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双版纳州精准脱贫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7-07-03缪关永

大理大学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西双版纳州精准群众

缪关永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景洪666100)

西双版纳州精准脱贫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缪关永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景洪666100)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的重要之举。西双版纳州两县列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实现全面脱贫,形势严峻,但责任重大、意义深远。通过分析西双版纳州精准脱贫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西双版纳州精准脱贫建设性建议。

精准脱贫;西双版纳;贫困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但是我国目前依然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2.8万个贫困村、近3 000万个贫困户、7 017万贫困人口〔1〕。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更是明确指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2〕。因此,做好脱贫工作尤为重要,其进程直接影响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扶贫和全面实现小康问题特别强调“精准扶贫,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3〕,“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4〕。西双版纳州位于西南边陲,是一个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州,下辖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西双版纳旅游度假区、磨憨经济开发区、景洪工业园区,辖区内的勐腊县为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和片区县(滇西边境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县),勐海县为片区县(滇西边境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县)。作为国家实施滇西片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做好西双版纳州的脱贫工作可谓意义深远。基于此,笔者于2015年9月~12月,在西双版纳州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精准脱贫现状调查。在此次调查中,涉及9个乡镇,12个村民小组,76户家庭,调查人数286人。本文研究基于此次调查数据。

一、西双版纳州精准脱贫现状

西双版纳州贫困因素复杂多样,条件型、素质型贫困叠加,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在“挂包帮、转走访”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大力实施下,在不断构建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扶贫格局下,扶贫开发攻坚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11.36万人减至2015年38504人,减少7.47万人〔5〕。农村贫困发生率由17.5%降至7.45%〔6〕,位居云南省第三位,减贫率居云南省第二位,贫困人口在云南省最少。

(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加快改善

“十二五”以来,西双版纳州在贫困地区修建村级道路233条70公里,为32个乡镇、111个村委会、225个村小组修通沥青路(水泥路),公路通畅硬化率达到65%。贫困地区行政村通达率由54%提高到80%,自然村通路率由70%提高到82%。解决了1.4万余名贫困村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顺利推进,已通电的村民全部解决听广播、看电视难问题。易地搬迁贫困户605户,完成1 890户贫困农户危房改造,除此之外,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供养水平,把深度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过去的5年,1 434人享受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累计资金3.975亿〔6〕。

(三)产业化扶贫带动群众效果明显

扶持特色优势产业项目38个。项目覆盖贫困地区62个村委会、348个村小组、16 988户农户。信贷扶贫积极跟上,扶贫到户贷款3.086亿元,项目贷款1.95亿元,增强了农户参与市场竞争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打牢脱贫致富基础,为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保障。

(四)扶贫培训取得新进展

“十二五”期间,为帮助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投入专项扶贫资金500万元,短期技能培训7 846人。通过接受培训教育,贫困地区劳动者就业技能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就业率达95%以上。

(五)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贫困地区农民人均收入增幅高于全州平均水平,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2011年至2015年,132万人次享受寄宿生活补助、免费教科书、人口较少民族生活补助、营养改善计划;投入3 869万元结合民间资金自筹9 000余万元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民健身工程基础设施工程、农村健身体育基础设施项目。同时加快了农村文化站和文化室建设,实现农村文化室全覆盖。“十二五”以来,贫困地区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累计投资4 432万元,争取了24个乡村卫生院、85个村卫生室建设项目,实现贫困村有标准化卫生室,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设施、基本药物配备齐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41 466人次享受了农村医疗救助。

二、西双版纳州精准脱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过去的“十二五”,西双版纳州扶贫工作虽已取得显著成绩,但对于扶贫攻坚进入“精准时代”和五年倒计时,西双版纳州脱贫工作依然困难重重。在“十三五”时期,西双版纳州在精准脱贫道路上任务艰巨。

(一)存在的问题

1.贫困状况依然严峻

截至2015年,西双版纳州识别出6个贫困乡镇、146个贫困行政村,涉及贫困农户数23 030户,其中建档立卡16 962户。这些贫困人群大多集中于边境、山区等自然条件恶劣、生态脆弱的地区,脱贫难度大。

