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化瘀法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2017-07-01孔繁达苏润泽
郭 鑫,孔繁达,苏润泽
(山西中医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健脾化瘀法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郭 鑫,孔繁达,苏润泽
(山西中医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The effect of therapy of invigorating splee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on hemorheology of metabolic syndrome patients
目的:探讨健脾化瘀法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100例代谢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西药治疗组(对照组)与健脾化瘀结合西药治疗组(治疗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健脾化瘀法治疗,治疗2 w后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较治疗前降低,红细胞变形指数较治疗前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化瘀法可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对代谢综合征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代谢综合征;血液流变学;健脾化瘀法
近年来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代谢综合征作为一种与人们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其患病率正在急剧上升,由此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因此,对于代谢综合征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西医目前针对代谢综合征的治疗手段主要为针对其各个组分分别进行治疗,例如伴有高血压的患者给予降压药物治疗,伴有血糖升高的患者给予降糖药物治疗,伴有血脂异常的患者给予调脂药物治疗,目前尚无单独的一种药品可同时解决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多种症状。而中药复方具有整体性、多靶点的优势,对于代谢综合征的治疗有极大优势。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收集
1.1.1 病例来源 本研究病例源于2015年4月-2016年4于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符合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患者100例。治疗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31~66岁,平均(45.68±9.56)岁,病程(8.7±6.3)年;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32~65岁,平均(46.68±8.56)岁,病程(9.1±5.8)年。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2 诊断标准[1]根据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新定义:确认一个个体是否为代谢综合征,必须具备中心性肥胖:在亚洲人种中定义为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0 cm,在其他人种中采用种族特异性的腰围切点。下列4个因素具备任意两项:①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150 mg/dL (1.7 mmol/L),或已接受针对此脂质异常的特殊治疗;②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男性<40 mg/dL(1.03 mmol/L),女性<50 mg/dL(1.29 mmol/L),或已接受针对此脂质异常的特殊治疗;③血压升高:收缩压≥130 mmHg或舒张压≥85 mmHg,或此前已被诊断为高血压而接受治疗;④空腹血糖升高:空腹血糖≥100 mg/dL(5.6 mmol/L),或已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
1.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西医代谢综合征诊断的住院患者。②30岁<年龄<70岁。排除标准:①严重的原发肝、肾疾病,精神病患者。②继发性肥胖、继发性高血压、继发性血脂异常、I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及妊娠期糖尿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④对治疗药物耐受、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⑤有传染性疾病者。⑥年龄大于70岁或小于30岁者。
1.2 方 法
1.2.1 治疗方法 将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健脾化瘀结合西药治疗组(治疗组)、西药治疗组(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参照《代谢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美国心脏协会/国立心肺血液研究所指南概要》,包括减肥、运动、处理各种危险因素等。
治疗组在西医常规药物治疗同时给予中药:黄芪10 g,白术10 g,陈皮10 g,半夏10 g,茯苓20 g,薏苡仁10 g,神曲30 g,山楂10 g,炒麦芽15 g,桃仁10 g,红花10 g,丹参10 g,炙甘草10 g。每日1剂,疗程14 d。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药物治疗,改善血脂、血糖代谢紊乱:氟伐他汀(海正辉瑞制药有限公司)20~40 mg/次,1次/d;减轻胰岛素抵抗:罗格列酮(成都恒瑞制药有限公司)2~4 mg/次,1~2次/d;降低血压:依那普利(上海现代制药股份有限公司)10~20 mg/次,1次/d。疗程为14 d。
1.2.2 指标检测方法 ①测量患者的身高、体质量、腰围、收缩压、舒张压,并计算体质指数(BMI)。②生化、血液流变学参数测定:所有患者均在入院次日禁食12 h后采静脉血,EDTA抗凝,使用普利生公司LBY-N6型锥板式血液黏度计测定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所得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治疗前后效果对比应用自身配对t检验。统计检测以双尾为准,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较治疗前降低,红细胞变形指数较治疗前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3 讨 论
