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秧歌如何借助当代媒体发展传承
2017-07-05颜飙
颜飙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明,文化的传播方式越来越多元化,数字电视,手机APP应接不暇。在当代,媒体成为了一股不可忽视的传播力量。与此同时,中国很多古老的民俗文化正在日益没落,这其中就包括齐鲁文化的瑰宝——山东三大秧歌。
由此,如何保护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媒体的角度出发,将大众审美和山东秧歌的艺术表现形式相结合,尝试以新媒体为山东秧歌的传播媒介,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借助媒体发扬光大,实现地方文化的全民化,以此挽救我们的文化命脉。
关键词:媒体;山东秧歌;发展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6-0032-03
一、山东秧歌的历史回眸与现状
(一)历史回眸
山东秧歌是齐鲁大地中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文化。它历经百年的传承衍变,印证了山东人民的生活习俗和精神风貌,承载了齐鲁文化的人文历史内涵。山东秧歌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民俗艺术,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他们被并称为“山东三大秧歌”。其中鼓子秧歌最受世人青睐。据史料考证,鼓子秧歌起于秦汉,在唐宋时期与其他传统技术形式相融合,至明清山东秧歌已经发展成相对纯粹的一种汉族民间舞蹈。鼓子秧歌以“稳、抻、沉、韧”为核心的动律要素,气势磅礴恢弘。将齐鲁儿女的大气、粗犷、豪放的性格展现的淋漓尽致。“顛步”为动,“跺地”为节,黄河之水天上来,淋漓尽致的表现了齐鲁的儿女有着无法比拟的豪气和气概。
(二)目前山东秧歌的传播形式和现状
1、山东秧歌目前的传播形式
①口耳相传。在长时间的山东秧歌的传承过程中,家族长辈的熏陶和村落艺人的影响是秧歌艺人学艺的根本动因和初级渠道。这种古老的口耳相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在现今依旧有它的优势,可以借鉴。②民间组织与表演。物质生活的越来越丰富,生活条件越来越便利,参加节庆集会的村民却在逐年减少,而这本就不多的村民中愿意驻足欣赏秧歌表演的人还以中老年居多。秧歌表演,是干百年前封建社会农耕经济的产物,这其中所预示的大多数内容和形式已经不再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了。因此,山东秧歌应该尝试着新增和改变,从而创作出一批更贴近现今大众生活的剧目,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2、山东秧歌的现状
山东秧歌在改革开放以后,各种传媒手段蜂拥而来的时候,开始渐渐走向衰败,后继无人。秧歌似乎渐渐退出了人们的大众视野。
(三)媒体在山东秧歌保护传承中的作用
1、媒体是秧歌艺术传播的新途径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更是一个网络媒体的视听年代。让山东秧歌插上媒体传播的翅膀,将民俗文化搬上大荧幕,走进大众视野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媒体作为山东秧歌的传播方式具有诸多好处。电视、网络是一个多元、开放的公共传播的场所。它具有相对的自由,人们不受政治、权利等主流话语的干涉,它仅仅是因为共同的爱好而相互聚集,为了彼此对艺术的追求而靠拢。无疑,媒体传播将大大拓宽了山东秧歌的传播空间和渠道,有利于齐鲁文化的传承发展。将山东秧歌放置到新媒体上进行传播,没有平台的限制和人员的制约,即可拥有对其感兴趣的网友的关注,还可相互交流,进而再次创作。它为艺术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和迅捷的信息交流渠道,无疑媒体是对山东秧歌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之一。
2、秧歌借助借助当代媒体使受众范围扩大
当代媒体有着上亿人次的网民和观众,媒体传播速度的快捷,加速了反思艺术阶段的循环过程。这样既利于山东秧歌的再创作,秧歌的受众范围也得到了扩大。
二、媒体传播方式
(一)以电视为传播媒介
电视的出现让报刊、广播传播方式传播方式渐渐成为传统意义上的传播方式。电视作为一种划时代的大众媒介,对世界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将民俗文化搬上荧屏,会带来更多的欣赏群体并由此产生一些爱好者。山东秧歌如果能够通过电视这个传播媒介,成立“山东秧歌专栏”一定会为山东秧歌的传承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的传播方式
短短70年,以互联网为首的传播媒介已经普及到了世界千家万户。山东秧歌想要改变尴尬的现状就必须要借助网络媒体传播,否则将很难走出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现今,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宣传活动正蓬勃兴起,互联网,无疑是一个极具优势的平台,它众多的观赏群体能跨越种族传播到全世界,将璀璨的中华民俗文化艺术发扬光大。
(三)以手机为传播媒介
