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室内空间的形态软化

2017-07-03汪瑜

大理大学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室内空间软化柔性

汪瑜

(宿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当代室内空间的形态软化

汪瑜

(宿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建筑的软化意指空间的柔性形态或空间与人的柔性融合。对于当代室内空间来说,其柔性形态的产生有赖于当代复杂性设计观的兴起、空间审美观的嬗变以及新技术的发展。从当代一些先锋设计师的软化作品来看,其室内空间形态正逐渐颠覆了传统空间所具有的中心性、对称性和稳定性原则,表现出流动、折叠、扭转的特征。但是这些软化形态并不是毫无意义、玩弄形式的结果,而是有其内在生成逻辑和理论依据。它们以一种超理性的姿态真实回应了当今复杂社会,也促进了空间形态设计的创新。

当代;室内空间;形态;软化

建筑领域中的“软化”这一概念最初是由荷兰著名建筑师事务所NOX提出的,在他们看来,当代建筑空间有着类似于人身体般的柔软形态,并且它们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会与其中的使用者相关联,根据使用者的行为表现出不同的状态,因而,建筑的软化就是空间的柔性形态以及空间与人的柔性融合。其中,空间的柔性形态通常表现为建筑表皮、建筑结构或室内界面的柔化、曲化和塑性化。格雷戈·林恩曾在《建筑的曲线:交迭的、弯曲的和柔韧的》一文中阐述了他对软建筑的理解,他认为建筑的软化是一种巧妙的顺从,虽然弯曲但不会折断,虽然复杂但具有灵活性。

同样的,对于室内空间来说,软化意味着空间内部组织关系的包容性和灵活性,表现为各界面的相互融合与转化,具体形态主要有:流动、折叠、扭转等。

一、当代室内空间形态软化的社会背景

(一)复杂性设计观的兴起

长久以来,自然科学中的还原论和人文科学中的简单性一直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这种世界观认为时空是线性的、绝对的,事物是均质的、静止的。直到20世纪科学领域的巨大发展——复杂性科学的兴起,确立了新的科学范式,其开拓性的研究成果也促进了建筑领域的重大变革,混沌、非线性、解构、分形等相关理论走进了建筑领域,使得当代的空间设计逐渐解除了理性主义对其思想的束缚,突破了现代主义由功能而形式的简单性思维,空间设计从理论到形式都朝着复杂性发展。

复杂性设计观的兴起对空间设计影响最为直接的便是空间形态设计:混沌学、非线性理论强调空间形式的不规则与无序性,认为当代空间应当摆脱一切按照理性几何形式来设计的传统观念,表现出丰富多变、动态复杂、模糊混沌的空间属性;褶子论强调空间与空间、室内与室外、实体与虚体之间的相互转化,在形式上表现出折叠、平滑、柔顺;解构主义提倡消解空间中的一切秩序,在空间形式上追求倾斜、动荡、残缺、散乱,而后期的解构主义更是将曲线流动的形式发挥到极致。

总之,复杂性设计观的兴起极大地拓展了当代室内空间形态的可能性,也在较大程度上推动了软空间的发展。

(二)空间审美观的嬗变

在传统的空间审美观念中,理性、秩序、和谐一直是空间“美”的标准,柏拉图认为空间的美就是尺度和比例的保持;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于秩序的安排;毕达哥拉斯认为美就是和谐;盖拉奇尼甚至说:“如果不遵循规则就会产生混乱,而混乱又会导致畸变,也就不可能有完美可言了。”〔1〕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多元文化的冲击,当今社会有着不同的空间审美观念,那种传统简单的几何空间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抨击,非理性代替了理性和谐,非线性代替了线性逻辑,人们的审美逐渐多元化与复杂化。

空间审美观的嬗变也深刻影响了当代空间设计,使得空间形态朝着不确定、无规则、非永恒的方向发展。正如当代著名结构工程师塞西尔·巴尔蒙德所说:“两千年来,我们掌握了一些基本几何元素,但是现在,我们要通过生成、折叠、分叉、扭转、包裹、盘绕等方式将这些元素进行打散、组合,一切都不是完全静止的,都在不断地变化、生长、成型。”〔2〕

(三)新技术的发展

新技术的发展对当代室内空间形态的软化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不论是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还是空间建构施工技术的进步,或是新型材料的发掘与运用,都在极大程度上支撑着空间形态的超越与创新,使得以前难以解决的拓扑多维、复杂多变的形态都得以实现。

参数化设计作为一种基于计算机数字技术设计策略,能够模拟人工智能再现复杂空间形态,并可以通过计算机参数工具改变其中的某些参数来控制设计对象,特别是运用NURBS系统、贝塞尔曲线等造型参数系统能够生成各种自由曲面空间,使设计师对这类软化形态有着完全的掌控力。