早在1951年,人们就开始关注血液流变学,但直到近二十年来,它才作为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被人们所应用。血液流变学包括血液组成及其性质两个方面,具体是指血液及其有形成分的流动性与形变规律的流变[2],它是受多方面因素所影响的,不同水平的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都会对血黏度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3]。其中,高胆固醇会引起红细胞膜内的胆固醇沉积增加,红细胞内黏度随之升高,进而会出现全血高切黏度增加。甘油三酯自身具有黏度,通过影响红细胞聚集性可使全血高、中、低切黏度增加[4]。大量研究显示:当糖尿病人伴随脂代谢紊乱时,血浆纤维蛋白原会升高,它会影响红细胞亲和力,进而使得红细胞聚集性增强,血浆黏度也会随之增加[5]。
当血液流变性质出现异常时,会影响人体的血液循环,出现血液循环障碍,进而机体会出现代谢的异常。例如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在发病早期,患者血液流变指标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特别是对于代谢综合征患者而言,其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代谢综合征患者是以血压、血脂、血糖的升高以及中心性肥胖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当血流变指标黏滞度增高时,通常会引起高脂血症的发生,血管中血液流动的速度会减慢,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6],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代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7]。此外,肥胖症作为一种常见的代谢紊乱性疾病,也与血流变指标密切相关。
目前祖国医学中没有代谢综合征这个病名,它通常被归属于“虚证”“消渴”“肥胖”“痰证”之中。中医认为,代谢综合征患者往往由于过食肥甘厚味,或久卧伤气使脾胃呆滞,气血津液运化失司致痰浊内生,最终出现机体代谢异常[8]。而西医认为代谢综合征是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的。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不少医家认为胰岛素抵抗的病理机制及脂代谢异常与脾虚痰浊血瘀密切相关。所以,采用健脾化瘀法可在代谢综合征的治疗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 (±s)
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时间 全血高切黏度(mPa·s) 全血低切黏度(mPa·s) 血浆黏度(mPa·s) 红细胞聚集指数 红细胞变形指数对照组 治疗前 5.79±0.38 9.87±0.98 2.00±0.63 5.86±0.74 0.61±0.17治疗后 4.87±0.361)9.55±0.521)1.89±0.16 5.27±0.421)0.70±0.081)治疗组 治疗前 5.82±0.40 10.06±0.69 1.96±0.16 5.77±0.56 0.64±0.10治疗后 4.41±0.641)2)9.30±0.441)2)1.43±0.571)2)4.96±0.671)2)0.89±0.111)2)
山西省名中医苏润泽副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潜心研究中医理论,以健脾化痰、活血化瘀法治疗代谢综合征患者,临床上有非常好的效果。方中黄芪、白术有健脾益气的作用,薏苡仁、茯苓可燥湿利湿,陈皮、半夏化痰祛浊,神曲、山楂、炒麦芽健脾和胃,桃仁、红花、丹参活血化瘀,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可起到健脾化痰、活血化瘀之功。此外,现代药理学已经证明,半夏可有效降低全血黏度[9]。丹参可以清除自由基,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10]。红花种子油中含有亚油酸,亚油酸可有效控制血清胆固醇及血脂的升高,可增加血液循环,有效防止动脉粥样硬化。陈皮的主要药效成分是黄酮类,其中包括橙皮苷、川陈皮素等成分,有研究表明,橙皮苷对小鼠血脂有显著影响,可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低密度脂蛋白[11]。健脾化瘀法对于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效果明显,可能与改善了胰岛素抵抗及脂代谢异常有关。
[1]纪立农.国际糖尿病联盟代谢综合征全球共识定义解读[J].宋秀霞,译.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13(3):178-181.
[2]张香菊,勒增娥.影响血流变检测结果的因素分析[J].中国血流变学杂志,2001,11(4):292.
[3]李钢,林宪平.健康人血流变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微循环,2002,6(5):319.
[4]李雅丽,邢英,杨新玲.丹参多酚酸盐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2,35(8):1 062-1 064.
[5]王加瑞.血流变常测指标间关系及应用价值[J].中国血流变学杂志,2005,15(2):304-305.
[6]张兵,施美新,陆彩虹,等.高脂血症患者血脂与血流变指标相关性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23):3 511.
[7]朱晓晶,李凤阁,赵亮.血府逐瘀胶囊治疗高脂血症气滞血瘀证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0,9(29):685-687.
[8]段海璐.健脾化痰通腑泄浊治疗代谢综合征48例[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192-193.
[9]姚军强.半夏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配伍运用[J].中医研究,2013,26(2):3-5.
[10]杨志霞,林谦,马利.丹参对心血管疾病药理作用的文献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2):93-96.
[11]宋保兰.陈皮药理作用[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28(8):132-133.
(编辑:梁葆朱)
R242
A
1671-0258(2017)02-0039-03
郭鑫,在读硕士研究生,E-mail:429317016@qq.com
苏润泽,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E-mail:surunzh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