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思想对元代山水画意境的影响
2017-07-05王旭峰
王旭峰
摘要:由于佛教的传入和禅宗思想的形成对于中国文人士大夫的思想觉醒作用而导致了山水画的萌生与发展。禅宗在吸收了中国本土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内涵,它不再只是作为一种宗教而存在,而是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元代传统山水画在个人精神世界上的觉醒,逐渐在文化环境、文人气质、艺术旨趣上影响着山水画的发展,加上禅理、禅悟与山水画的相互融合与相互渗透,从而深刻地影响了山水画的意境。
关键词:禅宗思想;元代;山水画;意境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6-0018-03
佛教的传入与禅宗思想的形成,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的影响非常大,禅宗思想影响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促进了文人士大夫的觉醒,本文主要探讨禅宗思想对元代山水画意境的影响,从禅宗思想的形成和内涵,禅宗思想对元代山水画审美特征的渗透,从禅理、禅悟进一步阐述禅宗思想对中国元代山水画的影响。由于禅宗思想具有明心见性的作用,这对于山水画的创作非常重要,将自己的真实感情融入到创作之中,才能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一、禅宗思想概述
(一)禅宗思想的形成。佛教在两汉之际经过西域传入了内地,为了进一步适应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从而使其得到发展,南北朝以后的佛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南北朝时,中国已经有了大量的汉译佛经,随着对于佛经不同的理解与解释,逐渐形成许多的学派。到隋唐时期,不少的学派发展成为了宗派,禅宗就是诸多的宗派之一。唐代中期以后,各宗派间争鸣,禅宗因为其独特的传教方式发挥了其独特的优势,发展成了势力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宗派。宋代理学的兴起,使得佛教和道教中的宗教哲学部分已被儒家思想消化和吸收。禅宗的开创者,早期的如菩提达摩,后来下传惠可、僧璨、道信,到五祖弘忍后下分为南宗慧能,北宗神秀。
(二)禅宗思想的内涵。禅,本是梵文“禅那”﹙Dhyāna﹚的简称,鸠摩罗什意译为“思维修”,即运用思维活动的修持;玄奘意译为“静虑”,即宁静、安详地深思。①
《坛经》中写到“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②慧能正是从本性上来顿悟的,要把寻常心收起来返回到本来的真心上,众生就可以立地成佛。去除停留在表面意识的束缚,去洞察人内心深处的奥秘,以此来取得精神上的解放与超脱。禅宗的自信论表现人类自我的意识为最高目标,是对自我的意识的追求,其主张从个人的内心世界之中去寻求佛性,去探寻其自己本质的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禅宗要求,瞬间顿悟到本性,这是一种无欲无求,超越了时间空间,清澄明镜般解脱的一种境界。悟道并不是勉强自己去刻意的修道寻求,而是应在日常的生活之中,在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随着某种机缘的到来一点即破,经过这种独特的途径,最终去到达那真实的本体。
禅宗主要的思想之一“不立文字”,佛法被禅宗认为是一种终极的真理,不可以用语言来诠释。认为文字和语言只是片面的、有限的,不会让人们真切地把握本体,执着于文字和语言只会阻碍、束缚人们去认识一切事物的本质。
二、禅宗思想对元代山水画审美特征的渗透
(一)禅宗思想与元代山水画的文化环境。禅宗思想能在元代成为文人们内心的寄托,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元代是中国的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央政权,疆域辽阔,实现了中国的历史上面积最广的统一。在如此辽阔的国土之上,多民族共居互通,多元性是元代文化中尤为显著的特征。元代在政治上采用中国传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在意识形态上也采用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但同时也保留了游牧民族所特有的一些统治和管理制度,因此,元代政治制度由蒙、汉制度融汇,并且以民族的差异为主要划分标志的制度。元代的统一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但是由于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的政策,导致了一部分汉族的士大夫雖然身在统治机构之中,在政治上却很难得以施展,于是寄情于诗文书画。元代后期政治上更加腐败,各种各样的矛盾错综而尖锐,尽管元代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用来缓解民族矛盾,但汉族人民内心的民族意识却始终没有消除,不少文人身处在失意的境遇之中,汉族人内心中强烈的民族情感,在宽阔空明的自然山川之中寻找精神的寄托,常常以书画自鸣清高。在他们的山水画中,重视主观意趣和笔墨风格的表现,这些精神取向,更加趋向于主张空、无和本性的禅宗。
