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声乐演唱如何传承京剧唱腔的精华

2017-07-05柴玲

艺术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精华传承

柴玲

摘 要: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三鼎甲“榜首”,其独特的发声方法、唱腔艺术、表演形式,一向被众多民族声乐学习者用来提升自身演唱水平而借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具有双重意义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如何重视借鉴京剧这一传统戏曲演唱形式中发声方法、吐字行腔、表演等演唱与表演形式。如何更好地强化民族声乐演唱的艺术感染力,传承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精华,是我们一种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民族声乐演唱 京剧唱腔 传承 精华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民族声乐演唱是一种结合了中国传统艺术形式,融入了西方演唱技法的独特歌唱艺术形式。为使民族声乐演唱能在传承民族艺术精华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从事民族声乐演唱的歌唱家,学习者,教育家应注重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借鉴传统戏曲艺术的精髓,为民族声乐的发展提供更具民族特色的开阔思路。本文参照了一些专家的意见,做了尝试性的探讨。

一、 京剧唱腔的基本特点

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其在不断演绎、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规范化、格律化、丰富性与严格性的演艺形式。其中又包括了表现手法、行当分类、唱腔分类、发音技巧、板式分类等几项固有特点。表现手法主要体现为唱、念、做、打等四项表演艺术手法,这些构成了京剧表演的基本形式。而行当分类又可分作生、旦、净、丑四种人物属性,其又构成了京剧的主要表演人物。唱腔分类则主要以“西皮”与“二黄”两大类构成,其是奠定了京剧基础表现论调的重要构成部分。而发音技巧则包括了真嗓、假嗓、左嗓、吊嗓、云遮月、丹田音等多種发声方式。板式分类体现了唱腔节奏的结构形式,主要可分为原板、慢板、摇板、快三眼等。京剧在不断发展、整理、修改中有200余出优秀剧目得以保留,并也可见其在舞台上得到了广泛流传。如:《群英会》、《长坂坡》、《霸王别姬》、《空城计》《樊江关》、《野猪林》、《八大锤》等。

二、 民族声乐演唱传承京剧唱腔的必然性

民族声乐演唱是继承了民歌、说唱、戏曲等传统演唱艺术精华,并借鉴美声唱法的具有鲜明中国民族特色的更为科学的民族歌唱艺术。近年来越来越呈西化趋势,继而逐渐呈现偏离民族声乐本源,出现“千人一声”的现象。民族声乐是于改革开放后才兴起的演唱形式,其与京剧有着同样是以唱腔和角色表演来完成演唱的共同点。在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演唱者意识到京剧唱腔对其声音控制、唱腔把握等表演形式的影响。并积极借鉴了京剧唱腔来进行民族声乐演唱技巧的训练,从而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可见,京剧唱腔在发展,提高民族声乐演唱中具备了不可替代的价值。因此,为了更好的发展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在借鉴美声的发声方法的同时,要深入研究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如何对京剧唱腔精髓的借鉴,让民族声乐在走向世界的同时不忘传承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精华。

三、 京剧唱腔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传承

1. 发声方法的传承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持续有规律的震动产生的声音称为乐音,无规律的震动称为噪音,我们平时听到的优美,令人心旷神怡的歌声则属于乐音。它是人体的声带部位由于气的冲击产生有规律的震动而形成的。任何一种乐音都会包括三个基本的要素,即音量,音色和高音。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如果我们的歌唱只需要声音,那就不需要学习和联系。通过声带发出声音是一个正常人从出生开始就具备的本能,等到需要把简单的声音转化成语言的阶段,会通过模仿大人的语言来掌握各种发音与其代表的实际意义。所以,如果我们要歌唱,就要掌握正确的歌唱发声原理,经过周而复始的练习、实践建立起正确的发声基本功。服务于作品,服务与歌唱。

正确的歌唱发声方法建立在良好呼吸基础之上。呼吸在生活中是维持生命的本能,歌唱的呼吸就是这种生活中说话时呼吸的扩大和强化。在歌曲演唱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完成声乐作品,首先演唱者需要对自身气息做到很好的控制,使吸进来的气息在运用时都可以转化为歌声,而不会白白漏气、跑掉。在京剧表演中,表演者的气息是否稳定、均匀、灵活可影响整体表演水平,这就要求表演者避免心态浮躁,保持心平气和,在表演过程中以最佳的状态运用气息,进行发声。京剧唱腔有着自身独特的在发声技巧,在气息的运用上有“气沉丹田”的说法,即讲究气息的饱满、深沉、持久。而在发声共鸣上又有“后脑勺音”或“脑后提筋”的说法。即强调演唱者要体会头腔的共鸣。对歌唱时发出的声音要求珠圆玉润、要有甜脆,圆润而又富有表现力的声音。而这些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得以传承,以民族声乐作品《梅兰芳》为例,整首作品的发声位置传承京剧唱腔的“气沉丹田”,发声的“支点”位置高,声音甜脆,体会头腔共鸣。前半部分从“那一轮女儿的如水明月”到“泣泪泣血”演唱时借助了京剧唱腔来发声,展现细腻、低回。从“梅也似雪”到结束逐渐转成高亢、铿锵的状态,气息更加饱满、持久、声音圆润,充分地表达了作品的情绪上的变化,跌宕起伏的情感、艺术美感。

