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形式动词的句法功能

2017-07-03高逢亮

大理大学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赋格句法介词

高逢亮

(1.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武汉430074;2.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武汉430079)

试论形式动词的句法功能

高逢亮1,2

(1.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武汉430074;2.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武汉430079)

通过对典型形式动词“加以”在语料库中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形式动词的典型分布框架是“施事+介词+受事+形式动词+双音节及物动词”。在这一典型分布框架中,形式动词和宾语之间展开“博弈”,分别获取了“赋格”和指派语义角色的能力。以形式动词为谓语核心的句子的深层结构中形式动词作用于事件之上,起标记事件类型的作用。对于形式动词的句法功能,可以借鉴“最简方案”中的题元理论、格理论等予以描写、解释。

形式动词;句法功能;题元角色;赋格

形式动词是现代汉语动词中比较特殊的一个次类,其特殊之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从语义层面来说,有虚化倾向,意义不够实在,所以,往往是形式动词的宾语在承担表意作用;第二,从语法结构上说,形式动词所带宾语的核心成分一般是双音节动词;第三,从表达功能上说,形式动词书面语语体色彩明显,能使所在句子整体上具有庄重的特点。

学界对形式动词语法功能的研究在不断推进。《现代汉语八百词》指出形式动词只能以动词为宾语〔1〕。朱德熙先生提出“形式动词的作用是使名词性成分转成谓词性成分”〔2〕。刁晏斌认为形式动词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提出了六种功能,指出了形式动词在语义、语法、语用方面的特点〔3〕。我们认为,如果以朱德熙先生的观点为基础从逻辑上可以推出这样一个结论:形式动词的宾语是典型的名词的时候最能体现形式动词的特点,因为名词指称性强,陈述性弱,这个情况下形式动词使名词性成分转化成谓词性成分的作用体现得最为明显。以“进行战斗”和“进行战争”两个结构为例,按照朱德熙先生的表述,后者中的“进行”是更典型的形式动词用法。但这个观点与形式动词主要带双音节动词为宾语的特点抵牾,我们将在下文进一步阐述这个问题。沈家煊、张姜知指出形式动词的功能是增强谓语的陈述性并同时增强宾语的指称性〔4〕。这一说法是对朱德熙先生观点的进一步阐发,相对而言更为全面、稳妥。上述几位学者的研究成果为我们认识形式动词的句法功能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不过,主要集中在描写层面,解释层面相对薄弱。实际上,对于形式动词的句法功能,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形式动词为什么能够增强谓语的陈述性和宾语的指称性?以形式动词为谓语核心构成的句子深层结构是怎样的?形式动词和宾语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句法、语义关系?

由于“加以”是最为典型的形式动词,其使用情况最能代表形式动词的特点,所以本文打算首先对形式动词“加以”的分布情况作一归纳,观察“加以”的入句表现,在此基础上提取出能覆盖所有形式动词的典型分布框架。因为只有得出典型分布框架才能更好地分析形式动词的句法功能。我们还将尝试借鉴生成语法理论的技术对形式动词在构句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

一、形式动词的分布情况

由于“加以”是典型的形式动词,使用频率较高,我们在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对“加以”所分布的句子类型进行了统计分析。“加以”共计出现1 620例,作形式动词的共1 558例,占用例总数的96%,非形式动词用法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加以”作连词,共38例,如例①。第二种情况是古代汉语用法的遗留,“加”是动词,“以”是介词,共计24个用例,如例②。

①最近因为受沪战的影响,仅祁门一处茶号停办的有三十余家,加以今年伦敦市场,异常萧条,销售前途,实难乐观。

②还有人物的面容上,敷着胡粉而加以淡红色,特别引人入胜。

通过对语料进行归纳,可以发现:形式动词“加以”分布的主要句子结构类型主要有如下六种情况。

(一)“把”字句

在这类句子中,“加以”的宾语的受事由介词“把”或“将”引导前置。

④《狼来了》是历来向孩子们进行诚实教育的老故事了,作者对它进行了改编

在把字句中,“加以”的宾语的受事在句法形式上投射为介词“把”的宾语,整个句子可以变换为SVO语序的句子,基本意义不发生变化。如例③可以表达为:

(二)“对于”句

“加以”的宾语的受事由介词“对于”或“关于”提到句首,如:

“对于”句也可以变换为SVO语序,如例⑤可以变换为:

⑤'需要认真分析和澄清这些错误思想。

(三)“对”字句

“加以”的宾语的受事由介词“对”或“就”提到前面,如:

这一类也可以变换为SVO语序,如例⑦可以变换为:

⑦'原来曾限制举办营业性舞会(厅),为什么现在可以举办呢?