2.致贫原因复杂多样

据西双版纳州扶贫办的初步统计,目前西双版纳州扶贫人群致贫原因分别为:资金不足占44%,技术欠缺占42.85%,土地缺少占16.68%,交通基础差占26.75%,自身发展弱占23%,因灾、因病返贫占14.79%〔7〕。此外,贫困人群受教育平均年限为7.3年,文盲、半文盲比重大,导致思想观念陈旧,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较为落后。

3.产业发展滞后

目前贫困地区的产业模式较为单一,未形成较为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笔者在调研过程中,随机对勐腊县勐满、易武、象明、瑶区、布朗山、勐龙6个乡镇,76户286人次贫困群众进行访谈问卷。在涉及劳作方式方面,80.26%以传统劳作方式劳动,19.74%借用现代机械劳作;在涉及家庭经济来源(家庭产业发展)方面,靠一种农作物来源的占14.34%,靠两种农作物来源的占76.57%,而只有9.09%靠三种及以上农作物来源(详见表1);在购销方面,贫困农户普遍选择单一的“企业+农户”发展模式,此模式易实施,但附加值低、抗风险性差,贫困群众真正受益并不高。

4.扶贫开发机制亟待改进

政府虽然对贫困户进行了建档立卡,但却缺乏连续性、全面性。笔者调研时发现,政府在精准识别中存在失真现象,如“建档立卡与本人信息不符”“已脱贫人员名单依然在贫困人群行列”等。这严重影响后续因户施策脱贫工作的科学开展。同时,扶贫开发资金分配不科学。扶贫资金分配主要以贫困因素为依据,于是各地集中精力挖掘自身贫困因素,目的则在于争取获得扶贫资金,而非如何科学使用扶贫资金,从而致使扶贫资金发挥效益欠缺。由此带来了部分地区资金投入不足,而争取资金多的地区投向分散、效益不高的现象。笔者在调研中目睹了某乡镇一项太阳能节能灯验收结项,结果近90%的节能灯不能投入使用而致使此项目未验收成功;同时,在某乡镇扶贫座谈会上,笔者见到了大家为如何合理利用资金、如何寻找产业项目而苦思冥想的现象。

表1 劳作及经济来源方式

5.贫困村寨党员结构老龄化、党员流动无序性现象突出,导致组织程序的执行不畅值得深思

笔者调研时发现,部分偏远山区、革命老区,因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产业发展困难,而出现党员流动无序性等现象。如瑶区乡黄连山村八家寨、易武镇倮德村冬瓜林、勐混镇曼冈老丫口、昨巴等地区,涉及党员32名,但其中60岁以上已占到53.13%。同时,中青年党员外出现象突出。被调研的10名30~60岁的中青年党员,经常外出的占50%。尤其是昨巴地区,30~60岁的中青年党员经常外出率更是高达66.67%。中青年党员频繁外出,致使党组织活动举办和参与力量不够,特别是老龄化比较突出的寨子,举办活动更是异常不易。加之,新农村指导员不在岗现象亦为突出。诸如在以上调研的寨子中,党员对新农村指导员不认识的占到68.75%,认识而经常不见的占18.75%,认识而偶尔见的占9.38%,唯有1名党员对所在寨子新农村指导认识且经常见(详见表2)。贫困村寨党组织在自身发展受限,而外来帮助发展不佳的情况下,出现组织运行不畅、后继乏力的发展趋势。

