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父爱国抉择之间的悲歌
2017-07-03黄哲浩
黄哲浩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金华 321000)
摘要:郭松岭曾为爱国名将张学良之师,而二人在昔日成为忘年之交。但后来,二人因立场不同而含憾相离,其情谊终成为万年绝唱。本文试通过阐述张郭二人之间的纠葛,还原真实历史,从而再现一曲爱父爱国抉择之间的悲歌,以供后人生活相鉴,予后人启迪。
关键词:张学良;郭松龄;大渡河;直奉战争;反奉倒戈
一、相遇:缘起师恩,汉卿初识茂宸
郭松龄,字茂宸,1883年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深井子镇渔樵村,为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之后裔1910年,他毅然加入同盟会。后来,郭松龄成为张学良之教官,并受封奉军著名爱国将领之雅衔。
张学良,字汉卿,小名六子,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1901年生于奉天,生平曾任国民革命军将领。1919年,张作霖因增编陆军而急需军事干部,且此时东三省陆军讲武堂适逢重建之时。因此,受张重视,郭松龄顺理成章地被聘为战术教官,而张学良此时即入讲武堂炮兵科学习。如此,讲武堂成为张郭二人相知之初地。因此,另有一说认为正是从此时起,二人“命定”相遇,此后开始了一生的纠葛。
一位好老师对于一位学生而言,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张学良在入讲武堂之前就与美国人普莱德私交甚好,所以外语水平相当不错,张作霖不断地聘请名师为学良传道、授业、解惑,寄厚望于学良。而老师郭松龄到讲武堂后,奉“即殷以养成将材,增进军官学识为职志”为真信,在奉军将领中别具一格。在生活上,郭松龄严于律己,无论冬夏,总穿布军服,且整整齐齐。当时的军政人员常以狂漂滥赌、酒后征逐为平常事,而郭则不吸烟、不饮酒、不沉溺于声色,平素专心治军,精心授学,从不间断。另外,郭松龄对部下赏罚分明,自持清廉,不少人诬其性格为标奇立异,加之他身高挺直,面生连鬓胡须,颇似西洋人,故名其“郭鬼子”。[1]
二、相知:忘年交,有缘却无份
讲武堂的经历使二人的师生情谊迅速升温。1920年毕业后,张学良任卫队旅旅长,他保荐郭松龄为该旅参谋长,兼任团长。后来张学良任第三旅旅长,郭松龄任第八旅旅长,二旅合署办公,部队的行政、训练均由郭松龄实际负责。张常向下属表示:“郭茂宸就是我,我就是郭茂宸。”张作霖将此看在眼里,对张学良说:“你除了媳妇不能给我,是不是什么都能给我。”[2]可见二人友谊之深厚。张学良知人善用,郭松龄亦竭尽心力。郭松龄任旅长后,一反奉军传统做法,和张学良一道罗致人才,凡有真才实学者,都加以延揽,储才备用。这对提高奉军的素质,起了很大作用,因而郭茂宸受到部属的爱戴和张学良的信任。随着张学良地位的提高,郭也成了奉系举足轻重的人物。
张学良钦佩郭松龄,并信而不疑。可是张作霖虽重用郭松岭,实际上却一直对郭松龄心怀不善。有一次,郭松龄随朱庆澜到广州投奔孙中山,张作霖知晓此情,便于东北三省陆军讲武堂开学之日,对在堂的郭松龄说道:“你莫不是去南方革命了吗?为何又回来了呢!……你还是回来的好,在外边没什么混头。”[3]言语中带有无尽的讽刺,郭听后默然。当然,张作霖对学生派军人总不信任,常说:“学校出身的人材,虽有能力,但只能用他们当参谋,作教官,若是让他们带队,他们的思想复杂得很,不能任听我指挥,且难以驾驭”。[4]这既反映出张作霖在认识人材一方面,仍有一定的固执偏见,同时也能够看出,张作霖十分提防以郭松龄为首的学生派。对此,张学良也是无可奈何。
