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直接投资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新动能

2017-07-04涂永红张铜钢

现代管理科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人民币国际化

涂永红++张铜钢

摘要: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贸易增长放缓,驱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力度减弱,急需新的动能转换。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增长,正好可以通过资本输出、带动贸易及促进金融机构国际化等方式推动人民币的海外使用,给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新动能。文章分析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推动人民国际化的机理,并提出了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具体路径和建议。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资本输出;贸易结算;人民币国际化

一、 引言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報告2016》数据,2015年第四季度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为3.60,较上一季度3.87略有下降。近年来,RII虽整体上维持了上升趋势,但短期增速放缓并有所回落,这主要由于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风险加大,人民币贬值预期上升及全球经济低迷、外部贸易保护主义兴起等原因所致。其中,作为人民国际化重要驱动力的贸易因素,作用也开始衰减。2015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3.95万亿美元,不但低于2014年的4.3万亿美元,更低于2013年的4.16万亿美元,反映了我国贸易增长趋缓,上升动能不足。另一方面,根据《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1 456.7亿美元,相比于2014年的1 231.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8.3%,排名位居世界第二,而且2015年对外直接投资额大于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1 356亿美元),首次实现该资本项下净输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迅猛发展无疑给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提供了新的动能。

二、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取得了重大成绩,我国日益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投资小国发展为今天的投资大国。

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以及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推进,中国企业日益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对外直接投资一直保持迅猛发展。根据《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在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方面,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1 456.7亿美元,相比于2014年的1 231.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8.3%,排名位居世界第二。

在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方面,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10 978.6亿美元,相比于2014年的8 826.4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4.4%,排名位居世界第八。

从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所占份额的角度来看,2015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1.47万亿美元,年末存量25.04万亿美元。以此为基数计算,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占全球当年流量及存量的9.9%和4.4%。

从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由2006年906.3亿美元增长至2015年的10 978.6亿美元,十年间增长逾10倍,平均每年增速达31.94%。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放缓,新兴经济体增速降低,世界经济整体疲弱,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却势不可挡,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一直保持高速增长。

近年来我国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增速显著超过吸引外资的水平。2015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1 356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1 456.7亿美元,较同年吸引外资高出100.7亿美元,首次实现直接投资项下资本净输出,我国在国际投资格局中的地位已经从单向引资大国演变为双向投资大国。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将会继续增长,资本净输出将成为新常态。

三、 对外直接投资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机理

1. 促进中国经济实力进一步上升。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持续发展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并提高了自身国际影响力,为人民币走出国门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最为重要和根本的历史机遇。对外直接投资通过促进经济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动力。

现代货币是信用货币。信用货币在一国国内以及国际范围内的流通、使用完全取决于人们对该货币的信心,也就是对该种货币偿付能力的信心。而货币发行国的经济实力就成为信用货币持有者最强大的信心保证。迄今为止,人民币还没有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实现自由流通,但2015 年中国实际GDP在全球经济中所占比重已经达到14.84%,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实力构成了人民币国际化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生产要素配置效应、产业结构优化效应以及资本积累效应等方面。就中国而言,生产要素配置效应表现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自然资源的不足,优化了资源配置,促进了经济的增长。通过开发利用海外资源,减少资源供应及国际市场价格变动影响,以建立稳定的资源供应渠道,从而保障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则体现在,一方面,我国企业通过“走出去”可以转移具有比较优势的产能,优势产能的对外转移有利于国内“三去一降”工作的开展,为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让出资源和空间。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在国外开展并购投资,获取国外先进技术,并通过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将国外高新技术转移到国内,促进我国技术进步。在以上两方面的综合作用下,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生影响,推动经济进一步增长。

资本积累效应主要体现在对外投资拓宽了利用国内外资本的渠道,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及举借国际银行贷款等方式从东道国筹措资金,进而实现资本积累。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可以机器设备等实物资产或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以及人民币出资,突破企业发展的资本瓶颈,从而扩大经营规模、优化资本结构,实现快速发展,增强我国经济实力。