表2 党组织相关情况

6.规划实施科学性、精准性、高效性有待提升

笔者对勐腊县勐仑镇大卡老寨的10名群众,就扶贫项目实施的满意度进行调查。从量化角度,分析扶贫元素投入的科学性、精准性、高效性。在此次调研,涉及量化元素主要从产业扶贫、道路和排水沟等基础设施、房屋设施、传统文化保护、教育五个方面展开。依据五项元素投入对大卡脱贫的重要情况,让调查者进行排序,然后对每项元素排名进行赋值。排序第一赋予10分,其他每间隔一个单位以2个分差赋值(因满分10分,涉及5项元素,1005=2)。通过赋值,得出5项元素最终群众满意值,在此基础之上,得出整个扶贫的满意度。最终,满意度和脱贫精准度相结合。因该次涉及赋值为10分,所以扶贫满意程度达6分即为基本做到精准扶贫,若低于6分,即为精准度欠缺。通过量化考核,大卡老寨精准脱贫T扶贫满意=6,做到扶贫基本精准化(详见表3)。鉴于检验此量化方式的科学性,笔者对景洪市扶贫攻坚取得新成效的勐旺乡和已实现全族脱贫的基诺乡进行调研分析,结果得出勐旺T扶贫满意=6.5,基诺乡T扶贫满意=7,证明此方式作为精准扶贫程度的考核方式具一定参考价值。鉴于此,笔者用此方式对文中所提及12个村民小组进行分析,出现了9个低于6分,甚至最低出现4分情况。由此可知,群众对于扶贫项目投入满意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精准脱贫规划实施科学性、精准性欠缺。

表3 大卡老寨项目规划实施精准度

(二)原因分析

西双版纳州精准脱贫工作存在问题既有历史原因,也有当下工作中存在不科学、不合理之处。本文从贫困人群、政府以及社会三个角度来分析目前西双版纳州精准脱贫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贫困群众综合素养较低

思想上对脱贫认识不足。在对6个乡镇76户286人的贫困人群调查中,笔者发现84.21%(64户)了解自己家庭已纳入政府扶贫对象,但是缺乏在政府、社会的扶贫大力支持下实现自我奋斗、自我探索走出贫困的思考。

文化程度偏低,掌握多门技能较少。在笔者调研中,高中文化占0.70%,初中文化25.17%,小学文化74.23%。拥有两项及以上技能、年龄在20~40岁的在调查中只占8.74%,年龄在40~50岁的占7.34%,反而50岁以上拥有两项技能以上者达到11.19%(详见表4)。

传统思想和小农意识严重。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少数民族贫困家庭中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子女多生超生现象尤为突出。在本次调研中,68.42%的贫困家庭有3个及以上孩子。此类问题,在边境乡镇尤为突出。如笔者所调研勐满、布朗山、勐龙,部分贫困家庭涉及跨境通婚。由于经济受限,导致未领取结婚证,从而出现了贫困家庭中的“黑户”现象。而此类“黑户”家庭,子女多生超生意愿较强,在笔者所走访的12户家庭中,子女超过3个有10户,而多生超生带来家庭中“黑户”人口的增多。因“黑户”无法享受国家相关权益,导致贫困家庭因人口增加而更为贫困。此外,在某些贫困家庭中,子女虽多,但婚后各自为家,对老人关心和赡养不够,最终导致年弱病残的老人,因没人照料而陷入贫困。

2.地方政府脱贫攻坚精准力度较弱

贫困地区政绩考核不完善。目前贫困地区政绩考核仍偏重于GDP,导致地区领导干部更注重扶贫资金、项目的投入和产业扶持,而易忽视投入要素对贫困地区的长远发展的重大意义。由此出现了笔者在调研期间所见到的现象——某些乡镇领导将地区贫困更多归于项目投入不足,产业扶持力度不大。

表4 教育文化及掌握技能情况

精准识别力度不够。精准脱贫源于精准识别。笔者在对贫困人群调研中发现,政府所提供信息数据和调研所得数据存在较大差异。追溯缘由,一方面政府部门在动态、连续性的脱贫工作中,对信息没有及时反馈;另一方面,对贫困人群建档立卡信息采集时过于简单化、形式化,较多采取贫困群众填写表格,并未进行精准审核,致使贫困信息填报过程中存在谎报、虚报等信息失真现象。

