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松涉的物象化论

2017-07-04白金荣

北方文学·下旬 2017年6期
关键词:物象世界观马克思

白金荣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松涉生前曾担任日本东京大学教育学部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教授以及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是日本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中国学界,近些年来,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中,广松涉的学术思想已开始渐渐为人们所了解,对大多理论界的学者来说已不再陌生。

作为日本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新左翼运动的旗手,广松涉积极投身革命实践,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并广泛吸收当代自然科学和西方哲学的成果。试图在近代认识论“主观—客观”图式的不足中探索诸科学的沉滞与科学的混谜之因由,进而提倡以关系主义的“事的世界观”取代实体主义的“物的世界观”。众观广松涉60、70年代直至后来的著述及其思想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他的物象化理论在由传统哲学实体主义物的世界观向关系存在论的事的世界观的转变过程是起桥梁和中介作用的。“物象化论”联系着他的整个思想的方方面面,是其重要的理论轴心之一。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几乎贯穿广松涉整个思想发展历程。 本文将对广松涉的《物象化论的构图》进行评析,这本书是由彭曦何庄倩翻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这也是我国翻译出版的第一部广松涉的著作。笔者将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力争做到对广松涉的“物象化理论”有一个客观的、全方位的研究和评析, 但由于广松涉物象化理论内容的广博和晦涩,对其理论的研究很难一时做到面面俱全,所以笔者也只好就其逻辑线索以及其理论的特质和意义先做一个总体上的把握。

《物象化论的构图》由六篇论文构成,其中最后一篇为跋文。这些所收录的论文前后跨度有十余年之久,且作者在收录之时作了删减。在正文中,广松涉集中笔墨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物象化论及其轮廓进行了大致的勾勒,在跋文中主要对继承与发展的构案作了简略的叙述,其目的是能够使读者更容易地理解物象化论的构图和它的适用范围。广松涉明确指出,《物象化论的构图》是理解马克思后期思想的重要钥匙,同时也是他构想的文化哲学和社会哲学的方法论基础。所以,要想深入理解广松涉的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象化论的構图》是一个必读也是必备的基础。

广松涉认为,从《形态》开始,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视线放在内在于历史诸关系中的人们,进而来重新建构理念。马克思的成熟文本中,社会历史的活动被理解为人的“主体际的共同劳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社会和历史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物化,即社会关系本体的物化状态。因此广松涉将人们在一定的条件下日常的直接意识中出现的物相“错认”称为“物象化”,并将其明确定义为“对人与人之间的主体际关系被错误地理解为‘物的性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主体际社会关系被错误地理解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这类现象的称呼”。晚期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本质就用这一术语用来标注,在《手稿》以及相关其它手稿中,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所有事物都再产生出了新的属性,而且使它成为事物自身且取代了事物的自然属性,也就是资本使自己具体化为某物,并成为某物,这样资本这个抽象的关系使自己整体变得形象化了、可见了。生活在资本主义体制之中的人们,因此把这种物象化错认为就是事物本身。而所谓物象化论就是把某种物象化的现象以及它的未来、现成、消失等作为历史的事实问题来进行论述。在这里就广松涉的观点以及各学者对广松涉的点评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1.历史唯物主义的“物”,是广松涉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核心范畴。在广松涉的物象化论看来,这个“物”是具体的 、历史的社会实践关联关系的“场”;这个“场”就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存在物以及人类实践的构成关系。历史唯物主义的“物”是现实生活的人对自然、个人与他人、社会历史地形成的相互关系所中介和构成的自然与历史的统一之物。但广松涉未能真正区分马克思已经作了区分的“异化”与“物化”(或“对象化”)范畴、他对主客观统一的认识过于绝对化,这是导致他陷入相对主义的认识根源。

2.就广松涉提出的马克思的思想从异化论向物象化论转变,许多学者提出了批评意见,但难免存在误读。广松涉用物象化论解读马克思晚年的哲学思想,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剥削理论的所具有批判色彩,但他对于物象化论本身的把握尤为深刻。例如吉田对物象化论的物象错认及其普遍化和永恒化进行了批评,事实上广松对“物象化的机制本身”与“桎梏的物象化”进行了明确区分,在走向共产主义的途中,他指出那种“桎梏的物象化”具体表现为人的自我异化,将被扬弃,而“物象化的机制本身”将永远存在。

最后,我想说,广松涉从人的生态学的高度,汇通哲学、自然科学最新研究成果,站在马克思注意的立场上,通过物象化论的构图,向人们宣示了一副新世界观的图景。对这一图景的勘察和鉴定,必将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构,必将有助于我们对人的存在方式及其道路的运思。

参考文献:

[1]广松涉.物象化论的构图[M].彭曦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物象世界观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如何与物象相处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世界观(二)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同为“渔夫”,异为“渔夫”
重读《夜读偶记》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小镇“序曲”
以“非美”意识辨析观光旅游产品的设计
关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