度不完善影响了少儿武术大课间的开展,进而提出开展顶岗实习、推行教学内容多样化、大课间与班级个人评优评先相结合、大课间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等发展策略,旨在为更好的在学校大课间开展武术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课间 少儿武术 体育活动
随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陽光体育运动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的相继出台,学生体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为确保广大中小学生在校体育锻炼一小时,大课间活动已成为全国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当今人们健身、防身、修身养性、自娱娱人等多功能的良好手段,作为中国传统体育的武术项目进入中小学大课间并成为主要内容对普及推广武术意义重大。广州市荔湾区开展学校大课间评比活动有50所学校,其中五眼桥小学作为传统项目学校大课间活动开展时间久、效果佳,荣获荔湾区大课间评比一等奖的好成绩,作为教学示范单位武术项目开展全面、规范,具有示范性。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五眼桥小学1-6年级全体师生(教师32人,学生528人)武术大课间活动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大课间活动的文件、相关研究资料,依据这些文献资料,,确定访谈内容,对大课间武术项目开展的现状及问题分析奠定里理论基础。
1.2.2实地考查法:针对广东省教育局举办的大课间评比活动,参与五眼桥小学大课间教学工作,通过开展教学参与大课间活动,观察、分析、问卷调查大课间的开展实况。
2、大课间与武术教学
2.1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相关研究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在传统课间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学校体育组织形式,与传统课间操相比,大课间具有体育活动时间长,活动内容多,组织形式活,练习强度适宜的特点。教育部于1999年正式将课间操改为大课间体育活动。
在教学模式上,杜晖在《体育课与大课间活动课的有机结合是完成课程目标的有效途径》一文中提出大课间参考模式分为自主性活动和集体项目,自主性活动以班级或年级按项目及兴趣自由结组,内容为篮、排、足、田径、体操等;集体项目以学校或者以年级、学段为单位以广播体操、武术、韵律操等为内容。
在大课间开展方面中,刘淑芳在《大课间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指出大课间活动开展中存在内容、形式单一;组织管理尚未系统化;资金短缺、场地、器材设施不足;组织者培训少等问题。并提出转变观念、更新思想,积极宣传和引导;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构;加强培训力度,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等策略。
2.2武术教学的相关研究
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文化的瑰宝。2008年武术未能进入北京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至今仍为非正式比赛项目的事实告诉我们,武术要想走向世界,尚需要我们进一步地努力普及。国内武术普及的重点主要是学校武术教学普及,而中小学武术普及又是我国学校武术教学普及的重中之重。武术教学进入中小学,成为中小学大课间活动的主要内容对武术普及意义重大。
武建伟《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的普及现状及对策研究》一文中指出,大众对武术认识的落后,有关领导对中小学武术教学的忽视,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制约我国中小学武术普及的因素。提出要建立相应的考试考评制度,加大宣传力度的对策。中小学武术教学发展普及任重道远。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少儿武术大课间的组织实施
少儿武术大课间坚持“人人健康、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新课改理念,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为学生每天能有体育锻炼时间创造良好的条件,增强学生体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
为了确保大课间活动的顺利开展,将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组织实施。
第一阶段,精心设计,认真准备。主要工作:(1)时间落实,将大课间时间由原来的15分钟调整到20分钟,使大课间活动在时间上得到保证;(2)内容落实,经商议,考虑学生、时间、师资等多方因素,选用部分武术项目内容作为大课间活动项目(见表1);(3)器材落实,学校统一购买太极扇、刀;(4)场地落实,根据学校场地实际和大课间的练习内容,将各班大课间活动场地、学生位置相对固定,确保大课间的有序进行;(5)落实领导责任、分工明确。大课间活动由校长、年级主任统一领导,体育组负责实施,各班班主任、任课教师负责管理和协助教学。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通过体育课对师生进行培训,从拳术基本功过渡到拳术组合练习,然后拳术小节练习,最后整套练习;进一步升华到器械基本功、器械基本动作、组合动作、整套动作学习(内容见表2)。要求体育教师、班主任、任课老师亲自体验,熟练掌握每一项特点,确保实施过程中更好地指导学生。大课间活动以班为单位分成若干小组,由班干部和小队长带领进行,学生下课后由班干部负责分组集合,检查出勤汇报班主任,统一由班主任带到活动地点交给负责的体育教师,体育教师负责组织学生练习,引导学生完成项目练习。每周最后一天开展班级小组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学生荣誉感。