张郭二人这种亦师亦友的上下关系,在两次奉直战争中变得愈发牢固、坚不可摧,他们二人成为忘年之交。如果历史能够重写的话,郭松龄改造东三省的建议得以实现,恐怕日本人不敢也不会占领东三省,郭、张二人也会一同在历史的篇章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世人所传唱。然而历史却残酷地走向了另一头。
三、相煎:本是师生情,相煎何太急
1925年11月22日,郭松龄在滦州举兵反奉,公开通电,要求雨帅下野,推少帅主持大政。同时,他将自己的部队改编为东北国民军,开始北进。其部队出山海关后,势如破竹,迅速占领了锦州、白旗堡等地,直逼奉天城下。郭松龄的倒戈使张作霖慌了手脚,奉军一片混乱,无法有效地制止郭松龄的进攻。张作霖困在大元帅府中整天大骂“信任郭鬼子坏了事”。此时,张学良的处境极为难堪。郭松龄从前之所以提出反父不反子的作法,一方面固然由于他与少帅交情至深,另一方面更主要是因张学良痛恶内战,反对其父穷兵黩武的情感在平素有所流露。但是,郭松龄要少帅出兵反对他父亲,逼他“大义灭亲”,张学良实在难以接受。因此,张学良在郭松龄起兵后,受父命之命而亲自乘镇海舰到秦皇岛会晤郭松龄,劝郭松龄不要动用武力,但郭松龄未肯前去晤谈。临行前,张学良给郭松龄写了一封短信,先问候病情,然后说:“倘吾沦为天涯客,相逢之日难有期。”劝郭罢兵,保证他的安全,语词悲枪。郭松龄见信后,流露出无限的悲痛之情。他在滦州复张学良一封信,略谓:“松龄自受知遇,以至今日,一身所有,皆公之赐。凡所希之功名,皆为公而求,所望之事业,皆为公而立”,同时表明,“已约束部下,分途前进,以清君侧,而驱群小,另造三省之新局面。成则公之事业,败则龄之末局”。[5]张学良见郭松龄已难以回头,即组织部队抵抗。郭到昌黎又以一封长信给张学良,要张学良不要拘泥于传统的忠孝观念,最后还说:“松龄愿公为新世界之伟人,不愿公为旧时代之集杰;愿公为平民所讴歌,不愿公为政客所崇拜。[6]非常有趣的是,当张学良在巨流河摆兵布阵与郭松龄的部队决战时,他对正准备从帅府撤离的张作霖通电,张学良说:“六子,你不会是跑球了吧”。张学良答:“我要是跑了,就不是你儿子。”张作霖答:“我要是跑了,就不是你老子。”张学良为维护以其父为首的东北集团的既定决心,复郭一信,表示要洛守忠孝,“惟良对于朋友之义尚不能背,安肯见利忘义,背叛家父?……良虽万死,不敢承命气[7]。”二人在兵戎相见之中,一时难分胜负。张作霖一面调吉林、黑龙江的骑兵部队在巨流河布防,一面让日军协助。张学良又让冯庸印刷他写的《告第三军团官兵书》派飞机轮流投送,郭军司令部顿起恐慌,纷纷逃避。郭松龄见大势已去,便决定逃往营口,王永清骑兵队在西南小苏家屯村,得知郭松龄夫妇乘马车逃走,立即尾随追击,追至新民县西南小苏家屯村将躲在民家菜窖里的郭氏夫妇俘获。郭氏夫妇被枪杀后,尸体运到沈阳,在小河沿暴尸三天。同时还把郭氏夫妇的所谓“罪行”及尸体照片印成文件,发给各部传阅。当文件送到张学良手中时,他不忍见其惨状,在文件上批了“以火焚之”四字。
英雄的命运往往是悲剧的,郭松龄也没能逃脱这样的命运,他为了自己的大志向,举起了打到军阀的大旗,倒戈反奉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郭松龄被杀,使得奉军失去一个重要的军事人才,张学良也失去了一个得力的助手。张学良为了促进全民族抗日的大局统一,义无反顾地发动了西安事变,并因此被蒋介石从38歲囚禁到了83岁。
如此师生二人的爱国大义,不愧为孙文先生当年的题词“天下为公”,可歌可泣。
参考文献:
[1]刘长春,赵杰.张学良[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2]徐彻.张学良图传[M].团结出版社.2014.
[3]陈崇桥,胡玉海,胡毓峥.从草莽英雄到大元帅[M].第206页.
[4]刘德权.张学良与杨宇霆、常荫槐关系[M].
[5]郭松龄在滦州致张学良函[J].辽宁省政协文史资料.第16辑
[6]郭松龄在昌黎致张学良信[J].辽宁省政协文史资料.第16辑
[7]张学良冒险疏通郭氏[J].辽宁省政协文史资料.第16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