元代由于多种民族文化相互融合,这也使得在个人的信仰选择上有较大的空间。儒家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释家得到了提倡,道家也受到了推崇,人们在精神上获得解放,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自己的个性。但是元代又是一个矛盾的时代,汉文化与北方异族文化的矛盾,佛教与道教之间的争衡,以及社会上其他不和谐的因素,对于元代的文化产生和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统治阶级在政治上对汉族人的种种不平等措施,在仕途中得不到发展,便转向文学艺术方面,给中国画带来较大的改变,同时呈现出了新的风貌。追求形似和写实转变为抒发主观的意趣和心境,着重于个人内在的表现,在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是一次变革。
(二)禅宗思想与元代山水画的文人气质。从事山水画的画家大多是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较高的文人,由于在政治上不得意,更加重视独抒性灵和个人情感的表达,寄情于书画并与禅宗思想相结合。禅宗思想影响到了传统的山水画,不是只影响到了哪一位,也不是指哪一派,而是全面的。文人士大夫的山水画在元代山水画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北鱼在《国画与禅》一书中谈到: “在中国绘画史上僧人、居士或受到禅悦影响的著名画家数不胜数,禅就像是一把打开艺术之门的钥匙,每一个对禅有所领悟的画家,都可以根据自己领悟的深浅程度,在艺术的殿堂里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③
元代山水画中文学性的增强,也可以说是诗情画意的成分更加明显,用诗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山水画抒发自己的内心。不过分追求自然山水的真实,更加注重以自然山水来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元代山水画相对于宋代变得质朴,但是意趣和心境更加强烈,元代山水画更重视用笔,对于笔墨的强调,使山水画摆脱了客观物象的束缚,走向了更加广阔而丰富的主观内容。元代山水画虽然总体上趋于写实性,但是在笔墨上已经不同于宋代,趋于独立而富有变化。元代统治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山水画的发展却有辉煌的成就,体现出了不同于宋代的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文人士大夫是山水画发展的主要力量,元代的山水画风格对于明清山水画的发展影响很大,元代的山水画家很多成为后世标榜的对象,倪瓒就是其中的一位。倪瓒创作的山水,以其个人鲜明的形象与独特的性格,展现了独特的美。发展了中国的文人画,在元代绘画中写上了重重的一笔,将山水画中的“逸品”推到了一个高峰。绘画风格体现画家在绘画上的成熟,是个人性格和审美特征的展现,他的画恬淡天真、清润幽淡、闲淡清秀,是其在长期的绘画之中形成的,表现了元代的时代性与社会性,同时也体现他自己的个人修养和精神状态。这种形式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元代,由于社会因素和倪瓒个人的文化修养、精神状态、审美情趣、禅宗思想等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二)禅宗思想与元代山水画的艺术旨趣。在元代中晚期被称为“元四家”的黄公望、吴镇、倪瓒和王蒙可以说是对后世有着重大影响的画家。他们都是江浙地区的文人,非常擅长画水墨山水。生活在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每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境遇情况不同,却都有着不得意的遭遇,在山水作品中鲜明地表现出了其内心的感受和生活的情趣。
在倪瓒的作品中往往通过笔下的山水来抒发一定的理想,并且在画面上题跋诗文加以阐述。明代姜绍书在《无声诗史·韵石斋笔谈》中记载倪瓒: “喜吟咏,善画枯木竹石及山水小幅,气韵萧远。”④在艺术上“写胸中逸气” 、“自娱”而不趋附于社会的审美爱好,正如倪瓒所说的“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黄河涛在《禅与中国艺术精神》中提到“元代大画家倪瓒,是长期生活在太湖边的画家,几代皆为隐士,中晚年后他的思想更趋空幻,投向禅宗。”⑤
《渔庄秋霁图》是倪瓒晚年的作品,是其山水画中的杰作。画面采用了三段式平远的构图方式,在构图时选取了想要表现的物象,舍弃了一些与画面主旨关系不大的部分,从而将远景与近景拉开,远景成为了诗意化的一种背景,很有效地烘托了整个画面的气氛,近处的景物则更为引起观赏者的注意。近处的山坡上有几棵秋天的树木,树木各具姿態,水墨和渴墨并用,让人叹为观止,中间大面积的湖水,画面的上方是远处的山峦。远景用简略的几笔勾勒,具有迷蒙之感,也表现了远景之美。画树的方法也很精彩,用笔自然,并加以皴擦,很好地体现了树的质感。树上枝叶不多,每根树枝坚韧有力,既显示出了笔法,同时又有浑然天成之感。把作为画面主要形象的树安排在大面积的留白中,突出而简洁,具有个性的用笔使得对象厚重而沉稳。形象的简洁有着更多的暗示性,同时集中了注意力。而中景的广阔水面,留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有更多的画外之境,让欣赏者获得了远远超越画面物象的审美之感。画面上无论描绘的如何具体,最终都需要欣赏者的参与,这也就为欣赏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中景一段“虚空”的存在,使欣赏者发挥了各种想象的可能,这也正是此图的魅力之一,这样就充满智慧地表达出象外之境,也正是运用画面中大面积的留白,传达他个人的简淡超逸、平淡天真的思想境界和禅宗修养。此图全用墨笔,不着一色,明净清雅,广阔的湖水在秋风之下,令人忘尽俗念。山石运用了折带皴间用了披麻皴,画中的景物不多,但是却充满深秋时的凄凉的气氛,颇具禅意。倪瓒的山水作品追求一种静溢的境界,画山多没有人的身影,枝头多无绿叶,仅仅有一些萧痩的干枝,与其说是表现景色,不如说是表达心情,寄托于禅意。