扶贫资金与项目有机挂钩不合理。目前,西双版纳州更多按贫困因素分配资金,以项目申请资金,以资金促项目,导致主要精力集中于如何申报项目,争取资金,而并未思索项目如何推进、资金如何发挥最大效益。同时,鉴于当下指引扶贫工作开展的相关研究提出的“对策与建议”的同质化、概念化现象较为突出,进一步导致扶贫工作中相关项目的开展缺乏精准度,实际操作性不强〔8〕。这正如笔者对景洪市勐旺乡刺山药加工、勐海县紫山药种植加工的调研,虽然项目已经实施,但是没有合理规划产业的后期发展,导致该类贫困地区出现了“有产业难成行、有产业难带动、有产业难增收”的局面。

年轻干部驻村锻炼机制有待完善。西双版纳州选派优秀年轻干部担任贫困村党组第一书记和312名干部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为贫困地区脱贫注入新动力。但年轻干部选派中存在过于年轻化现象。在笔者涉及年轻干部(新农村指导员)下乡锻炼调研的8个寨子中,存在3个30岁以下、工作两年的公务员,3个初任公务员,以及2个工作年限超4年的公务员。年轻干部做第一书记或新农村指导员,缺乏基层经验,驻村期间不能更为直接发挥才干。同时新农村指导员工作期限为一年,时间偏短,在项目指导过程中,更多以“短平快”项目作为实施对象,而对促进贫困地区长远发展,价值性高而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较少。

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欠缺。在精准脱贫中,西双版纳州州县乡(镇)三级联动,按照“六精准”要求,虽能做到贫困群众参与,却无法保证贫困群众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笔者在调研期间,多个贫困村寨出现同一路段路面部分硬化、部分泥泞化现象。据了解,硬化路段为政府投资所修缮,而泥泞路段原协议为村民自建路段。许多群众在脱贫工作中,自我参与积极性不高。最大问题在于脱贫规划源于政府、脱贫实施在政府,群众一直作为脱贫对象,而非参与者,部分对脱贫问题有所思考的群众,提出有效建议少,被采纳的更为罕见。

3.精准脱贫社会风尚尚未形成

精准脱贫社会宣传机制不够完善。虽然我国自2014年10月17日就已设立“扶贫日”,但公众知之者甚少,未知者居多。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未知扶贫日和错选扶贫日的人数占到了87.5%。而且精准脱贫的宣传方式缺乏多样性,西双版纳州在宣传时,多限于传统新闻媒体和偶尔活动期间的横幅,其他宣传方式甚为少见。宣传得少,人们了解得自然少,多数人知道帮助贫困人群一事,但是“怎么帮,怎么做,精准围绕什么”却不甚了解甚至一无所知,难以引起公众关注。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理解不精准,导致关注度不高。笔者对精准脱贫关注问题通过线上线下调查,即实地问卷调查和手机APP(微调查)问卷调查。收回实地调查有效问卷27份,网络有效问卷21份,累计有效问卷48份。在调查中,发现涉及扶贫问题,有77.08%的人认为扶贫、脱贫就是经济救助,更有6.25%的人认为扶贫就是财物捐赠,而将扶贫作为一种人人皆可参与的社会公益事业的选择人群仅有7.69%。在调查中笔者发现,社会精准脱贫关注度较高的人群为政府相关工作人员、部分企业人员及一些专家学者,他们占到本次调查的31.25%,而剩余的68.75%为表示不怎么关注或不关注,此人群多为普通市民。

社会公益扶贫已有萌芽,但蔚然成风任重而道远。随着精准脱贫工作的不断开展,西双版纳州已有25家企业积极参与社会扶贫开发,加之有李小云教授领衔的社会组织“小云助贫”顺利入住勐腊县,为西双版纳州精准脱贫取得新突破增添动力。但是,由于社会扶贫意识薄弱,社会扶贫之风仍未完全形成,无论企业扶贫还是社会公益组织扶贫,对周围社会组织参与扶贫的影响力仍然有限。

三、推进西双版纳州精准脱贫工作取得新突破的建议

精准脱贫,贵在精准。用“精准”利器破除“贫困”短板。西双版纳州在脱贫攻坚之路上取得了不错成绩,积累了大量脱贫致富的宝贵经验,但是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新理念的扶贫攻坚道路上,问题突出。对此,在结合西双版纳州精准脱贫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基础上,对推进西双版纳州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新突破,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扶贫先扶志,扶志再补智