(四)“在”字句

即“加以”的宾语的受事由介词“在”引导前置作状语,如:

⑨一些对青少年有影响的武侠小说、旧小说、性知识读物、描写犯罪内容的法制小说、外国翻译小说以及港、澳、台文学作品要规定专门的出版社

这类句子也可以变换为SVO的序列形式,如例⑩可以变换为:

⑩'晋国铸了个刑鼎,实际上只改动了施行刑律的方法,他却认为不可容忍,斥之为“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五)“从”字句

即“加以”宾语的受事由介词“从”引导前置作状语,如:

这类句式也可以变换成SVO结构,如例⑪可以变换为:

⑪'下面我们论述经济、政治、军事三个方面。

(六)无标记句

前面所列五种类型的句子都有介词作为标记,无标记句即形式动词之前并没有“把”“对”“对于”“在”“从”等介词引导形式动词宾语的受事,如:

⑬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到新民主义的文化必须是大众的文化时,就曾指出:“为达此目的言语必须接近民众”。

在这类无标记句中,形式动词“加以”的宾语的受事成分的句法位置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充当句子的主语,如例⑬⑭;另一种是隐藏在句子内部,如例⑮,“说明”的受事在第一个小句中居于宾语的位置。这类句子对于我们理解形式动词的用法有启发性,虽然无标记句像前几类一样也能变换成SVO的结构,但是会破坏所在篇章的整体性,比如例⑮,可以变换为:

⑮'a康德拉提夫的著作已经提到技术发现与发明对经济长期循环的影响,并且列举了许多例子

⑮'b康德拉提夫的著作已经提到技术发现与发明对经济长期循环的影响,并且列举了许多例子

例⑮'a划线部分是动宾结构的完整形式,例⑮'b省略了动词后面的宾语,不管是保留宾语还是省略,都使分句之间的衔接不够自然。这说明形式动词在篇章的构成方面也发挥了一定作用。

以上六种类型的统计情况详见表1。

表1 “加以”在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分布的六类句型

根据我们的统计,“加以”主要分布在无受事标记的句子中,对篇章衔接起一定作用,另外两种主要句式是分别以介词“对”和“把”为标记的。

需要指出的是,“加以”作为形式动词虚化程度最高,典型性最强,相对而言是更为“纯粹”的形式动词,所以其他形式动词如“进行”“作”“予以”“给予”等的入句表现可以以“加以”为参照。换句话说,“加以”的典型分布框架可以视作所有形式动词的典型分布框架。

二、形式动词的典型分布框架

我们认为,形式动词的典型分布框架是“介词(把、对、对于……)+受事+形式动词+双音节及物动词”,这是对大量语料归纳概括的结果。以形式动词为核心组织句子时往往需要把它宾语的受事成分“挤压”到形式动词之前,并由介词引导构成介宾短语而作为整个句子的状语(即上文一至五类)。除了这种情况以外,还存在受事成分不受介词支配的情况,即上文第六类所描写的内容。所以,从表层结构上看,这里所提出的典型分布框架是对第一至五类五种情况的综合,并不能涵盖第六类这种情况,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正如在上文中所交代的,第六类句子实际上还可以细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上文中例⑭和例⑮分别体现了这两种情况,在这里我们分别予以说明。

(一)受事成分充当句子的主语

这类情况大部分都可以通过把受事成分置于介词之后变换为“介词(把、对、向、对于)+受事+形式动词+双音节动名词”的形式,如例⑭若不考虑与下文的衔接问题可以变换为:

又如例⑯:

“清代档案”是“利用”的受事,如果不考虑整个复句的结构,划线部分可以变换为典型分布框架的形式,即:

有些情况受事成分要在上下文中寻找,如:

此例中“整顿”的受事是什么,只有通过语境才能确定,并且完全可以变换为典型分布框架的结构。

(二)受事充当非主语成分

第六类中,受事除了可以充当主语,也可以在其他句子中充当宾语,如例⑱:

这类句子也都可以变换为典型分布框架的形式,如例⑱可以变换为:

可见,虽然这类句式表层并无介词作为受事成分的标记,但是完全可以通过添加、替代等手段变换为“介词+受事+形式动词+双音节及物动词”的形式,这证明这一线性序列能够涵盖形式动词大部分分布情况,具有概括性,是形式动词的典型分布框架。

