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近现代二胡乐器改革
2017-07-05张军
张军
摘要:二胡是具有悠久传统文化的民族乐器之王,从唐代至今由伴奏乐器发展为独奏乐器都与二胡乐器自身发展的改革密不可分。随着科技进步以及器乐演奏水平的突飞猛进,更多的音乐人从事二胡乐曲创作和乐器生产,演奏家们也在乐器改革方面展开了细致和广泛的研究。本文以近现代二胡乐器改革为实例,从刘天华先生、秦派二胡、韶琴、文琴到电二胡的问世,小到二胡的琴码大到二胡的形状的改变等皆对二胡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二胡;乐器制作;改革;刘天华;秦派二胡;韶琴;文琴;电二胡
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6-0162-03
纵观二胡的发展史,尽管从胡琴到二胡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但种种原因制约着这件民族拉弦乐器的成熟。直到近百年来,无论在演奏技巧的借鉴和充实、演奏理论的逐步完善、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成果的日趋显现和优秀作品的数量与题材方面的丰富等等都较之过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二胡的发展与转变已超越了历史的积淀,这些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体现了二胡这件传统民族乐器之王的实力,更有待后来者的添砖加瓦。二胡事业的继续前行只有坚持传承、借鉴现代语汇、用我们当代二胡人的语言讲好炎黄子孙自己的故事,如此才会使得二胡事业健康持续的发展下去。
一、周少梅
周少梅(1885—1938)我国著名的国乐先驱者。他最早把二胡的把位分成了上、中、下三个部分,被称其为“周少梅三把头胡琴”演奏法的始作俑者。作为教育家,周少梅的艺术成就是不可估量的,整理收集前人的乐曲、传统音乐,编写大量的二胡练习曲、乐曲、撰写二胡教材等。周少梅为支持刘天华探索民族音乐改革,特在江阴成立“国乐研究会”。
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民间音乐家周少梅在周万兴胡琴店与同仁们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把二胡的琴杆增长至九十公分,延长了二胡的长度;又选瓜子蛇皮为琴膜,同时加大了琴筒尺寸;更换了琴弦,将内外丝弦加粗;定弦的音高也随之有了三至四度的校正;改良了弓子,配置上软弓等等,使二胡的音量和音色有了很大的改善。并将二胡从以前的只用一个把位,发展为上中下三个把位,增加了二胡的音域范围,也极大的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二胡这件传统乐器在民间深受老百姓的爱戴,却成为“藏在深闺人未知”的一件纯碎的民间伴奏乐器。
二、刘天华
刘天华先生对二胡一系列的改进,使二胡提升到更标准化、先进化、科学化、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可以说没有刘天华先生对二胡制定的科学标准和现代化乐器改革,就不会有二胡如今的璀璨。
刘天华先生选择二胡作为国乐改革的突破口,他认为:虽然二胡不如瑟、琵琶、古琴那样丰富和深厚,但它却是二胡前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而且它早已在民间广为流传,具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刘天华先生早在1928年发表的《除夜小唱(月夜)的说明》一文里,对当时被称为“胡琴”的二胡以及社会上对二胡轻视的传统旧观念进行了议论和批评:“论及胡琴这乐器,从前国乐盛行时代,以其为胡乐,都鄙视之;今人误以为国乐,一般贱视国乐者,亦连累及之。有人认为胡琴上的音乐,大都粗鄙淫荡,不足等大雅之堂。此诚不明音乐之论。要知音乐的粗鄙与文雅,全在演奏者的思想与技术,及乐曲的组织,故同一乐器之上,七情具能表现,胡琴有何能例外”。刘天华先生不仅为二胡这件民间乐器打抱不平,更有意义的是提出了音乐的价值观和音乐存在意义不能归结于乐器本身。而应该注重音乐作品和演奏中,刘天华先生将二胡推向了社会和大学,身体力行的对二胡进行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他首先对二胡的制造规格进行了改革,这在二胡的艺术道路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主要表现在:
