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后期通史复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7-07-01廖力生
廖力生
摘 要: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完成后,不少学生出现“高原反应”,滋生厌烦情绪。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通史式体例复习,明确通史复习的目标、要求、依据及重点,帮助学生树立时空观念,将零乱的局部知识归类,构建系统化、规律化的整体结构体系。适当整合历史主干知识、阶段特征,强化中西类比,关注社会热点;适当拓展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关键词:通史;明确;整合;拓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1-009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1.059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完成后,不少学生出现学习上的“高原反应”,表现为:滋生厌烦情绪,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率下降。为摆脱“高原反应”,很多学生开始大量做题,陷入题海战,弄得身心疲惫,但成绩仍不见长进。搞题海战术,进行重复无效训练,弊多利少,并不可取。事实证明,高三后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通史复习,是很有必要的。一轮复习基本上仍以“模式—专题”式体例进行,这种体例打破了历史学科自身整体性,将同时期关系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内容人为割裂,破坏了历史的内在逻辑关系,造成了时序的混乱,破坏了历史概念的完整性,弱化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易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按通史式体例进行复习,可以弥补教材按“模式—专题”式体例编写的不足,加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的有机联系,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引导学生将琐碎的知识竖成串,横成链,形成知识网络。以下谈谈高三历史后期通史复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通史复习中四个“明确”
(一)明确通史复习的目标
通过通史复习,要注重梳理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阶段,引导学生在历史时空框架下把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实现知识时序化、系统化、联系化。要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实现知识与能力、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拓宽历史视野,强化历史思维,确立正确的历史观念。
(二)明确通史复习的要求
通史体例的最大特点是注重时序性,突出历史发展的线索。同时,通史体例还兼顾了横向同时态的并列发展(即:同一历史阶段,不同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科技等内容)。高考命题也是以时间为线索组题,由古代史到近代史、现代史的时序展现。在按照通史体例复习时,教师可以采用时间数轴教学法,也可以指导学生依据教材编写大事年纪,帮助学生记住大历史事件,形成时空观念。采取多种手段突出重点、活化重点,并以点带面,使学生通过对重点内容、核心概念、关键问题的理解,带动对整个学习主题的探讨和认识。教师要合理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体会特定时期人们所处的历史背景,感受到当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要重视史料教学,通过对史料的研究,促进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和证据意识对历史问题和历史现象进行探索,提高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三)明确通史复习的依据
《高考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对考生复习和备考起重要的导向作用。历年历史学科《高考考试大纲》中规定的考点是按照通史顺序编写。因此,通史复习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考纲,把握考点的深度与广度,并依照考点,按照通史体例复习,引导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和脉络。
(四)明确通史复习的重点
一轮复习后,大部分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三个模块的知识,但学生只是孤立记住了一些历史概念、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三个模块的知识还不能融会贯通,对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还把握不住,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仍较薄弱。因此,通史复习的重点是有机地整合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的有关内容,综合归纳同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突破一轮复习遗留的问题,达到查缺补漏的效果,提高综合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
二、通史复习中的四个“整合”
(一)整合主干知识
高考主要考查主干知识中的历史概念及相关结论。所以,通史按时序对历史概念及结论进行深度整合,对隐性知识进行了适当的知识补充,以适应高考的选拔性要求。如对先秦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时,一方面可按时序列举“王位世袭制、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公田与私田、百家争鸣”等主干知识点。另一方面须对每个主支干知识进行深度理解。比如对“分封制”这一概念,应从目的、对象、内容、影响、瓦解原因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又如对辛亥革命相关知识时,将必修一“辛亥革命”一课中讲述的“清末民主革命风潮、武昌起义、民国的建立和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等内容与必修三“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等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对辛亥革命的完整认识。
(二)整合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指以纵向时间为依据,将必修一、二、三内容中同一阶段的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宏观上归纳出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重构历史体系,还原历史的整体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明清时期为例,可以将三个必修内容加以整合,归纳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政治上,明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发展。经济上,传统经济继续发展和繁荣;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思想文化上,一方面,传统思想(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另一方面,明清之际产生了以“批判君主专制”“经世致用”“工商皆本”为代表的新思想;市民文化繁荣;传统科技世界领先,但没有实质性的飞跃。
(三)整合中西类比
中西关系紧密,相互影响较大。通史复习中有必要树立中外横向比较的意识,注意同一时间段东西方文明发展的不同走向及其关联;注意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出现的同类历史现象;注意同一历史事件对不同国家产生的不同影响。把中国近现代史中的诸多现象纳入世界历史大背景中重新审视,可增强认识的深刻性和全面性。如,中国近代的沉沦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及殖民擴张是分不开的;中国现代外交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与世界格局的变化是分不开的。
(四)整合社会热点
时刻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把握时代前进的脉搏,将社会热点与所学历史知识加以整合,建立起历史与现实联系的“桥梁”。解读社会热点问题,要拓宽眼界,选题全面,基本能涵盖学科体系;视角“新”切口小,具有考查价值,能有效提升学生学科能力、促进综合素养提高、形成正确的核心理念。特别要注意整合以下社会热点问题:关注中国梦——中国近现代重要社会转型期与战略机遇期;反腐倡廉——警钟长鸣与彰显力度的新机制;关注民生——聚焦三农与构建和谐社会;深化改革——体制创新与思想解放;“互联网+”、航天事业的发展——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大发展改变着整个世界;“一带一路”——当今国际局势与大国关系等。
三、通史复习中的四个“拓展”
(一)拓展延伸性知识
拓展知识面,不拘泥于教材,多角度观察、评价同一历史事物,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如,太平天国运动是否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国民党的片面抗戰路线是否是正面战场失败的主要原因、新中国初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否有利农村经济的发展,等等。
(二)拓展补充性知识
在高考中得分低的题目往往也是平时学习中的盲点,复习时要扫除这些盲点,挖掘隐性知识,加以补充拓展。对洋务运动的举措及评价、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清末“新政”、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影响等内容,教材里没有详细阐述,需要补充拓展。
(三)拓展联系性知识
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历史,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只要有可比点或者相似点,尽可能发散思维进行联系,并形成习惯。如隋唐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的比较、英国君主立宪制与美国民主共和制的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等等。
(四)拓展规律性知识
从历史演进中得出规律性问题的认识;从经验教训中提炼历史启示,从历史发展趋势中探讨社会现实。如,从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可以归纳其特点:延续性、渐进性、创新性。从二战后德国和日本经济崛起的史实中,可以得到重要的经验:重视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依据国情和国际性的变化制定经济政策。
总之, 高三后期,历史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状况和学习心理变化,创新教学方法,采取通史复习形式,合理整合和拓展教学内容,查缺补漏,活化知识。通过典型试题的训练和讲评,提高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理解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学会应用基本史学观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领会解题方法和技巧,提高应试能力。
参考文献:
[1] 房莉.高中通史复习浅谈[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9(4):21-23.
[2] 尹桂增,苏燕娟.通史复习和专题复习有机结合备考的策略,文学教育(中),2016(2):164.
[ 责任编辑 张宏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