第三阶段,完善提高、汇报考核阶段。组织所有参加大课间活动的老师和部分学生代表对整个大课间活动所有环节进行讨论,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讨论结果对大课间进行调整,完善武术大课间活动。结合其他项目,编排大课间表演活动,参加市、区大课间汇报表演,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推动校大课间活动的更好开展。
3.2少儿武术大课间活动的相关分析
3.2.1实施效果分析
3.2.1.1提高学生大课间活动兴趣
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学生知道武术却并不了解,从表3可以看出,开展少儿武术大课间活动使学生在大课间中的体育锻炼兴趣得到了提高,说明武术在适应学生心理要求方面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开展武术大课间活动能有效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阳光体育锻炼的要求。
3.2.1.2增强学生团结协作意识
大课间活动以班、组为单位开展,学生通过武术展示,彼此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作,以班集体或者小组集体为中心,互帮互助,无形中锻炼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促进集体团结。
3.2.1.3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
武术练习讲究抬头挺胸,通过习练能提升气质,闪转腾挪中,增加灵活性,树立礼让、自信、自强、自立、吃苦耐劳、坚韧不屈的意识,注重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双重培养,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养成自强自律的习惯,增强适应能力。
3.2.1.4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大课间活动要求班主任、任课老师和体育老师与学生一同参与,通过师生共同参与与讨论,达到共同学习、进步,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使师生关系转变为学习中的朋友与合作同伴。
3.2.2少儿武术大课间活动实践中的问题分析
3.2.2.1体育教师技能水平不足、师资缺乏
体育教师在大课间活动中起着组织、管理的作用,影响着大课间开展的效果和质量,教师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大课间的开展进度。教师专业技能能力的不足,不能直接指导学生学习,影响武术教学进度,导致体育教学中教练员为主、体育教师为辅教学,教学进度慢。通过访谈了解学校大课间活动项目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依赖学校体育教师对项目的选择,武术项目教师的缺乏成为很多学校不选择武术为大课间展示项目的主要原因,教师不会、不懂怎么去教,从而制约了武术的开展。
3.2.2.2学生学习惰性
少儿武术教学活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学生处于学习新事物的兴奋阶段,表现出积极认真态度,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学习惰性的使然,加之武术学习存在难度、阶段性,学生慢慢表现为不认真、不努力,学习效果不明显等现象,影响了技能水平的提高,不利于武术项目更长远发展。
3.2.2.3教学内容与组织实施
本次教学评比活动中教学内容以集体拳、太极扇、初级刀为主要的学习内容,单一的学习内容导致学生长时间学习后兴趣减弱,教学效果不突出的现象。组织实施是大课间体育活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目前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和评级制度还不完善,以区级大课间评比作为最终评价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兴趣。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大课间武术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大课间教学开展意义重大。但是专业师资的缺乏、学生惰性、教学内容相对固定单一、组织管理评价制度不完善等不利于少儿武术大课间的更好开展。
4.2建议
4.2.1开展顶岗实习,各开展武术教学的中小学可与体育院校、体育教部合作,安排武术专业的实习生在校实习教授专业技能,各中小学老师可返校培训学习。
4.2.2少儿武术大课间活动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做到趣味性和健身性相结合、游戏和竞赛评比相结合,开展内容丰富多彩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4.2.3少儿武术大课间要和班集体、个人的评优评先结合起来,促使学生集体意识和个人荣誉意识的增强,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2.4少儿武术大课间活动要和课外活动相结合,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个人展示、特长推动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杜晖,鞠作常,方金业.体育课与大课间活动课的有机结合是完成课程目标的有效途径[J].体育教学,2004,05:14.
[2]刘淑芳,范峰.大课间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学校体育,2003,02:53.
[3]武建伟.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的普及现状及对策研究[J].博击(武术科学),2007,05:70-71+76.
[4]张红芳.有效开展大课间活动的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32:47+49.
[5]周倩,高贯发,左长辉.学校武术操若干问题的审视[J].搏击(武术科学),2012,12:66-68.
作者简介
罗燕娇(1987.6-),女,汉族,湖北十堰人,硕士,广州市司法職业学校,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邹瑞(1985.11-),男,汉族,广东湛江人,硕士,广州体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