习总书记曾经强调,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9〕。贫困群众,应从思想上树立以“贫困带帽为耻,脱贫脱帽为荣”,内心要有强烈脱贫欲望,将脱贫致富作为人生要事对待,在结合家情、村情、乡(镇)情的基础上,做到勤思考、多主动,积极参与到脱贫工作中。贫困群众应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契机,多听外来好建议,勤思如何改变现状,主动积极投入扶贫开发。在写好“志”的文章基础上,进行“智”扶持,做好治穷必治愚。在“智”不断取得提升的同时,结合“志”所带来的拼劲,形成“他人输血”向“自我造血”的转变。

(二)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文素养

对技能偏少、文化程度不高的贫困群众,应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和技能培训,让贫困群众转型为有文化、有技能的复合型技术人员。培训方式要紧密围绕贫困群众之所需,多以贫困群众能接受方式开展,如实地实践模式来开展技能培训。培训师资适当选择群众身边的脱贫致富典型。通过此类培训,做到思想得到启蒙,技能有新收获,眼界有所突破。

(三)加快出台地方扶贫政绩考核方案,开拓精准脱贫新思路

没有完整的政绩考核体系,让地方政府对于扶贫如何考核不知所措。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已明确指出,“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1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也强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要加快出台对贫困县扶贫绩效办法,大幅度提高减贫指标在贫困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考核指标中的权重,建议扶贫工作责任清单〔11〕。加快出台地方扶贫绩效考核方案,为扶贫脱贫指明方向,真正意义做到贫困地区考核不以GDP论英雄,做到资金促项目,项目带发展。

(四)加强采集、调查、审核力度,提升建档立卡精准性

精准扶贫源于精准认识。建档立卡是精准扶贫的源头。建档立卡信息的精准性,直接影响后续精准扶贫工作的科学开展。这要求贫困群众、所在村委负责人、上级相关政府负责人,三者之间在有效监督机制下,做到建档立卡信息采集精准,同时更需相关政府做到调查精准、审核精准。建档立卡人员信息,不仅要有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信息,同时还有深入贫困家庭的调查信息,以及村内其他人员对该贫困家庭情况介绍信息,形成信息“多维度”分析,力争信息做到精准化、无误化。

(五)健全资金、项目等资源配置的精准管理、考核和检测机制,全面提升扶贫效益

精准脱贫对项目和资金之间提出了更高要求,即项目需要资金介入的前提是项目规划精准化、实施精准化、收益全民化。此外,需要进一步做好资金与项目之间的管理、考核、检测问题。项目推进过程和结项验收中,村民、政府、企业三者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积极考核项目对贫困群众生活的受益情况,做到项目实施接地气、合民心。对项目结项时,建议由政府负责人、村民代表、企业负责人召开村民大会,对项目进行公开验收。在村民的监督和审核下,全方位评估项目推进成效,检测项目实施精准度,做到精准脱贫好不好,当地贫困群众说了算。

(六)完善定点帮扶工作机制,助推精准脱贫取得新突破

首先,定点帮扶,应因村因寨选派农村工作经验较为丰富的中青领导干部。在指导农村工作时,要注意基层党组织建设,防止出现基层党组织“空心化”。积极吸纳和培养当地优秀中青年贫困群众,进一步充实基层党组织建设。其次,科学探索解决新农村指导员指导期限与工作开展之矛盾。以一年为期限的驻村锻炼,制约了价值性高、开发时间较长项目的开发。借鉴全国援藏、全国援疆经验,实行三年定期轮换制〔12〕,但是需结合地方情况,实行一个单位三年负责一个项目,每年新来的指导员继续跟踪此项目开发。若三年内已有成效,可以继续下一个项目,若三年未有成果,也需中止,进一步反思和探索。最后,加大交流,发挥新农村指导员整体智慧优势。扶贫村由多个不同单位协同帮扶脱贫,应积极形成地方帮扶思想智囊团。进行“一周一议”全村扶贫工作人员工作交流会,共同交流扶贫工作中的困难和心得,做到扶贫工作经验齐分享,扶贫工作共推进。