典型分布框架中形式动词是核心成分,它将分布在其前后的成分整合成了一个整体,这样的整体性表现在“介词+受事”与“形式动词+双音节及物动词”之间一般是不允许有停顿的。这和结构松散的介词结构作状语有很大差别。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典型分布框架不只是“介词+受事+形式动词+双音节及物动词”这样一个线性形式。比如下面我们自拟的一个句子:

从线性形式来说,例句中划线部分好像也符合我们所说的形式动词的典型分布框架,但是“开始”显然不是形式动词,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典型分布框架有问题?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因为形式动词和普通动词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和宾语之间的互动关系,形式动词会使其动词宾语失去携带宾语的能力,迫使受事前移。这一点至关重要,像“开始”这样的动词完全不具备剥夺动词携带宾语能力的属性。比如例⑲可以表达为:

⑲'敌人开始进攻我军阵地。

“进攻”之后仍然可以携带宾语。这和形式动词的表现有很大不同。正因为形式动词和宾语动词之间存在这种句法层面的相互作用,二者的组合较为紧密,结构上的整体性突出。像“开始进攻”这样的结构中间还可以插入形式动词,构成“开始加以进攻”,这也说明“开始”并非形式动词。再如:

例⑳中的“强调”也和形式动词的句法表现相去甚远,它不能标记前置受事,“复习学生们”是不成立的,而且“复习”的后面可以添加宾语,比如可以说:

⑳'老师对学生们强调了一下复习生词。

不止如此,例⑳中的介词“对”标记的不是受事成分,划线部分的结构是松散的,中间可以插入其他成分,比如可以添加副词“又”。

此外,“强调”的意思非常具体,和形式动词是很容易区分清楚的。

总之,线性形式是显性的,形式动词和其宾语之间的互动关系则是隐性的,不能只把典型分布框架理解为一条线性序列,不能只从字面形式来理解我们所提出的典型分布框架。

三、形式动词句的深层结构

句子的构成往往是动词和名词在句法、语义层面相互作用的结果。Chomsky提出的“最简方案”理论体系中的题元理论、格理论都是对动词、名词之间句法、语义关系的研究成果〔5〕。根据生成语法理论的投射原则(Projection Principle),词汇信息决定句子的基本结构。因为句子的核心成分一般是动词,动词会规定论元的数量,这是动词的论元结构(argument structure),同时,动词要给论元分派论旨角色(或题元角色)。所以生成语法理论认为以动词为核心构成句子要遵循题元准则:每个论元都必须充当一个论旨角色,每一个论旨角色都必须分派给一个论元。动词与论元的语义关系叫做题元关系(thematic relation)〔6〕。另外,管辖与约束理论中的格理论(case theory)规定:句中的每一个名词性短语都必须被赋格,句子在输出阶段要接受格检验〔7〕。而具有赋格能力的一般是动词或介词,所谓“赋格”实际上是说名词性成分要接受动词或介词的管辖。

形式动词因为语义虚化,并不能指派论旨角色,而充当形式动词宾语的双音节动词词汇义强,能够指派论旨角色。在上文中我们提出的形式动词的典型分布框架“介词+受事+形式动词+双音节及物动词”其实还不够完整,还应该补充施事,所以典型分布框架的完整形式是:“施事+介词+受事+形式动词+双音节及物动词”。在这个结构中,“施事”和“受事”这两个论旨角色是由形式动词的宾语指派的,而非形式动词。所以,从语义层面来说,形式动词对其宾语有依赖性,需要和宾语构成整体共同表意,携带宾语是强制性要求。形式动词的宾语虽然能提供论旨角色,但是因为已经名词化了,不能提供“格”,所以受事成分能从双音节动词那里得到论旨角色,但是不能得到“格”。根据格理论,通不过格检验,句子是无法成立的。而介词有赋格能力,所以典型分布框架中的介词就是为受事提供“格”而存在的。所以形式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博弈”可以描述为:形式动词“剥夺”了动词名词化之前的赋格能力,所以动词不能再带宾语,但是仍然保持了指派语义角色的能力。