2. 直接投资带动贸易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在全球化的世界经济格局下,贸易规模是衡量一个经济体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时也反映出该国在国际经济贸易体系中的地位。对外开放程度越小的经济体,越倾向于自给自足,该国货币完成国际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也越低。相反,对外贸易规模越大,说明一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程度越高,用该国货币进行结算,则能更大程度地节约交易成本,繁荣国际贸易。本质上,货币国际化就是本币的对外供给,是与国际贸易相对应的货币转移过程。因此,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必然会促进本国货币的国际化。

对外直接投资是拉动双边国际贸易的重要力量,对外投资的增加会直接扩大贸易规模。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物质载体,跨国公司已经成为推动国际贸易的引擎。据《2016年世界投资报告》等资料统计,目前世界上约有550多家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达15 000余家,其子公司的出口额从2010年的6.32万亿美元增长至2015年的7.8万亿美元,出口额占全球货物贸易出口额比例从2010年的41.3%增长至2015年的47.33%。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对外直接投资带动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長。

此外,对外直接投资母国在贸易计价及结算货币的选择中更具有优势,更倾向于选择投资母国本币。这一点也可以从贸易强国英国、美国及日本的历史中发现,贸易强国的货币一般也是国际货币。从2013年开始,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贸易第一大国,正逐步由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显然,我国贸易地位的上升将推动人民币在计价及结算中得到更多的使用,提升其份额。对外直接投资将通过继续巩固我国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地位,为人民币国际化打下坚实基础。

3. 为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及人民币离岸市场拓展提供契机。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不仅仅依赖于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的贸易地位,更离不开国内外市场上广大金融机构的参与。我国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及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两翼,共同支持着人民币的海外使用。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创造金融服务需求促进我国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和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

对外直接投资导致各个跨国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生产、研发及销售,其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必然随之遍布全球。伴随实体企业的出海,各类金融机构为满足其客户需求,也不得不把业务及分支机构进行跨国布局。显然,实体企业的对外投资与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相伴而行,两者具有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合作共赢关系。一方面,对外投资及其拉动的国际贸易必然带来跨境人民币计价结算及信贷融资等需求,为推动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从事海外人民币业务提供市场和动力;另一方面,中资金融机构对外投资的扩大、海外网点的完善、产品及服务能力的增强既可以为我国实体企业扩展国际市场提供关键的支撑和保障,也为人民币在对外投资及贸易结算中的使用创造条件。可见,两者协调发展,互相借力,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加速器和催化剂。

同时,在当前我国资本账户尚未开放的前提下,发展和建设离岸市场是推进人民币海外使用的一个有益补充。离岸市场可以为对外投资企业提供境外融资及结算服务等便利,有效弥补我国金融机构国际化程度不高带来的短板。境外人民币使用度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是人民币金融产品匮乏,人民币投融资渠道不足,严重限制了人民币的持有和使用。对外直接投资不但可以丰富境外人民币的投资渠道,带动相关人民币业务的开展,也可以通过资本输出为离岸市场提供人民币资金。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多种方式带动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四、 对外直接投资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及建议

1. 增加对外直接投资中人民币的使用比例。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经济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经济全球化及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路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是其自身竞争力增强的体现,可以在投资货币选择中更主动使用人民币,实现资本输出。我国政府在出台支持对外直接投资配套政策时,也可以鼓励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上升,对外投资规模也不断扩大,2015年对外投资流量达1 456.7亿美元,相比于2014年的1 231.2亿美元,同比增长18.3%,排名位居世界第二,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增加使用人民币的比例具有更加坚实的基础和底气。

对外直接投资中使用人民币具有一系列优势,比如投资企业可以在母国获得更加充沛的资金供给,增加资本优势,有利于扩大经营规模;另一方面人民币币值长期保持稳定和坚挺,是理想的投资货币,这是许多非国际货币的投资东道国本币难以比拟的;尤其是以中国为市场的直接投资项目如矿产、原油类投资,产品销售收入是偿还本金及投资收益的重要途径,在此类投资中应积极使用人民币进行资本输出,减少汇兑环节和降低汇率风险。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新的指引,沿线国家也是通过直接投资带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区域。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较为不足、建设资金存在缺口,严重制约了其国内经济的发展,而我国众多行业产能充裕、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强大,急需寻求海外市场,双方经济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可以实现互利共赢。对外直接投资是实现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抓手,尤其是投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迫切需求的基础设施项目。中方投资不但提供资金,还提供设备技术,甚至提供管理和劳务,此类项目中使用人民币结算对双方都是便利的。为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融资,如银团贷款、发行债券甚至提供政府援助等也理应更多使用人民币,资本输出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突破口。