在空间建构施工技术方面,计算机数控机床的运用也为营造复杂变形的空间形体提供了便利。相对于机械化的标准批量制造,计算机数控机床能够通过计算机程序控制系统,对所要加工的对象进行多项无规律的操作,操作过程中只需改变它的程序便能加工形态各异的模板。在2008年第11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瑞士展览馆展出了运用这种工具建构的一面长达100 m的不规则环形砖墙,并且精确地控制了每一块砖的弯曲角度,为设计师的构想提供了技术支持。

另外,一些新的建筑材料如新型亚克力、新型配方的混凝土、各种合成材料、轻质高强度的金属等材料的运用也为空间的软化形态提供了可能。

二、当代室内空间软化的形态特征

近年来,新一代的先锋建筑师们都在积极探索空间形态的软化,有的关注空间的曲线流动,有的关注空间的连续折叠,还有的关注空间的扭转形变,营造出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软空间。这些不同于以往的空间软化形态不断挑战着传统的理性设计思维,展示出了当代空间形态发展的新趋势。

(一)流动

当代著名建筑师斯特林曾说:“建筑形体的设计要服从流线系统的创造,流线是建筑中最具动感和设计驱动力的元素。”〔3〕随着当代新设计观、新审美观、新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空间形态的理解与追求已经不拘泥于传统的纯粹六面体的形式,而是寻求全面的解放以赋予空间更多的情感与意义,而无界无向、连续自由的流动形态为设计师们提供了思路,由此获得的软空间更加柔美优雅,灵活多变。

扎哈·哈迪德一直探索空间的曲线流动形态,在她看来,空间设计不再是简单的从平面升起,也不再是无休止的重复操作相同平面,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曲线造型有计划地进行空间组织(即从二维的平面构成转换为三维立体空间组织),从而获得空间的流动性。在迪拜opus办公楼顶层的酒店客房设计中,她打破了空间中一切清晰的界限,使得空间的垂直和水平方向得以相融,不论是顶面与墙面之间,还是墙面与家具之间,都通过流线形态实现了平滑过渡,也带来了不同功能间的灵活转换。空间中的每个家具都是由哈迪德亲自设计或挑选,它们同样有着柔软的形体,自由的轮廓,与整个空间融为一体,仿佛形成了一种能量,一切都变得连续流动、梦幻模糊了(见图1)。

图1 迪拜opus办公楼顶层酒店客房

国内著名建筑师马岩松近年来的一系列设计作品也都呈现出软化的趋势,不论是有着柔美线条的“玛丽莲·梦露大厦”,还是光滑圆润的北京“胡同泡泡”32号,都充分体现了流动曲线的形态魅力。由他创立的MAD建筑事务所设计的福建平潭艺术博物馆于2015年建成,该馆位于平潭竹屿湖湖中,筑岛为馆,如山峦起伏的外部造型与远山相呼应,形成了优美的水中景观。室内空间则类似于相互穿插串联着的远古洞穴,墙面、顶面、地面之间的界限被消解,形成了相互联结的柔软曲面。同时,曲面上密布着一条条弯曲的线条,更加强化了空间的流动性(见图2)。

图2 福建平潭艺术博物馆

(二)折叠

“折叠”是法国思想家与哲学家吉尔·德勒兹对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的“单子论”的破解与延展。莱布尼兹认为世界是由无数个“单子”组成,且单子与单子之间,单子与世界之间通过不断地弯曲折叠而融为一体。德勒兹发展了这一理论,并赋予了“折叠”前所未有的意义。他认为折叠无处不在,森林、江河、岩石、艺术品,甚至人的大脑、精神或思想均是通过不断地分割褶皱的成果,“褶皱越分越小,但物体永远不会分割成点或是最终极。”〔4〕同时,他还将“折叠”这一概念引申到建筑中并进一步深化,认为建筑中的折叠就是差异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它们边界模糊、相互差异与融合,具有连续的柔性特征。因此,建筑领域中的折叠不会折断或者开裂,而是通过“平滑”与“柔顺”策略使室内与室外、空间与界面之间进行柔性联结,最终形成具有开放性与灵活性的软化形态。

在上海卜石艺术馆室内改造项目中,设计师引入了折叠空间的概念,结合数字化建造手段,重置了一个突破传统层级关系的中央交通空间(见图3)。利用界面的柔性折叠,使这一连续曲面具有了多重功能,它既是楼梯,又是楼板,也是墙面。正如彼得·埃森曼所说:“建筑将继续与重力相随,以便拥有各个界面,但是这些界面将不必再成为与表现相关的机械时代范式。”〔5〕在这个空间中,原有建筑单纯线性的平层模式被打破,空间水平面与垂直面的对应关系被消解,折叠曲面模糊了室内空间的叙事逻辑,给参观者带来了丰富的观展体验,也使空间呈现出软化形态。