图1 例的深层结构图示

我们认为,形式动词句的深层结构应该是形式动词作用于整个事件,起到了标记事件类型的作用。如例ÊJS的深层结构是“[v加以(VP我们调查这件事)]”。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施事和受事这两个论旨角色都是由“调查”指派的。形式动词语义虚化,但是句法能力很强,充当了谓语核心,可以吸附具有词汇义的动词组合。形式动词的这一特点和Radford对英语轻动词(light verb)的分析基本一致〔8〕。区别在于轻动词没有语音形式,其作用主要是使其管辖的实义动词移位。形式动词因为有语音形式,相比于英语轻动词与实义动词的结合多了一个程序,就是迫使移位的实义动词只能占据宾语的位置,并实现了体词化。如例ÊJS中“调查”在深层结构中具有赋格能力,但移位后被“加以”剥夺,转化成了体词性成分,可以受定语的修饰即为证据。所以“调查”失去了为其他名词性成分“赋格”的能力,介词“对”就是为了为“这件事”提供“格”而出现的。

在形式动词充当谓语核心的句子中,形式动词是结构层面的核心,而其宾语核心成分(即双音节动词)则是语义层面的核心,两者各有所需,通过组合关系实现形式和意义的完整性。形式动词的句法作用,就是取消宾语核心动词的赋格能力,即增强宾语的指称性,使宾语部分实现由动态向静态的转化。因此,当形式动词和动词性强的成分发生组合关系时,最能突显形式动词的句法功能。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形式动词取消动词赋格能力的句法作用体现得最为充分。我们在上文中提到,朱德熙先生认为“进行战争”中的“进行”是形式动词〔2〕,而且按照朱先生的逻辑,“进行战争”中的“进行”要比“进行战斗”中的“进行”更为典型。对于这一点,我们有不同的看法。还是以“进行”为例来说明:

另外,形式动词一般用于主动句,即形式动词很难实现“被动化”,如:

ÊJUa有关部门正在对此事加以调查。

ÊJUb此事正在被有关部门加以调查。

我们认为原因在于形式动词在深层结构中作用于一个事件,这个事件本身就是主动结构的,所以形式动词只能标记主动类型的事件。

四、余论

我们认为形式动词在深层结构中作用于整个事件,在由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的转化过程中形式动词与其宾语相互作用,对原本应合为一体的赋格能力和指派论旨角色进行了“瓜分”,形式动词取得赋格能力,其宾语保留指派论旨角色的资格。

语法功能是一类词的“内涵”,内涵决定外延,具有上述句法功能的形式动词的范围有多大?这仍是一个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如:

另外,形式动词标记事件类型,那么不同的形式动词是否标记了不同的事件类型?事件类型具体有哪些?比如:

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文写作过程中,曾先后受到匡鹏飞教授、邵则遂教授及张邱林教授的指点,谨致谢忱。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7.

〔2〕朱德熙.现代书面汉语里的虚化动词和名动词:为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而作〔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85,22(5):3-8.

〔3〕刁晏斌.试论现代汉语形式动词的功能〔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6(3):33-38.

〔4〕沈家煊,张姜知.也谈形式动词的功能〔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3(2):8-17.

〔5〕NOAM CHOMSKY.The Minimalist Program.Cambridge〔M〕. MA:MIT Press,1995.

〔6〕ANDREW RADFORD.Syntactic Theory and the Structure of Englis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7〕温宾利.当代句法学导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10-125.

〔8〕高逢亮.试论形式动词“造成”及其词汇化〔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6(6):27-29。

〔9〕高逢亮.论形式动词的范围〔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12.

On the Syntactic Function of Dummy Verbs

Gao Fengliang1,2
(1.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South-Central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Wuhan 430074,China;2.Research Center for Language and Language Education,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typical dummy verbs in corpus,it is found that they mainly distribute in the sentence structure of "agent+preposition+patient+dummy verbs+disyllable substantives".In this kind of typical distributional structure,dummy verbs are used for case marking and the object is used for assigning semantic roles.In the deep structure of the sentences in which dummy verbs are the predicate core,dummy verbs are responsible for labeling the event type.Chomsky's theories in Minimalist Program,such as case theory and thematic theory are helpful for the research of the syntactic functions of dummy verbs.

dummy verbs;syntactic function;theta-role;case marking

H04

A

2096-2266(2017)07-0056-07

10.3969/j.issn.2096-2266.2017.07.009

(责任编辑 党红梅)

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CSQ16022)

2016-11-16

2017-03-10

高逢亮,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猜你喜欢

赋格句法介词
g小调赋格(钢琴小品)
介词和介词短语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如何弹奏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赋格
卡普斯汀《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中的赋格主题研究
句法二题
介词不能这样用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
看图填写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