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革新

2017-07-01张龄月

科技视界 2017年6期
关键词:革新传承

张龄月

【摘 要】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传统乡村建筑形式已无法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或被闲置,或被取代,致使传统乡村文化价值混乱与身份缺失的同时,又无法延续乡村建筑在新时代下的生命力,因此,尊重传统乡村建筑文化土壤的本土情怀、寻求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人文精神的契合点成为传统乡村建筑重生的关键,即以传承与革新的方式实现乡村建筑灵魂从回忆到回归的蜕变。

【关键词】传统乡村建筑;现代人文精神;传承;革新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The Rebirth of Traditional Rural Architecture

ZHANG Ling-yue

( Shanxi University,Taiyuan 030013,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the traditional rural architecture has been unable to adapt to the fast-paced modern life. Or be idle or replaced, resulting in confusion and lack of identity of traditional village culture value at the same time, also cannot continue vitality, r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Therefore,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in respect of soil nativism, agree the traditional rural culture and modern humanistic spirit has become the key point of rebirth of traditional rural architecture namely, achieve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architecture from memory to return to the way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Key words】Traditional rural architecture; Modern humanistic spirit; Inheritance; Innovation

1 传统乡村建筑发展现状与缘由

当代社会,城市化的迅速扩张,正以一种强势的姿态日益侵犯着传统乡村建筑的文化根基:乡村规划中大规模新式楼房的“入侵”、乡村古建筑遗迹破坏严重、外出打工人员增多导致日渐紧张的村庄空心化等现象都成为我们不容忽视的关注点,而这种对建筑形态的破坏或者彻底异化,也使村民生活方式发生了“冷漠而陌生”的改变,同时,地域性文脉的切断更激发了村民们对传统生活环境的诉求与怀念。

深究其因,即现代背景下的传统乡村建筑作为人生活的介质而存在,就应该满足不同时代下使用者在人文精神方面的潜在需求,如若建筑文化只是单纯地固步自封或一味地复制城市建筑模式,那么对于特定地域中的建筑本身就不会在当代社会里找到存在的理由,因为当村民们血液里本土情怀产生的着落感与现代社会外来功能元素不能有机融入到乡村建筑中时,它就不是村民们真正需要的。而被需要是很重要的,人是如此,建筑亦如此[1]。

2 传统乡村建筑的重生

2.1 传承——传统乡村建筑的“根”文化

面对碎片化的世界,历史就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坐标。同样,类比于现存的传统乡村建筑,其无异于是宝贵的民居建筑遗产,它不仅是未来建筑文化发展的“根”,更是村民们对本土情怀的寄托,所以,我们只有充分理清传统乡村建筑“根”的脉络,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注入新的生命力,让这份乡土情世代延绵。

同时,传统建筑的延续是一个动态与变化的过程,一种建筑在成为“传统建筑”之前,有一个被人接受的过程,传统建筑就是那些被人接受的某一个时代的建筑形式,即主流建筑[2]。因此,构成“主流建筑”本身最基本的本土資源、建筑功能、建筑形式就是传统乡村建筑回归所必需的三大要素,也是传统乡村建筑“根文化”所滋养的主要枝干,更是我们思考未来乡村建筑发展的重要方向。

(1)传承本土资源——乡村建筑的产生是由当地的工匠师和村民利用本土材料、技术方式、适应当地生活生产、自然生态环境、审美观念、民俗民风、宗教意识等条件创造出来的[3]。因此,在进行传统乡村建筑的再生设计时,要充分运用地域性的本土资源,比如本土特有的粗毛石、竹条等等都能作为新建筑材料来源,既具有地域性标志,又使整个传统乡村建筑的重生体现故事性,让村民们无论是在视觉还是触觉感官方面都能产生熟悉的亲切感,即乡土自然情怀的回归;

(2)传承建筑功能——传统乡村建筑空间使用功能简单直接。其中大树下集聚的场所设计、院落等是乡村建筑文化中不可忽略的人文趣味元素,因此,设计师不能自私地将集体意识相对浓郁的乡情冷冰冰地装进所谓“现代化楼房”里,因为事实上,这不是村民们内心真正的需求,他们可能会孤独、会怀念曾经;同时,被舍弃的传统乡村建筑也会渐渐被取代,试问,这何尝不是一种文化的缺失、一份瑰宝难存的失败呢?当然我相信,这是每位设计师都不愿看到的结果。所以,重视并保留村民们原有的生活功能空间,提倡保护那一份份淳朴而温暖的乡里情,既能回归其对慢生活的习惯与精神需求,又能带动建筑文化带领下地域性居住方式的多元化发展;

