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之眼:回归日常数学实践课
2017-07-03宋瑞
宋瑞
笔者在执教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单元时发现,由于学生年龄小,对于长度单位只存在书本上的印象,量比较大或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量比较小的物体的长度则用“厘米”作单位。但是,我们知道,长度单位的判断理解其实和生活实际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对于生活中物体的测量,身体“尺”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和实用的。为此,笔者特别研究了综合实践活动课《我们身体上的“尺”》,试图突破教材、拓宽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绘本阅读中经历简单的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让绘本阅读为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打开一扇新的窗。
激发兴趣,以绘本故事为介
数学绘本的特点是图文并茂,贴近儿童,将数学知识巧妙蕴含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能很好地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儿童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数学绘本的教与学能有效帮助低年级儿童在幼儿教育和小学教学教育之间搭建软着陆的平台,让低年级孩子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并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例如,在教学《我们身体上的“尺”》一课时,笔者以绘本故事《我们家漂亮的尺子》为介,引领学生进入有趣的故事情境:小朋友衣服短了、鞋子小了,穿不进去了。做新衣服,没有尺子,用“妈妈尺”测量,做出特别合身的连衣裙,由此惊奇地发现,妈妈的手是随时可以用的便利的尺子!
结合故事内容,笔者提出如下问题,引领学生思考:故事中,小女孩怎么会感觉衣服变短了、鞋子变小了呢?(重点提升:长高了真好,很多原来不能做的事情现在都能做了。)妈妈的手是怎么做尺子的?
介绍一拃:你能给大家比划一下什么是一拃吗?这样的情节推进,自然而然地引出“拃”这个身体尺。同时集生活性和趣味性于一身,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绘本故事的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身临其境。接着,笔者让学生当小老师,利用老师给提供的一脚、一步、一庹的图片,给大家具体介绍这三个身体尺。
把传授知识的权利放手给学生,是我们追求自主学习、民主课堂的一种表现形式。或许是因为故事情境的激发、或许是因为之前的生活经验使然,课堂上,笔者惊喜地看到三位小老师不仅讲得清晰明了,还能想到用身体语言示范讲解。
这样的教学方式,无疑是我们乐于看到的,因为它更能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在生生互动中,讲和学融为一体,学生会有更深刻的记忆。
动手实践,以绘本故事为桥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而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时,如果能以绘本故事为桥梁,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到实践活动、操作的必要性,那么,活动的效率将会大大提高。(还以《我们身体上的“尺”》一课为例。)
绘本故事继续带领着学生们去生活中观察、发现……
小女孩用脚长量沙发的长,量自己的房间到玄关的距离。走到院子里的时候发现用脚量不合适了,于是把腿分开,用步来量院子。最后,用身体尺来量全家。窗帘用胳膊来量、地板用步子来量,量桌布的时候用拃来量……漂亮的尺子很忙很忙……
继续走进绘本故事,不难发现,学生从中得到更多的启发,他们知道了身体尺可以测量很多身边的物体,在测量的时候,还要学会选择不同的身体尺。小组活动的形式,更有利于实践活动的顺利展开。以绘本故事为桥梁,学生们似乎身临其境,把自己的身体当做一把尺子,测量课桌、黑板、电视屏幕、教室的宽、窗帘的宽……在活动中,不仅感受到身体“尺”的重要作用,更是学会了怎样在生活中恰当地使用身体“尺”。
拓展升华,以绘本故事为线
一节好的数学课,留给我们更多回味的往往是那些课堂上的提升、课堂外的拓展。同样的,它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应该是数学思想的提升、生活情感的表达。在上述案例中,身体“尺”虽然不是真正的尺子,但是它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实用和方便,除此之外,身体尺不是永远不变的,它会随着我们的长大而发生变化。这两点体会,学生们也过绘本故事的阅读有所感受。
故事的最后,学生们感受了生活中还有“抱”这样一个身体“尺”,想知道大樹有多粗,可以抱一抱。抱一抱爸爸、抱一抱妈妈,感受他们身体的变化。同样的,我们的身体也在发生着变化,我长高的话,我身体的“尺子”也会跟着一起长大,我的身体是神奇的“尺子”!这一点,是任何别的尺子所没有的特质!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说:“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在本课中,有趣的绘本故事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他们看到原来身体上的尺那么有用、那么神奇!在绘本故事的启发下,在充分的数学实践活动中,他们体验数学、感受数学。小绘本,大视野!数学绘本的恰当运用,让数学课堂不仅散发出知识和智慧的味道,更充满浓浓的情感教育的温情和爱意!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民主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