1、改革了二胡的结构,将原来圆形的琴筒改为现在六角形琴筒;把琴码到千斤之间的距离确定到大约46—48厘米。
2、为了能进一步提高二胡乐器的演奏表现,刘天华先生还通过自己的反复研究、探索与试验,由丝弦改为钢弦并对二胡内外弦的音准和音高进行了调整,将定弦音高固定内弦为D、外弦为A,便于统一二胡定弦使二胡能够更好的融入乐队演奏。
3、為二胡历史性的创建了多把位演奏方式,大幅度的增加乐器音域,三个八度音域为二胡的音乐发展提供了条件,在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低、中、高、达四个音区,同时他在作品中把二胡演奏音区扩展至第五把位,这已经到达二胡音域的最高极限。
4、充分的吸收了西洋乐器小提琴的一些技巧,不仅借鉴小提琴的滑音及颤弓技术,还在二胡技法中融合了琵琶轮指和古琴泛音演奏技巧,对二胡的传统记谱法加以改进,从而丰富了二胡的指法、弓法,大大提高了二胡演奏的表现力。
5、转调的手法的有效运用,增加了二胡的演奏艺术,更加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如《光明行》中D转G转D等。
6、创作了十首二胡独奏曲、四十七首针对性的二胡练习曲,为二胡的科研理论发展打下来坚实的基础。如《独弦操》,就是刘天华先生根据宋朝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所提到的“稽琴一弦格” 的历史记载而创作的。
7、把二胡这件民间乐器推崇为专业音乐院校中的一员,培养出大批专业二胡学生。
刘天华先生对二胡的改革,不仅谱写了二胡新的历史篇章,还推动了二胡这件民族乐器的发展方向,为我国二胡教学的系统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使更多国人接受和喜爱二胡,并将二胡纳入到高等音乐学府的专业音乐教学之中。这不仅为二胡这件民间乐器在高等音乐学府争得了一席之地,而且使其成为了专业音乐会的独奏乐器。刘天华先生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二胡学生,使科学的二胡演奏方法在专业队伍中传授下来,为二胡教学的系统化、科学化迈出了扎实的步伐。
三、千斤、琴轴和微调
1、二胡千斤的上下不同位置决定着琴弦的张力和琴弦对蟒皮的不同压力。千斤与琴码越近,琴弦的张力越小、手指压弦感也会越软;反过来琴弦的张力越大、手指压弦感也就越硬。音色的表现上也有很大的差别。而发展到现在,统一千斤的尺寸高度就很有必要了。许多专家学者经研究测试得出,以黄金分割法求出的位置是最为满意的。具体算法:
⑴二胡高度取为820毫米。
⑵千斤距离低端为:820× =506.76毫米。
⑶琴头顶端距离琴轴为:(820-506.76)× =193.58毫米。
⑷而两弦轴的距离为75毫米,外弦轴与千斤的距离为:820-506.76-193.58-75=44.66毫米。
千斤既然是二胡有效弦长的决定点,所以千斤的位置就对二胡的音色及音域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另一种千斤高度是与琴杆的距离就因人而宜了,有手指条件和演奏抬指高度不同。为了改变二胡的音域,也就出现了双千斤的运用。双千斤是在二胡固定千斤的下方位置再安装另一个可以运动的千斤,于是出现琴码到固定千斤和运动千斤两种不同的有效弦长,在开关的操控中,可以按照演奏者的需要打开关闭运动千斤,就可以使二胡的有效音域根据乐曲的需求而运用,增强了二胡在作品与演奏的双重表现力。千斤的材质也分为金属与软绳两种,目前软绳千斤运用比较广泛。
2、现在二胡的琴轴分机械轴和木轴两种,机械轴由于材质的缘故与琴本身材质会产生视觉效果的冲击,也因机械轴的缘故琴的音色会略差;其半木半金属的材质也造成在整体外观的不协调,以及声音的共振与传达音响效果的不柔和;反之木轴琴时多伴有微调,是为方便调整音准,外观上与二胡整体质朴典雅的风格协调统一,而由于木轴体与轴孔产生的摩擦力,使二胡不利于迅速大范围调整琴弦及音准高低,所以小范围音准的调整可用微调解决。这使得两种琴轴各有所长,还需要进一步的试验、实践和改进。
演奏者如选用木质琴轴都会配上微调以解决细微的音高调整,卡式和线圈是当前存在的两种微调,卡式微调是运用了旋转齿轮原理,操作性强,但是金属质地多少会影响到二胡的音色,于是乎也就有很大一部分演奏者选用自绑线圈的方式,通过演奏者对线圈上下高低的调整解决小范围音准调节。自绑线圈的方式便捷、实惠,对于音色的影响也很小,自绑线圈的方式缺乏稳定性,期待有更科学的方式来解决微调问题。