(3)传承建筑形式——对于建筑形式的传承,并不是指单纯的复制传统乡村建筑表面的文化符号,而是希望通过空间、形体、细部的处理,利用隐喻与象征的手法,表现地域特有的空间意向和场所精神[4]。即利用形似且神似的建筑设计语言营造村民们熟悉的空间氛围、继续世代延绵的生活方式,让地域性的乡土建筑元素充分继承传统建筑形式带来的文化性,也让乡村在新设计中也能重温熟悉的感觉。

2.2 革新——追求传统乡村建筑与新时代的协同发展:

如果说传承是乡村建筑重生之根本,那么革新之措就是新时代背景下乡村建筑文化适应性发展的必经之路。所谓革新,实质要求新乡村建筑本身既能满足时代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建筑功能空间与现代化视觉元素的新需求,又能带动乡村的经济发展、创造社会价值,以让传统乡村恢复原有的生命力与吸引力,进一步与现代生活、建筑精神相契合,真正实现乡村与城市之间文明趋同、文化差异性的协同发展。

(1)革新——“融入现代化建筑元素”。随着建筑领域的快速更新,人们的精神需求与审美也不断改变,因此,实现乡村与城市建筑的元素互补就成为传统建筑重生的要点。对此,有两种方式得以实现:一是,从传统乡村建筑中提取具象的地域文化元素,使现代建筑语言与本土材料、现代化的建筑技术以及适应性的功能需求实现交融;二是,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取得一致的做法即通过“抽象”传统建筑中的隐性元素,通过文化象征的方式达到和传统建筑的通约,这就是“神似”[5]。毕竟随着现代建筑文化的高速发展,村民们的思想也会受这种新文化的冲击,在审美需求上发生改变。因此,在传统乡村建筑更新过程中必然要考虑融入现代美学设计元素,也要从各方面遵循“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基本原则和理念;

(2)革新——“建筑新功能空间设计配合当地有利资源展开以实现社会价值”。那么,乡村建筑的革新应充分尊重乡村地域性民俗及旅游文化,比如民宿、游客中心、民俗文化展览等空间的植入设计,使受地域文化吸引前来的游客、学者、设计师们能亲临这份乡村淳朴情怀的同时,可以真正了解中国传统乡村的魅力,这样既能传承和发扬乡土的传统文化,又能吸引游客创造经济效益,使乡村得以的更新运转,重新找回独特的地域性本土魅力,彻底解决村庄空心化的社会问题,由建筑滋生活力,充分发挥建筑本身带来的价值。

因此,对于传统乡村建筑的重生之路,应充分尊重乡村与城市建筑文化发展的差异性,既要传承“以人为本”的乡土文化与价值,又要结合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精神的契合点改革创新。简而言之,乡村建筑的未来发展更多需要扮演“润滑剂”的角色,它的重生之路应该是创造城乡之间的修补空间,让城乡建筑不再割裂,重新实现两者之间默契的交互性与寄托感。当然,不管是传承还是革新,实质上都是在挖掘乡村建筑传统与未来可塑性的魅力,让传统乡村建筑在现代建筑激流中能保留其核心的精神文化价值,并与新时代的(下转第47页)(上接第169页)生活方式相契合,切实地使不同地域不同历史阶段的建筑真正成为人们灵魂放松释然的场所,同时,也使传统乡村建筑在未来发展中始终拥有本土归属感的同时、又能创造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罗德胤.传统村落的出路[J].城市·环境·设计(UED),2015(93):160-161.

[2]向雷.传统建筑文化的回归[D].南京工业大学,2013.

[3]易振铭.乡村建筑中本土材料的应用与研究—以高椅村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6.

[4]朱金良.当代中国新乡土建筑创作实践研究[D].同济大学,2006.

[5]李志斌.建构视野下的当代中國新乡土建筑创作初探[D].西南交通大学,2008.

[责任编辑:朱丽娜]

猜你喜欢

革新传承
网络时代社会整合的革新:何以必要及如何可能
周克芹纪念:捍卫与革新
继续努力,不断革新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伝統の極みを吸収し大胆に革新 篆刻家 駱芃芃 氏
基于现代化语文课堂的革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