元代的统治者虽然抑制了汉族士人在政治上的进取,但是在文化艺术中,却留下了文人们发挥自我才华的宽广天地。在总结前代大师表现方式与技法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更新了表现语言,创新出了个性化的艺术形式,传达出了士大夫阶层复杂的内心世界。在元末社会动荡的年代中,自然地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观念融合在一起,对人生进行了更高层次的思考,投身于自然之中,人与天地合一,来求得自己人格的进一步完善和精神之上的慰藉,他们的作品在这种特定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心态中产生,带有强烈的主观意志和自我表现性。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不仅仅是属于个人本身,可以说是社会意识在不同的层面集中反映出来,带有社会的典型性与普遍性,元代成功地创作出了表现个人情感的山水画作品,也成为了这一时期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禅宗思想对元代山水画意境的影响
(一)禅理对元代山水画意境的影响。六祖慧能在《坛经》中说:“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⑥无相、无住、无念,指的是对外在事物不要迷惑、不要执着、不要贪图,把妄念舍弃,回归人的本心。把握这种心态有利于体会人生的真谛和艺术的奥妙。
山水画中的“空白”多用来表现物象的烟云流动。烟云的随风流动可以变幻出无穷的意象,一幅山水画的空白之处,不仅会给画面添加几分形式美感,也给观赏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古画品录》中谈到“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可微妙也。”⑦可以看出,由“空白”而产生的“画外之意”才是精妙之处。在元代山水画丰富而广博的艺术实践中,把禅宗思想引入审美情趣之中,更好地展示了元代山水画的艺术精神。
(二)禅悟对元代山水画意境的影响。黄河涛在《禅与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谈到“画与禅所以相通,在于它们都需要通过‘悟才能得其‘妙境。凝神幽思,方能心明神朗,穷观极照。”⑧“悟”是禅最为核心的心智活动,山水画也讲究一个“悟”字,参禅要悟禅境,作画要悟画境,并且两者的“悟”都不是通过思考得来,是通过自己亲身的经历和在不断实践中得来,但是又超越了一般的经验。禅悟是通过自身直接感悟、体验与实践活动,具有广阔而丰富的内涵,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状态。并不是要求知道了多少有关禅悟的理论,这种感受的获得不是通过简单的语言传授,它是与人关于生命的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悟”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从心,吾声。”“悟”是从自己内心出发,亲身的经历和感悟。是内心对外在世界的一种体验,是对物象的体验,在山水画中,就是一种审美的体验,无论是哪一种审美体验的获得,都依靠自身内在的感悟与外在的体悟。
注释:
①杜继文,魏道儒. 中国禅宗通史.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②惠能. 坛经. 北京:中华书局,2013.
③北鱼. 国画与禅. 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
④姜绍书. 无声诗史·韵石斋笔谈.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⑤黄河涛. 禅与中国艺术精神. 季羡林主编:中国禅学丛书.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⑥惠能. 坛经. 北京:中华书局,2013.
⑦谢赫. 古画品录. 俞剑华编:中国古代画论类编.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⑧黄河涛. 禅与中国艺术精神. 季羡林主编:中国禅学丛书.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
[1]杜继文,魏道儒. 中国禅宗通史.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2]慧能. 坛经. 北京:中华书局,2013.
[3]北鱼. 国画与禅. 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
[4]姜绍书. 无声诗史·韵石斋笔谈.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黄河涛. 禅与中国艺术精神. 季羡林主编:中国禅学丛书.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6]谢赫. 古画品录. 俞剑华编:中国古代画论类编.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