四、秦胡
“秦胡” 是由原西安音乐学院院长翟志荣教授通过科学的测音分析并结合演奏实践研制的,声音纯正干净、厚实、圆润、穿透力强,高把位音量衰减降低,融合性高。在传统二胡性质上加以改革的新型拉弦乐器“秦胡”是翟志荣教授潜心数年的研究,并获得国家专利。秦胡改变了中国传统胡琴类乐器的琴皮,用泡桐木板来代替蟒皮为振动发声体,由蟒皮改为硬质的桐木板发声体解决了蟒皮二胡因原料蛇蟒皮在环保要求上的弊端。同时,翟志荣老师研制的秦胡每一组为四件乐器,分别是:高音秦胡、秦二胡、中音秦胡和低音秦胡。秦胡的音色纯朴结实、穿透力极强、高把位与低把位音量音色统一浑然一体,和声立体效果出色,融合性较强。“秦胡立体和声效果好,融合性高,独具匠心。”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赵季平对用桐木板代替软皮的做法表示赞扬,传统的蟒皮二胡,受气候的影响很大,潮湿的阴雨天会使得蟒皮皮塌的现象时有发生。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朴东生先生表示对秦胡的整体效果满意。在乐队排练时,十把秦胡的音量可以远远超越二十把传统二胡的总音量。中华民族传统乐器的改革一直是许多学者演奏家所关注的课题。
五、韶琴
韶琴是由高韶青老师构想、改革并研制。高老师本着对音乐的酷爱,以及最大限度的从演奏者角度出发,高韶青老师研制出市场运营出色的韶琴,高老师在琴头与琴轴、千斤、琴皮和琴筒上皆做出了细致、实用、具体的改革,是为了使韶琴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好的表现,对于二胡的改良、制作起着广泛深远的影响。
1、韶琴的千斤:合金式琴頭、调节精确、经久耐用。琴杆上安装带轨道的可移动千斤,可瞬间变换空弦定音,它可以瞬间变为二泉琴或长城琴。可移动千斤有效音域范围比传统琴至少拓宽1个八度,随着千斤的向上滑动韶琴的空弦音则变的浑厚而具有磁性。
2、反射筒:反射筒的灵活性带来音色和音量的变化。韶琴的反射筒采用了传统发声腔体,并运用了计算机声场模拟技术和计算机工业设计的先进技术。用昂贵的高分子材料取代易受潮变形的木材做腔体。由传统的一个发声筒体,改为前后磁铁连接的复合腔体。通过更换不同的反射腔体可实现多音色的变化。整个琴筒依靠计算机技术和声场模拟技术制造。前部为发声主体,后部为变声主体。后部变声筒出口的上下前后的变化带来音色和音量分布的变化。更换不同的变声筒可模拟出完全不同的声音效果。这是普通电声模拟技术永远不可比拟的。
3、韶琴的琴皮:琴皮为高分子复合材料,音色明亮柔和,更具有磁性。韶琴采用高分子复合材料做的琴皮,将传统的手工蟒皮变成由电脑控制的全自动机械化蟒皮工艺。大大增加了音量,使得二胡与交响乐团的无话筒合作更加轻松、融合。并丰富了琴的音域和音色,使音色更加亮丽,并具有磁性。琴筒前部发声主体,采用高科技复合材料作为琴皮,用计算机精密控制张紧力的蟒皮设备制造。精密控制张紧力的琴皮可随着张紧力的变化带来音色的变化,更为换琴皮组件同样带来音色的变化。
韶琴的音域拓宽到最低音是G、D,而GD接近于男中、低的音域范围。韶琴的琴筒是向上、下、后都可以活动的,可因地制宜。而多数是琴筒向上的。琴筒向上时,声音是向上传导。在音乐厅上面是有反射板或斜的反射区,如此在舞台上声音可抵达音乐厅的各个角落。
六、文琴
1、2002年诞生了第一架文琴的雏型,文正球老师把木桶锯开作为框架,而后用古筝面板浸泡在水里风干后截取一块面板制作成文琴。琴杆是用一把三弦将其拆卸后再与之前的配件组装而成。于是一件根据自己设想的新型乐器诞生了。而后通过不断的完善修整,文正球老师2004年获得了以自己姓氏命名的国家专利。正如文老师所说:“文琴它是在二胡的基础上博彩中西乐器之长,将材质、外形、音色及演奏方式等等方面都做了全新的改进”。
2、文琴是一件以丰富二胡演奏为目的拉弦乐器,同时也是集多种乐器特色为一身的新型乐器。以古筝的发音体代替蟒皮发声,外形可以制作成八楞形、半圆形、或者是凤梨形音箱的各种面板类型。上下装有二十一根形似竖琴的琴弦。弓子从音箱中部的圆洞中穿过即可灵活自如地在两根琴弦之间运动。另外音箱内部还装备了高清晰话筒。文琴优点居多:集中展示了二胡、竖琴、三弦、提琴等中西乐器的演奏效果;文琴的音色与表现形式丰富,给演奏者以极大的二度创作空间;文琴既适合独奏,又可以参加不同场合的伴奏与合奏。文正球老师制作的文琴当前有六种琴型,分别有半圆形、八楞形、圆形、七楞形等形制。文琴既环保,又集各种乐器于一身。即能展示二胡所表现的魅力,还可根据不同乐曲的音乐情感变化而加入类似弹拨乐的和弦音型。因为指板与琴弦的距离较二胡要远,所以揉弦时可以运用大幅度的滚揉以及压弦和滑揉等。文琴还可以把三弦作为主旋律,其他乐器功能为辅,形式多变、音乐表现力丰富多彩,根据需求加入古筝、竖琴式的分解和弦式伴奏和协奏。由于它是一种全新发明的乐器,自身的制作技术存在一定缺陷,优缺点也是众说纷纭。
