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找规律》为例谈核心素养在“有效课堂”中的渗透

2017-07-03张巧

青年时代 2017年17期
关键词:找规律学科整合创新精神

张巧

摘 要:数学素养——指人用数学观点、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品质等等。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遵循数学学科特性,通过不断地分析、综合、运算、判断推理来完成。

关键词:核心素养;有效课堂;创新精神;学科整合

数学素养——指人用数学观点、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品质等等。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遵循数学学科特性,通过不断地分析、综合、运算、判断推理来完成。因此,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数学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运用和内化的过程,同时又是数学思维品质不断培养强化的过程。如何渗透核心素养使小学数学课堂更加“有效”,我从以下从几个方面结合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满足学生心理需要,渗透核心素养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中进行的,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课堂环境的好坏无疑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引起的。我从学生需求的角度提出:满足学生的需求,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1.给学生做好铺垫再上课。因为上课前没有见过要授课的学生,也没有指导过孩子如何做课前准备,很多孩子不知道要准备些什么,有的孩子甚至還没坐好。这时我没有急着上课,而是先与孩子们通过游戏进行交流,先吸引孩子对老师的好奇心,再教孩子们如何摆放学具,如何举手回答问题,等学生全部准备好、坐端正了再和学生互相认识。因为我觉得良好的开端会是课堂成功教学的一半!

2.榜样引导,用积极的话“诱惑”学生。我在上《找规律》这节课时注重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培养,但因为一年级的学生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很短,要想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课前我做出了充分的预设,于是我采用了多种“有效”的评价方式。所谓“有效”,就是表扬要适得其所,要关注学生的需要与状态,使表扬真正起到激励与促进的作用。比如:在看到有些孩子不能管住自己时,我会这样说:“某某坐得真端正,老师真喜欢!”其他孩子一听,马上就会坐坐好。还有的学生能够认真回答问题时,并且回答的非常好,语言叙述的也非常准确,这时我就会给孩子送上我精心准备的小礼物和激励性的语言,通过这些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节课,我和孩子们融为了一体,课后孩子们围着我不想走,有的学生说:“老师我表现的也挺好的,我也想要礼物。”但是,为了不影响下一位老师的授课我说:“我们已经成为好朋友了,下去再说好吗?”虽然当时我婉转的拒绝了孩子们的要求,其实当时我的心里已经乐开了花,说明我的这一设计是“有效”的,是成功的。

二、设计优质教学过程,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渗透核心素养

1.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创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生活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否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有效”性。因此,我用学生喜欢的“动作接龙”的游戏引入新课,从游戏引入让全班的同学都参与其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又如,在联系生活、运用规律的环节,我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规律,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感受到了规律的美感。因为数学是一种需要思考的过程,要让学生体现出美的味道,我设计了让孩子用自己的肢体和动物的叫声来表达出设计的规律,将本节课推上了高潮。

2.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等学习形式,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因此,在授课时我让学生在游戏、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找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设计具有创新精神的活动,合理提出猜想,渗透核心素养

杜威曾说:“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数学问题的猜想,实际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一种创新精神的体现。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创新地学习数学。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在设计这一课时,我设计了创造规律(小小设计师)的环节,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创造新的规律,并用学具摆出来呢?师说明要求,请大家注意听老师的要求,小组的同学一起团结合作,先想一想、说一说你们小组将按什么样的规律进行排列,研究好后再粘在纸条上。比一比,看哪些小组的同学能有规律地摆,而且粘的又整齐,学生小组合作。体现出的设计意图:我给学生准备各种学具,学生通过按规律摆学具环节,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对“规律”进行感知和体验。所以此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运用学科整合,解决实际问题,渗透核心素养

穿越学科边界,在学科属性相通、学习规律及学习方式相融的情况下,以主题整合不同学科的概念、内容和活动等,在学科的融合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科间整合,一定是立足支撑性学科,发挥其他学科辅助性作用。如《找规律》回忆本节课的内容,我设计了补充书信的方式,聪聪小朋友在学习了《找规律》一课后打算给在远方上班的爸爸妈妈写一封信告诉他们自己在数学课上的收获,可他的信没有写完,你们能帮他把信写完整吗?这一总结的方法改变了常用的说说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的方法,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并且这样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多学科融合的教学价值,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总之,教师要想在“有效”课堂中渗透核心素养就必须充分把握教材、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就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真正的喜欢上数学。通过《找规律》一课使我感受到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但是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差别,让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去努力创新吧!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年.

[4]谢长营.培养创新意识 提升数学素养[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6年11期.

[5]李琳.小学生数学学科素养培养策略探究[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6年10期.

猜你喜欢

找规律学科整合创新精神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物理教学
深化课改的五个着力点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大创项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作用研究
浅谈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