2. 提高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份额。贸易计价结算货币的选择由多种因素决定,如出口产品的可替代性、出口企业的定价权、外汇交易成本及币值稳定性等。长期以来,我国贸易大而不强,出口产品可替代性高、出口企业缺乏贸易定价权及人民币结算不便利等都是制约人民币在贸易中使用的重要因素。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大有望缓解这一困境,这是因为中国境外企业的增加,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主导权的上升,这一方面有利于带动贸易扩大,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企业的定价权。尤其是当中国的跨国公司用人民币进行投资时,选择人民进行相关贸易的结算就具有必然性。

在以中国为市场的对外投资项目中,企业选择人民币进行贸易计价结算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这是因为提高对华贸易中人民币结算规模,可以极大降低双方企业的汇率风险,减少汇兑成本。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相对主要国际货币汇率的剧烈波动,人民币汇率保持了基本稳定,为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创造了有利条件。提升人民币贸易计价结算份额也是当前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中最具有可操作性的一条路径,应通过各种优惠政策鼓励人民币的使用。

此外,具备比较优势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在其带动的贸易中有促进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关键作用,因为投资企业的技术及产品竞争力强、可替代性低,企业在国际产业链中占据有利地位,拥有较强的贸易定价权,可以主动选择人民币为计价结算货币,维护自身利益。例如,对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项目进行投资时,因我国具有较强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由此产生的贸易使用人民进行计价和结算是合理的选择,具有较强的可行性。简言之,对外直接投资可以通过拉动贸易及提高企业自身的话语权、产业链的主导权及产品竞争力等途径来提高人民币在贸易计价和结算中的占比,间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3. 壮大人民币国际化的金融主力军。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跨国并购及投资不断增加,相应产生了大量的投融资及结算等金融服务需求。金融机构尤其各大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需求,也为促进自身发展,纷纷进行业务及分支机构的海外布局。截至2015年末,我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中,中国银行拥有海外机构644家,中国工商银行拥有海外机构404家,中国建设银行拥有海外机构27家,中国农业银行拥有17家,中国交通银行拥有15家,总计1 000多个海外机构覆盖了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5年,我国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流量)是24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6%,存量达到1 650亿美元,较上年末增长30%,体现了较快的增长。但与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相比,不论是流量还是存量都显得相对滞后,对实体企业走出去的服务能力还显不足。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给金融机构走出去提供了契机和市场,也为人民币的海外使用增添了动力。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对外投资布局,同时建设好人民币离岸市场,为非金融类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保驾护航,两者相互促进、彼此助力,才能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金融机构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并不是一个被动的记录者、结算业务的供给者,而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主力军,与实体投资企业一样不可或缺。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发达的离岸市场和国际化程度高的金融机构。只有金融机构能够提供优质、高效、便宜的人民币跨境结算,提供更多的人民币投融资产品,提供高质量的离岸人民币保值增值及资产管理服务,才会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企业在对外投资及跨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消除企业使用人民币的后顾之忧。离开金融机构的积极推动及离岸市场人民币业务的发展,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将会变得异常艰难。在对外直接投资的不断发展过程中,还应继续加大金融机构走出去的步伐及完善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设,壮大人民币国际化的金融主力军。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 宋玮.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效率研究——基于母行和海外子行的双重视角[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位论文,2016.

[3] 张晓涛,杜萌,杜广哲.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人民币国际化影响的实证研究[J].投资研究,2016,(10).

[4] 郑忠良.基于人民币国际化的中国对外投资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2010.

作者简介:涂永红(1966-),女,汉族,四川省宜宾市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長,研究方向为人民币国际化、国际金融;张铜钢(1985-),男,汉族,江西省高安市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对外直接投资。

收稿日期:2017-05-08。

猜你喜欢

对外直接投资人民币国际化
OFDI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
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就业的影响
江苏省OFDI产业升级效应浅析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特征与导因分析
我国房地产对外直接投资分析
论“新汇改”及汇率贬值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旅游业影响的对策分析
沪港通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互动机制研究
新常态视角下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及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