(七)巧接民族地区传统规章制度,激发贫困群众参与扶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贫困群众是精准脱贫的主角,激发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取得精准脱贫的最大动力。在精准扶贫中,要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提高其自我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增强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是精准扶贫各项举措能否落地生根、发挥长效的关键〔13〕。西双版纳州贫困人群中有大量的少数民族群众,当下扶贫工作多为政府规划,群众实施,群众主动意愿并不强。要有效进行扶贫开发,就要充分考虑当地农民群众的风俗习惯,调动群众积极性,以农民群众的意见为前提,以人为本,才能使扶贫项目以最少投资发挥最大效用〔14〕。而少数民族村寨处理自己事情有着自己的特殊传统规章制度——村规民约。精准脱贫,要结合村规民约,将精准脱贫合理纳入村规民约中。关于村寨扶贫工作推进的事件进行“一事一议”,尊重群众选择,尊重群众意愿,多听群众诉求,将群众心声科学纳入精准脱贫之中。做到精准脱贫工作,由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群众努力,实现贫困人群全面脱贫。

(八)多渠道、多方式做好精准脱贫社会宣传工作

精准脱贫,不仅仅是政府和贫困群众之事,更是整个社会大事。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成熟定型的小康社会,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的小康社会。这意味着“精准脱贫”不仅要制度成熟,物质基础完善,更要各族人民从思想上正确理解贫困与小康的关系,并提高认识。这就需做好精准脱贫宣传工作,利用传统传播渠道(如广播、电视、报纸、多媒体等)和新媒体传播渠道(如移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相结合方式进行宣传,进而提高精准脱贫关注度。除此,还应积极带动各方人群参与其中,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尽最大可能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让贫困群众走出贫困,与全国各族人们一起建成小康。

〔1〕以精准发力提高脱贫攻坚成效〔EB/OL〕.(2016-01-11). http:00news.xinhuanet.com0politics 02016-010110c_ 128615274.htm.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0-29.

〔3〕精准扶贫,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N〕.中国青年报,2015-03-09(1).

〔4〕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N〕.人民日报,2015-01-23(2).

〔5〕罗红江.政府工作报告〔R〕.景洪:西双版纳州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2016.

〔6〕久久为功摘“穷帽”〔N〕.云南日报,2015-07-24(4).

〔7〕西双版纳州扶贫办.西双版纳州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R〕.景洪:西双版纳州扶贫办,2015-07.

〔8〕马楠.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36(1):128-132.

〔9〕习近平论扶贫工作: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摘编〔J〕.党建,2015(12):5-7.

〔10〕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学理论,2014,34(1):7-20.

〔1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J〕.老区建设,2015(23):28-39.

〔12〕缪关永.中国共产党“全国援藏”方针政策的探索与完善〔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3(4):19-24.

〔13〕何丕洁.精准脱贫要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N〕.团结报,2016-07-16(2).

〔14〕柴象馨.云南省少数民族边境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3.

Study on the Status Quo,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argeted Poverty Relief Projects in Xishuangbanna

Miao Guanyong
(Communist Party School of Xishuangbanna,Jinghong,Yunnan 666100,China)

Fighting against poverty is an important step in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Two counties in Xishuangbanna are listed in concentrated continuous poverty-stricken areas.Lifting poor people out of poverty in a full range is difficult,but is also urgent and of profound significanc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and existing problems,this study proposes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for targeted poverty relief in Xishuangbanna.

targeted poverty relief;Xishuangbanna;poverty

C957

A

2096-2266(2017)07-0040-08

10.3969/j.issn.2096-2266.2017.07.007

(责任编辑 张玉皎)

云南省党校(行政院校)系统2015年立项课题“云南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对策研究:以西双版纳州脱贫工作为例”(2015XTZS031)研究成果

2016-06-28

2017-01-06

缪关永,助理讲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中共党史党建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西双版纳州精准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档案文献展在西双版纳开展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精准的打铁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西双版纳州HIV/AIDS 患者病因病机临床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