七、电二胡
卞留念老师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音乐总设计,罗兰祥云电子二胡瞬间成为奥运会纪念品的亮点之一,国人再次见证了民族乐器改革在创新与发展中所体现出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演奏电二胡一直是卞留念老师的梦想,1978年的时候为了扩大二胡的音量,把小型的话筒用橡皮筋捆夹在二胡上以放大二胡音量,当时兴奋的卞老师就有了改革二胡的梦想。
电二胡与传统二胡的音质是完全一致的。电二胡对传统二胡功能不仅没有任意的改变,还增多了二胡的其他功能。而罗兰EH-10可以通过电池驱动,电二胡放置的特制效果器既能够维持保证二胡原有的良好音色,大型的室外演出也可保证音量的需求。电二胡同时具备二胡齐奏功能和八度音效功能,混响效果与延时功能使得二胡音色更具魅力与光泽。EH-10电二胡的效果器最贴心的设计体现在二胡弓杆上配置的快速效果切换器,表演者可以根据乐曲的效果需求同时运用延时功能与合唱等多种功能,而且演奏者可根据自己的曲目去调节到符合自己审美需求的情感效果。在传统二胡的外形加装放置的特制效果器可以颠覆传统二胡的音色、音量,起到锦上添花、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拓展二胡音域的同时更加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在启用音准校音功能时表演者需要在调音快捷键TUNER上按够两秒以上即可,此刻电二胡的静音状态自动设置生成,为演奏者解决了校音的后顾之忧。插入耳机并配有静音功能,便可进入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练习时间,方便个人练习。随着科技的进步,演奏者需要根据情况来配合伴奏,而电声伴奏的发展越来越快,为了适应一些曲目或者个人要求,可站立或者行走的演奏。罗兰EH-10专为演奏者提供MP3的伴奏音乐和舞台演出的MIX IN接口,一方面方便演奏者练习,另一方面避免舞台演出放置话筒和耳麦导致舞台噪音的尴尬出现。
当代二胡改革的出现并非偶然所致,乃是中国二胡在发展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与过程。乐器的改革势在必行,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艺术事业,乐器的改革不仅仅牵涉相关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在发展中也很大程度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一个时期的社会主流艺术品会受到人们对乐器的需求与大众对乐器改革的认知,同时也深深影响着二胡乐器改革的方向,乐器改革是民族器乐成长的一条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谭勇. 《苟永森“琴学”技术研究》. [D].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2009年7月21日.
[2]张前. 《关于中国乐器改革——“第四届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座谈会上发言》. [R]. 2001年12月30日.
[3]孟建军. 《李培俊:一生痴迷乐器改革》. [J]. 出版于技术天地制琴名家.
[4]孟凡颖. 《从改革胡琴看民族乐器改革》. [J]. 出版于演艺科技2010年第一期 总第41期 月刊.
[5]陈兴华. 《从乐器基本属性谈二胡改革改良》. [J]. 出版于音乐学术交流.
[6]馮军. 《刘天华与二胡的现代化改革》. [J] . 出版于学术论坛 2012年11月.
[7]殷顒. 《对二胡琴皮材料改良的思考》. [J]. 出版于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第4卷 第1期 2009年1月.
[8]王平. 《以创新的观念从事乐器改良,以环保的理念进行秦胡研制》. [J] . 黄钟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