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错”利导
2017-07-01邓新洲
邓新洲
【摘要】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也有人这样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不犯错误,一种是死去的人,另一种是尚未出生的人。”由此看来,世界上根本没有不犯错误的人。何况小学生处于人生起步阶段,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浅,自我控制能力差,尤其容易犯错误。今天要么和小伙伴打架,要么踩踏校园的花草;明天弄坏同学的笔或者拉扯女孩子的头发……孩子们犯错误和恶作剧总是层出不穷。作为一名教师,决不能一看到学生犯错误就火冒三丈,大发雷霆而惩罚学生。这样做,很容易打击孩子弱小的心灵,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自暴自弃,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师生关系也会因此而变得紧张。这样既不利于学生改正错误,又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 学生 错误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7)06-181-020
教师要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学生的错误,面对学生犯错误,我们应该正确对待,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加以辅导,耐心引导他们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孩子们是犯了错误,但犯错不等同于犯罪,教师应是他们的朋友,应引导他们改正错误,绝不能把自己摆在学生敌人的位置上。我们应该持一颗宽容之心,学会包容,真心善待每一个犯错误的学生,用爱支撑起师生共架的心之桥梁。
一、善待错误是大爱,宽容错误是气度
一定要善待和宽容学生的错误,犯错误是难以避免的,能容错是一种气度一种胸襟。“××把我的作业本撕破了。”“××推了我一下。”“××在课堂上偷吃零食了。”类似这样的小报告,老师每天都会遇到很多,很多老师会为孩子一错再错而忍无可忍,暴跳如雷。确实,老师苦口婆心不知说了多少遍,学生当作耳边风,能不气吗?但是作为老师却不能一气之下说出有损老师形象的话,做出令人遗憾的事。其实孩子和成人一样,做错事以后心里也是懊悔不已,即使不说,孩子也已经知错了。我们要控制住怒火,才能冷静地处理事件,我们要给予理解,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的错误。
怎样才算能“容错”呢?在这方面,陶行知老先生有个经典案例可供我们借鉴。
有一天,陶行知校长在校园内看到一男生用泥块砸另一男生,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该生早早来到校长室门口低着头等着挨训,陶校长走来,一面先给了他一块糖,一面说:“这块糖是奖你的,因为你按时到来。”该生惊疑地接过糖。接着,陶校长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这第二块糖也是奖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刻住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应该奖你。”学生更惊疑了,他睁大眼睛看着校长。陶校长又掏出第三块糖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正直、善良,敢跟坏人作斗争,应该奖励你啊!”他感动极了,流着泪喊道:“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啊!”陶校长满意地笑了,他随即又掏出第四块糖递过去说:“为你的正确认识错误,我再奖你一块糖,我的糖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多么感人的一幕:学生打人了,陶先生没有训斥,没有疾言厉色,更没有打骂,却让学生一步步地完成了对自己错误的认识过程。在他的暗示、启发下,学生学会了自我反省,自我认识,自我教育,通过艺术的批评达到教育的目的,达到批评的最佳境界。
二、纠错是一门艺术,让错误成就美丽
我们在面对捣蛋的学生时往往头疼,甚至勃然大怒,心里想的是“一定要好好修理你”,如果学生不认错,更会激起老师更大的怒气,便产生“我就不信我治不了你”的念头。有的老师往往“恨铁不成钢”,只想到维护自己的尊严,动辄对学生横加指责、粗暴批评训斥。其实,如果批评方式不当,不但会影响批评的效果,还可能挫伤学生的自尊,使他们产生消极情绪,导致逆反心理,使以后的教育更难开展。因此,批评要讲求艺术,学生犯了错误,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应当理智地分析处理。对待犯错误的学生,需要用耐心和爱心为他筑就一个台阶,给他一个自省的空间,给他一个改正的时间,等待他拾级而上,相信他会努力攀登到了新的高度。
有一次上课铃声响了,我看见一个男同学在走廊东张西望就是不回教室,我问他为什么不回教室,他嬉皮笑脸的说没听到铃声,我严厉地批评了他几句,没想到他居然“反抗”起来。我说:“你怎么不守纪律还不讲道理呢?”他说:“你也不讲道理呢。”全班同学都笑了起来。我当时就想发作,可脑子里有个声音突然提醒自己,冷静一下,别冲动。我使劲儿压了压自己的怒火——我总不能真这样和学生在课堂上“吵架”吧?于是我心平气和地对他说:“你先坐下,自己好好想一想,想好了再来找老师。”下了课,我找他来单独谈话,我搬来一把椅子请他坐下,给他倒了杯水,然后问:“今天火气这么大,是不是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我这么一问,他反倒不安了,使劲揉搓双手。他首先向我道了歉:“其实我不是故意的,我也知道自己不对,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不留神就顶嘴了!”我笑了笑,我说:“我也经常控制不住自己,自控情绪也是一门功课啊,咱们共同学习吧!”他也笑了。在以后的课堂上,遇到不遵守纪律的时候,我提醒他,他很快就能改正,他再没有这样“挑衅”过。
这样的冷处理能给学生反思错误的时间和承认的机会,大部分同学在“反思”后能非常诚恳地找老师承认错误,接受批评,改正错误。
三、善用惩罚,引导孩子改错
教师应如何对犯错学生实施惩罚?这是一个让不少老师头疼的问题,因为搞不好怕背上体罚学生的罪名,但我们又不能对学生的错误采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态度。那么该如何做呢?
