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生活中学习生物,在学习中感悟生活

2017-07-05王颖黄永杰

新高考·教师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生物融合生活

王颖 黄永杰

有识之士早已意识到,由于当前的课堂教学严重背离了学生的生活,结果使得生物教学在整体上缺乏现实感和生活感,丧失了生物教学应有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教学要走进生活,教学要回归生活,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生活化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之一。生物教学生活化,是指在生物课堂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生活感知去重新认识、理解生物学科的内容与知识,让它们两者建立相互联系,从而把生物教学的整个过程融入学生对于生活的理解与认识中去,让学生不仅能够学习、认识生物知识,更能“感知”生物的魅力。因此,如何将生物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便成了生物学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热点。

一、改变教学观念

生物知识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发展,以服务生活为目的,这是生物技术研究和发展的前提。而在现实的教学中,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的功利性教学的痼疾绝非一日就能清除,调研一些学校及教师,在生物教学与生活实践的融合上还做得很不够,时有时无,秀课时成了应景之作,应试时又重走老路,一种强烈的意识还没有深深地扎根。所以构建双向融合的教学模式,首先要改变的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要真正认识到,生物教学和生活实践的双向融合教学有着非凡的魅力,它是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桥梁,是生命化课堂教学的根本。

二、丰富教学资源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给教学回归生活提供了哲学依据。胡塞尔要用“生活世界”这个概念引起人对自身精神生活的关注,使人生意义成为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他把人生意义定位在生活世界中,主张人要重返生活世界,通过回归生活世界而重新回归先验主体和人的丰富理性,从而找回其失落的意义基础。我们的生物教学也是如此,只有回归了生活,才能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所以,教师在教学与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多多关注并及时积累和生物教学有关的鲜活的实例;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尝试用生物学的理论解释所看到的生命现象,为自己的课堂教学积累丰富的素材。

三、活用实例,有效融合

(1)导入新课时的融合

有效导入设计的原则之一是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所以教师在设计导人时就要注意从生活中寻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背景作为切入点。例如,教学必修3《群落的结构》,教师可以先播放腾格尔的歌曲《天堂》(MTV),展现了一幅美丽的草原画卷,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草原上有哪些生物?并启发学生思考这些生物有规律地组合构成了什么?进而引入群落的概念。《天堂》的播放使学生产生了愉悦的心理,沉浸在歌曲营造的迷人画卷中,有利于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的融合。

再如,必修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入设计中教师就播放了迈克·杰克逊的《地球之歌》(MTV)。大片森林被毁,人们惶恐与无助的场面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应该怎么办?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自然展开,又可在知识学习结束回归到这一主题:如何保护环境?如何拯救环境?这一资料的运用,既促进了知识的学习,又使得生物教学充满了现实感和生命感,拉近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的距离,让新知的学习不再空洞,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使命感。

(2)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融合

杜威指出:关于教育本质,可以概括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也就是把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起来。例如,在学习了光合作用过程之后,我们可以这样设问:“为什么植物晒晒太阳,喝喝西北风就能长大,而我们人却不行?”将植物与人对比,立即提升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使得学生深刻认识到了光合作用的本质与意义。再如,分析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时,我们常常运用的典型的实例:为什么新疆的哈密瓜又大又甜?这一实例的介紹与分析,使学生对“白天日照时间长、温度高,光合作用强,因而产生的有机物多;夜间温度低,呼吸作用弱,因而消耗的有机物少”这两个因果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刻,进而实现了知识与生活的有效融合。

(3)课后拓展延伸时的融合

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相关问题的关注与提出,往往不容易在课堂活动中即刻发生。课外的科普阅读及丰富的课外生活,更容易激发学生思考与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学与生活的融合还需要延伸拓展到课外。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学常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或解释看到的生活现象。例如,在学习了《伴性遗传》一节后,就有学生提问:“农村的奶奶听说姑妈怀孕,立刻找来了秘方,说是喝了就能生男孩,这科学吗?”于是教师把这个问题就带到了课堂上,请大家一起来讨论。同学们马上就议论了起来,最后一致认为:不科学,“因为人的性别在受精卵形成的那一刻就已经决定的”。有的同学还回答说,“如果药物真的能确保生出来的是男孩,那只能是通过药物使婴儿的外在特征是男孩,而内在的性染色体却可能是XX”“这简直相当于在母体内就做了变性手术”“太可怕了”!学生的思考的深度远远超出了教师的想象,这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贴近生活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才是有活力的;而背离生活的教学则是没有生机的,枯燥的,甚至是扼杀天性的。

总之,离开了现实生活的土壤,生物课程将会失去它应有的生命力。我们对生物教学与生活实践双向融合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和探索,也从学生的反馈中初步尝到了甜头——学生在紧密联系自己生活的教学情境中学习,很自然地就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或将所学知识用于解释、分析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现象。促进生物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双向融合,对教师的学科素养和专业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当密切关注生物科技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善于观察生活中各种与生物知识有关的问题与现象,从学科视角加以分析,认清本质,把握联系,以生动适切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呈现生活场景及其背后的生物知识,在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双向融合更加自然、深入,更加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生物融合生活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第12话 完美生物
破次元
融椅
生物趣多多
隐藏在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