图3 上海卜石艺术馆

“折叠”这一空间设计手法贯穿了MVRDV建筑事务所大部分的作品,在纽约媒体中心方案设计中,他们通过对空间垂直界面的折叠操作,产生不同高度、不同功能需求的室内环境,同时,内褶外褶的相互交织使得上下不同层次的空间相互融合,颠覆了传统空间中“层、间、面”的概念,营造出了曲折流畅的软化形式(见图4)。

图4 纽约媒体中心剖立面

(三)扭转

室内空间的扭转是指空间中的主轴线、或主要围护界面、或主要构件沿某一方向旋转延伸,使空间形成整体上的扭转流动的态势。正如人体旋转和扭动时所产生的律动曲线美一样,室内空间的扭转也给人强烈的运动感和柔性美。

螺旋型是最典型也是最为常见的空间扭转形式,主要是运用螺旋线规律(分为圆柱螺旋线和圆锥螺旋线,如图5)将空间中某一主要元素进行组织编排,形成一种具有方向性、动态感的曲线形态,并以此作为空间形态的主体。

著名建筑师诺曼·福斯特作为“高技派”建筑的代表人物,一直致力于创造灵活新颖、结构鲜明、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空间形象。他所设计的英国伦敦市政厅大楼室内空间中,采用了沿椭圆平面螺旋上升的坡道设计,一层层柔软的曲线代替了传统高层建筑中用来强调高度的垂直线条,同时也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政府办公大楼的紧张感和封闭感。空间扭转的软化形态使人们从任何角度看上去都可以获得一种连续婉转的视觉效果(见图6)。

如果说伦敦市政厅大楼螺旋坡道的设计属于空间主要构件的扭转,那么英国皇家芭蕾舞学院的“灵感之桥”则是空间围护界面的扭转了。这个在高空中连接两栋建筑物之间的封闭性交通空间不仅清晰地保留了两栋建筑的完整性,而它本身也是一个独立的空间元素。桥梁两侧的围护界面分别被23根包裹着铝制骨架的方框支撑起来,方框之间用玻璃间隔。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方框并不是垂直矗立的,而是以地面作为支点分多个部分有次序地旋转,最大的旋转角度则是沿着桥面旋转了1/4周,同时实现了两侧界面之间的衔接,巧妙地完成了空间的“顶面”建构。这个界面扭转的空间软化设计仿佛唤醒了舞者的灵感,并在“灵感之桥”上演绎着一段柔美优雅的舞蹈(见图7)。

图5 螺旋线

图6 英国伦敦市政厅大楼

图7 英国皇家芭蕾舞学院“灵感之桥”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以及当代复杂性设计理论在室内设计领域中的不断渗透,当代先锋设计师们对室内空间的软化形态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剖析,他们强调从哲学、科学、技术等多维视域来看待当代空间形态的生成机制,关注构成软化形态的内在逻辑和理论依据,因此,当代室内空间的软化形态绝不是毫无意义、玩弄形式的结果,而是对当今复杂世界的深入表达和真实反映。虽然这些软化形态并未形成普遍性的规模效应,但它以全新的姿态诠释了一种超理性的设计新范式,并反映了新时代室内空间形态发展的重要方向,值得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中探索和借鉴。

〔1〕李建军.从先锋派到先锋文化:美学批判语境中的当代西方先锋主义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55.

〔2〕《建筑与都市》中文版编辑部.塞西尔·巴尔蒙德〔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37.

〔3〕周湘津.建筑设计竞赛全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164.

〔4〕吉尔·德勒兹.福柯褶子〔M〕.杨洁,于奇智,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154.

〔5〕虞刚.凝视折叠〔J〕.建筑师,2003(6):35-39.

Form Softening of Contemporary Interior Space

Wang Yu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Suzhou University,Suzhou,Anhui 234000,China)

Architectural softening means the flexible form of space or the flexible integration between space and people.For contemporary interior space,the emergence of flexible form depends on the rise of modern complex design concept,the evolution of aesthetic concept of spa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y.From some softening works of contemporary avant-garde designers, interior space form is gradually subverting the centrality,symmetry and stability principle of the traditional space,show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low,folding and torsion.However,these forms are not meaningless or the results of playing the form,but its inherent logic and theoretical basis.They respond to the complicated society with a hyper-rational attitude,and als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the space form design.

contemporary;interior space;form;softening

J525

A

2096-2266(2017)07-0080-05

10.3969/j.issn.2096-2266.2017.07.013

(责任编辑 党红梅)

2017-03-04

汪瑜,助教,主要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猜你喜欢

室内空间软化柔性
一种柔性抛光打磨头设计
《室内空间设计》
灌注式半柔性路面研究进展(1)——半柔性混合料组成设计
陶瓷艺术品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探讨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牡丹皮软化切制工艺的优化
妙组——室内空间灯具设计
浅析植物在北方室内空间的作用
软骨延迟增强磁共振成像诊断早期髌骨软化症
髌骨软化症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