其实,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学生觉得难堪,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惩罚是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我认为越是惩罚,越需要尊重与信任。老师不应该不管学生犯了什么错误,就一律惩罚其写检讨、扫地或跑操场,这种一厢情愿的教育方式往往收效甚微,因为这些惩罚方式没有针对性,时间一长,他们会变成“老油条”,他们只知道错了无非也就是接受这些惩罚,自己已经身经百战、无所畏惧了,所以他们不但不改,很可能还会故伎重演。真正的教育绝对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而是为了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问题的错误性并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惩罚要视情节有针对性地实施,如果一些学生老是迟到或者总是不能按时交作业,也许可以通过一定量的抄写的方式来进行处罚;如果有学生在课堂不停地扰乱教学秩序,那么请他安静下来站在一旁认真听课我认为是无可厚非的;如果有学生在学校里乱扔纸屑或者把瓜子壳磕得满地都是,那么我认为对他们施以扫地的惩罚是合理的……但惩罚都不可忽略一个前提:对于没有能力完成者或者身体不适者,应该禁止采用罚站或者跑步等方式。
有一个这样的例子,有一个12岁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说,我这块玻璃是好玻璃,12.5美元买的,你赔。这是在1920年,12.5美元可以买125只鸡。这个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玻璃是你踢碎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那你就赔吧,你踢碎的你就赔。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了12.5美元还给父亲。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了美国的总统,就是里根。这是他在回忆录中写到的一个故事,他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一辈子刻骨铭心。
四、变错为宝,发展学生个性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特点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实际上,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他独特的个人潜能,即便是一个有缺点的学生。对于犯错的学生,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其积极性,妥善引导,让其闪光点得到发扬,促其朝着自己的兴趣方向良性发展。
有一个小学生因好奇心发作,下课期间在教室的多媒体平台前学着老师的样子拿着遥控器按了一通,结果投影机不亮了。面对失灵的投影机,他自知犯了“大错”,以为将受到训斥和惩罚,但匆匆赶来的老师检查了投影机并无大碍,并没有批评这个惊慌失措的孩子,反而告诉他,按住遥控器电源开关三秒后投影机才会正常工作,还耐心地教他使用多媒体的正确方法。但是他告诉这个孩子,因为这是公物,我们不能随便乱按。后來,这个孩子对电器、制作这方面特别感兴趣,他创作的小发明在校内获了奖,还成了非常尽职尽责的班级多媒体管理员。
与之相反的例子是,一个女同学小时候,有一回尝试着自己洗衣服,倒了不少洗衣粉,还是弄得一塌糊涂,结果招来父亲的一顿责骂,母亲一边埋怨一边帮她把衣服洗了。从此,她对洗衣服有一种近乎本能的抵触和恐惧,洗洗涮涮类的活儿一直由母亲代劳。后来,她离家上学,每星期都把脏衣服带回来交给母亲。
可见,孩子的出错犯错也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处理不好,扼杀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兴趣和爱好;处理得好,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让孩子体验失败比直接收获成功更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