2. 唱字行腔的传承

“腔由字生”、“字真意切”、“字正腔圆”是我国戏曲音乐的基本原则。有了正确的发声方法还不够,歌唱不能脱离字而存在,它是用音乐化的语言来打动听众的心。我们在唱字的同时必定会发出声音,而在发声的时候不正确的拼合却不会有正确表达作品的字。因此我们在日常练习中重点从唱字入手,做到以字行腔。唱字时要以延长字腹(即行腔)为重中之重,用清晰准确的歌唱语言来表现作品的内容。听众从优美的歌声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歌词内容上理解作品真意,欣赏作品的艺术风采和音乐魅力。因此唱字的作用在演唱中又是极为重要。清朝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说:“凡敷演一字,必有首腹尾,必首腹尾已尽,然后再出下一字,则字字清楚。”我国民族民间唱字理论包括咬字和吐字两个部分。咬字一般指字头,就是将生母部分按照正确发音咬准。吐字一般指字腹和字尾,字腹是唱字时,时值最长的部分,字头和字尾是不可延长的。在歌唱时,将韵母的主要母音按照“四呼”的口形引长,收声和归韵。我们在民族声乐作品演唱过程中,应积极借鉴京剧唱腔中唱字的技巧,准确、传情的唱字发音可为民族声乐表演赋予更丰富的演唱情感,例如,在《北京颂歌》这一歌曲演唱中,最后“美好的前程”这一句演唱时需注意“程”字要硬咬硬收,字头“ch”的发音要快要准确,慢了就变成“chi”,影响“eng”的收尾归韵,造成唱字不清晰无法表达歌曲演唱结束时热烈雄壮的画面。

京剧的唱腔以西皮、二黄腔为主。西皮腔常用来表现激动、高昂、欢欣和喜悦的情绪,音乐色彩表现为欢快活泼、明朗流畅。二黄腔一般用来表现悲凉、感叹、忧伤和思念的情绪,音乐风格表现为缠绵哀怨深沉凝重。皮黄腔是我国戏剧演唱中最为完善的唱腔。我们在演唱民族声乐作品时除了需要借鉴京剧唱腔中的唱字原则,注意唱字的准确性与连贯性,还要对其吐字行腔的圆润、优美、生动的演唱特点加以传承。为民族声乐作品增添了更加丰富的情感表现,更加完美的展示作品的意境。例如,在演唱由孙玄龄作曲的毛泽东诗词《咏梅·卜算子》时,我们借鉴的就是京剧唱腔的特点,将作品中以梅花言志,表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乐观、积极向上、可以战胜一些困难的革命信心和决心淋漓尽致的展现给听众。借鉴京剧的行腔在演唱京剧风格民族声乐作品可以显著的丰富民族声乐作品要展现的内容,传达的情感,使其更具形象性与生动性。

3. 做(表演)的传承

京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画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思想感情。在京剧表演当中,仅注重呼吸、发音、吐字等“唱”功还是远远不够的,还有注重结合“演”的形式来增加表演感染力,丰富表演内容。带给观众听觉与视觉完美结合的双重精神享受。因此其在实际表演当中,“手眼身法步”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表现元素。由于京剧与民族声乐演唱均是通过声音与形体相结合的表演形式,我们在演唱民族声乐作品时要借鉴京剧中对表演者眼神、身段等要求的表演形式。在此认知基础上,演唱者要做好课前工作,充分理解作品要展示给听众的思想、情感、境界等。音乐响起,作品所要展示的,或温婉、或起伏跌宕、或豪情万丈、或江山如画,立即在演唱者的心中、眼前,继而将你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通过眼神、肢体语言与歌唱完美的结合起来,将作品淋漓尽致的展现给听众。同时,做(表演)需要我们研究其与声乐作品的相关性、融合性,其动作设计是否对整体表演起良好的辅助和推动作用。为了做(表演)好,则需要求演唱者进行专业形态训练以及课后照镜子自行联系,积极结合手眼身步法等京剧表演形式来优化表演视觉效果,提升表演整体水平。

结语

京剧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流播全国,影响甚广,为演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通過老一辈艺人长期的舞台实践,逐步构成了一套格律化和规范化的表演程式。具备艺术手段丰富,表演形式多样等特点,我们学习和传承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精华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和丰富民族声乐唱法的音乐表现和演唱方法,并不是让民族声乐演唱“京剧化”。要看到他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不同,所以我们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是为了达到融合、创造、提高的目的。正确处理民族声乐唱法与传统戏剧艺术之间的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关系,在突出本民族风格演唱艺术的基础上,使民族声乐唱法能更好的表现中华民族的歌唱语言和风格特征。真正地丰富了民族声乐的表演形式,充分地展现中国民族声乐的艺术魅力。让中国民族声乐带着浓郁的民族风格特色真正的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彭晓玲.声乐基础理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张再峰.怎样唱好京剧[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

[3]邢延清.民族声乐艺术的文化研究[M].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

[4]宋承宪.歌唱咬字训练与十三辙[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5]刘吉典.京剧音乐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6]李小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7]应尚能.以字行腔[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精华传承
不同的茶第几泡是精华
“精华”之说欠妥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江西武宁打鼓歌保护和传承的路径探讨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