當移动电话——手机与互联网等技术完美的结合,手机风暴便以势不可挡之势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Java系统、安卓系统、IOS系统的陆续推出,3G、Wifi手机网络的普及推广,在手机上看网络视频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娱乐方式。因此手机被称为新一代的“媒介之王”。
“拇指族”,“低头族”从这些因为手机而产生的词语可以看出,手机的受众群体是多么的庞大。APP手机客户端不断更新换代,网络节目的不断走红无疑都一一证明了手机媒介传播力量的强大。
当山东秧歌遇上APP客户端,相信会是一次美好的传播之旅。
三、山东秧歌如何挺近新媒体的浪潮
(一)横向借鉴
山东三大秧歌,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透露着山东人民的豪爽洒脱。但时代在变化,和现在琳琅满目的娱乐节目和现代舞蹈相比,还略显单调与松散,所以要紧扣山东三大秧歌的特色,挖掘其民俗特征,创作一批内容丰富、结构紧凑的山东秧歌歌舞系列。山东秧歌的“横向借鉴”必须在“文化自觉”的心念上,创作时要保证山东秧歌内在的文化和精髓得到传承并保持原有的风韵动律。
(二)抓住主流审美
几百年来,山东秧歌同齐鲁人民一样饱经风霜,历尽沧桑。尽管如此,在漫长的历史尘埃中,山东三大秧歌依旧以她独特的情韵和迷人的风采在世人面前呈现出来。
随着时代发展,文化多元,琳琅满目。大众的审美意向悄然发生了转变。传 统的三大秧歌与现当代人的审美标准渐渐的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与隔阂。所以抓住主流审美,将山东秧歌的民族特色和当代审美相结合,打造多元化,贴近当下生活状态的民间舞蹈经典作品。
(三)创作创新,打造精品
每一种艺术都具有其特有的时代性,山东秧歌也不例外,它反映了当时的齐鲁人民生产生活形势以及自娱自乐的需要。因此,唯有艺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时,才能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并一直存在于大众的视野。三大秧歌之所以能够经过如此慢长的岁月洗礼传承下来,是因为山东秧歌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悠远厚重。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三大秧歌愈来愈被人们当成一种纯粹的技术性训练,其中原生态的文化意蕴,人物角色之间的内在关系与情感渐渐的被人们忽略、遗忘。
所以在当代环境下创作作品也仍旧不能舍弃其本身的民俗特色,万不可削足适履。山东秧歌的再创作还是应该从本体中的角色、内容取材。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延伸、拓展,突出地域风格与色彩,在 保证“原汁原味”的情况下,进行有意识的改编创作。
因此用民族特色的民间舞蹈,来演绎“都市化”的故事。与其说是地方民俗文化与现代元素完美而激烈的碰撞,还不如说是舞台艺术上的一种高度升华。
(四)从民间来到民间去,借助农业发展的翅膀传播山东秧歌
山东三大秧歌起源于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随着朝代更迭也在变化发展着。但毋庸置疑的是无论时代如何变幻,秧歌的大部分受众群体还是广大的农民群众。在新媒体时代到来之前,山东秧歌的舞台始终搭建在农村。但由于传播方式的局限性,山东秧歌也仅仅活跃在齐鲁大地上,未曾走出去,更谈不上走进大众视野。
因此山东秧歌借助农业发展来传承是顺理成章的。将山东秧歌搬上农民频道,让本就热爱民俗文化的广大农民群众喜爱山东三大秧歌,从中吸引秧歌的爱好者,潜移默化的培养后来人。相信不久的将来山东秧歌将会进入一个全新的局面。
让民间舞重新回到民间,真正落实“从民间来到民间去”的民间舞蹈的艺术创作理念。将齐鲁文化之瑰宝真正的传承下去。
四、结束语
民族精神,是国家的灵魂。文化底蕴,是民族的血脉相承之所在。当民族文化面临同化和消融,必然昭示着一个民族走向消亡。
是的,城市的发展和新媒体的浪潮消除了城乡的差距,但也在淹没着民俗文化的美好。巨大的物质财富背后是传统文化的没落和后继无人。各类现代艺术如异军突起,蓬勃发展。山东三大秧歌却成了静悄悄的弱势群体。如果我们仍然无动于衷,那等待我们的便是山东山大秧歌消散人间,后代人将在博物馆和书本上感受这一古老的文化痕迹。
自《中共中央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全文》发布之后,由此看出我们的艺术工作众志成城,加快文化兴国战略已经拉开序幕。三大秧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将跨越传统与现代的藩篱,突破雅与俗的重围,创造出具有原始生命意蕴又能吻合当代人民的思维形态的民间艺术精品。运用媒体这种传播形式來重新塑造和传播山东秧歌,为齐鲁文化之瑰-山东秧歌找到了一种新的传承方式。
本篇论文针对山东秧歌艺术及其现状的研究,探讨媒体时代山东秧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得出媒体对山东秧歌艺术保护和传承的作用。山东秧歌作为一种民间文化艺术,应积极利用现代媒体途径的便利性、技术的有效性,重新整合和创新传统秧歌艺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浅析民间舞多样性的现象》——《晋中学院学报》2007年2期,作者高冬梅
[2]《胶州秧歌的传统与现在——胶州秧歌的历史演变及艺术特征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作者:张曼姝
[3]《论山东三大秧歌在当代的新视野》——山东大学学位论文,作者:朱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