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017-07-03胡弘明
胡弘明
摘 要:随着近些年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初中语文有效性教学和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越来越成为教育研究的重点。而从现行的教育情况来看,学生学习兴趣缺失、学习效率低下、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如果一定要究其根本,其实都是学习方法的不恰当。
关键词:初中教学;语文教学;课堂效率;学习方法;能力培养
语文不仅仅在初中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整个的教育教学环境下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承担着传授学生基础语言能力的任务,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和根本。现行的初中语文教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制约,教师往往更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没有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而导致语文课堂有效性的缺乏,更遑论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那么,语文教师可以采取哪些举措来培养学生适当合理的学习方法呢?
一、问题情境进行导入
对于初中生来说,尤其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刚刚从小学进入到高强度的初中,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增多,往往就会产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注意力很容易转移,与设定好的学习目标产生偏离,从而没有跟上教师的步伐。再加上没有学会合理有效的自主学习,就会导致知识链的断裂。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就要采取一定的迎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
法,尽可能地吸引学生的语文学习注意力,促进学生听课效率的提升。比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问题设定:你认为本课当中写得比较好的句子都有哪些?在同学们挑出来的这些好句中,你能不能发现主要都是侧重描写什么的?你认为鲁迅先生的童年有趣吗?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童年故事等。通过各种问题的设定,学生就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课文的研读。长此以往,学生在进行课文理解时,就能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二、趣味活动同步开展
学习方法没有形成系统,自主学习无处下手,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都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应当明确这样的一个教学观:学生学习兴趣的强弱是决定学生成绩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了,学生的成绩才能得到稳步的提升。在学习方法的培养中,首先就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内驱力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课外故事或者音乐视频进行结合,让学生不仅接受到文字的刺激,而且接受到来自视觉、听觉等多种形式的刺激,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自主地完成学习中的探究活动。另外,语文教学占据一个重大的优势,那就是教学内容本身就包含着很多唯美的篇章、朦胧的意境。单纯的语言文字不能传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就要求必须引入一些外在的辅助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参与就非常有效,而且还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有朦胧意境的内容,教师就可以在简单介绍完作者和创作背景后,让学生根据教师播放的音乐进行文章的品读,感受其中的深意;而知识量丰富的精读文章,就不妨利用动态的幻灯片放映,让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文章提炼重点、归纳总结,培养其自主学习和自主复习的能力。
三、温故知新巩固教学
温故知新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新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倘若能够真正地理解透彻旧知识,就能够很自然地进行迁移,对新知识有一种自由的驾驭感,不至于毫无方法。这一点在文言文学习中更为重要。对课内的文言文进行反复研读,一些固定的文言搭配、一些地點和官职的名称、一些有代表性的语句翻译和倒装形式,都是学生反复研读的重点,都值得“温故”。在考试当中阅读课外文言文的时候,就能够很自然地理解它的含义,从而达到“知新”的效果。而在阅读教学中,温故知新更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回答错误率比较高的问题,让学生想一想老师是怎么指导的,如何正确地进行思考,解答的时候要注意哪些策略等。毕竟同一篇文章出现两次的概率是非常低的,掌握学习方法才是能力形成的根本。
初中语文学习是义务教育最后一个阶段的语文学习,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学生兴趣和未来学习方向。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真正地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学生才能自主进行知识的探索,不仅仅是语文学科,其他学科也会因为这样的良好学习习惯而受到正向促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
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淑红.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6(S2).
[2]袁亚静.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4).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