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说初中语文教材的整合教学设计

2017-07-01卢丹

关键词:整合教材设计

卢丹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持续不断的深入推进,“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追求。《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把握好依循教材与“改造”教材的关系及利用教材资源与开发课内外资源的关系,最终将教材变成开放性材料,将课堂变成高效的课堂。本文是结合初中语文的教学实际,以一篇整合教学设计为例,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教材整合,反思教学设计时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教材 整合 教学 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7)06-049-020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新课程理念也提倡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意味着教师要充分发挥自主意识,认真研究教材,发现其优点和不足,结合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对相关的知识进行优化组合,以利于学生灵活阅读教材,实现高效的学习,构建高效的课堂。本文是结合初中语文的教学实际,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第四单元的《端午的鸭蛋》和《春酒》两课为例,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教材整合。

一、分析文本主题,选择整合教学的切入点

在语文教学中,切入点是指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的入手处。所谓“点”,即一篇课文最敏感、最关键的部位,它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过渡段,一幅插图等。这些关键处或者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或者点明了文章的情感,或者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暗示了文章的思路。好的切入点,应是文章思想内容、人物特点、故事情节、篇章结构的聚散点,它常常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所以,对于一篇课文的教学来讲,切入点的选取和设计恰当与否至关重要。

《端午的鸭蛋》和《春酒》都放在了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第四单元,整个单元都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恰巧两篇文章都有写到故乡的人、事、物,并借此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与热爱。应该说,它们的主题有着共同之处,但若直接从主题入手,将两文“捆绑促销”让学生来品读,显然是范围太大,距离太远了,学生感受不深,学习起来也会索然无味,这对两篇各具语言特色的美文来说更是一种浪费。为此,我挖掘文本,发现都有离乡背井经历的两位作者,在文章中不约而同地回忆了一些童年的趣事、家乡风俗——这个点是比较贴近学生实际的,也是学生阅读文本比较感兴趣的地方。于是,最后我把整合教学的主题定为“孩子气·游子情”,希望能从“童趣”这一小小的切入点,引导学生逐渐深入地品读文章,感受中文的魅力,理解两位作家对故乡的深情。

二、分析学生情况,确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本校属于城乡结合部的普通初级中学,学生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其阅读面狭窄,写作能力一般,特别是对于人物、场景的描写,还停留在粗线条、僵硬化的写作,缺少细致、生动的描述,因此有必要在教材内的课文教授中,对其渗透这方面的学习指导。《端午的鸭蛋》和《春酒》两文正好在描述童趣的语句中都运用了生动的细节描写,于是我把教学目标的重点确定为“通过品读课文,感受两篇文章中的童趣,体会细节描写的妙处”——选择这一教学重点,是基于学情而出发的,同时也是考虑到一节课两篇文章的较大阅读量,不宜解决过多的知识点,一堂课内学生若能通过品读、赏析细节描写的句子,体会这种描写方法的好处,为他们逐渐提高阅读、写作水平还是有所帮助的。

三、紧扣教学目标,设计有梯度的学习活动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体现在教师对课堂的整体把握上,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师逐步深入的引领,推动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师在此期间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学习活动设置的梯度性,层次性,难易兼有,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的思维过程和不同层次的分析能力。

在《端午的鸭蛋》和《春酒》的整合教学中,我一共设置了三个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1.品读《端午的鸭蛋》的3—6自然段,找出你觉得最有童趣的地方,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要求:学生自由发言,找出童趣之处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对吃鸭蛋、玩鸭蛋的一些动词描写能做适当的模仿。(教师随堂即时反馈,进行朗读指导,但并不要求学生进行过于深入的探究。)

设置这一活动的目的在于迅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打开两篇散文的学习入口。通过朗读描写童趣的语句,模仿孩子气的行为动作,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氛围中感受中华民族语言的神奇魅力,培养朗诵能力,也为下一学习活动进一步提高鉴赏能力打下基础。如文中第三自然段的“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一句,要引导学生特别留意体会“扎”这一故意的、淘气的动作,小孩子就爱看那红油冒出来的样子。“吱”的后面使用了一个破折号,可以请学生揣摩一下它的作用是什么,“吱”这个词到底该怎么朗读。在师生一步步的对话交流中,学生调动旧知,可以明确这里的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表现了油状的蛋黄从缺口中缓缓往外冒的状态。这样有效地品读语句,学生自然能感受到细节描写的精妙,体会到中文的魅力——哪怕只是一个标点符号,也可以是有滋有味的。

学习活动2.速读《春酒》全文,画出能表现“我”的孩子气的句子,并作简单的赏析。

要求:学生自由发言,找出对“我”的细节描写的句子,能从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修辞方法,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简单的赏析,概括“我”的性格形象。(教师随堂即时反馈,进行朗读指导。)

设置这一学习活动是为了达成本课的重点教学目标“通过品读课文,感受两篇文章中的童趣,体会细节描写的妙处”。如果说前一个学习活动是感性地体会细节描写的魅力,那么这一环节则是更多地从理性的角度去分析、揣摩运用细节描写有什么好处?好在哪里?它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什么作用?学生在教师具体的方法指导下,能进一步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如文中第三自然段的:“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这一句可以指导学生从动词的使用上赏析评价,“端着、闻着、走来走去”,表现了“我”对八宝酒的喜爱、珍惜,“捏”字最能表现酒洒了以后,“我”的那种可惜之情。要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鉴赏能力,不能单纯地停留在“感受”上,教师一定要有具体的方法总结和示例,这就是所谓的“授之以渔”。

学习活动3.快乐的童年有滋有味,两文的作者仅仅只是在怀念自己曾经的“孩子气”吗?

要求:学生讨论发言,依据文本进行分析概括。(教师适时追问:《春酒》一文中有明确点题的语句,但是《端午的鸭蛋》中,作者的情感是如何渗入到字里行间的?对相关语句要细细品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活动3的设计意图是为了引导学生理解两文作者所表达的游子之情。《春酒》的情感表达更为外露,学生能在之前深入品读文本的基础上,快速准确地找出流露作者琦君浓烈的思乡之情的语句。反观《端午的鸭蛋》,汪曾祺对于家乡的热爱之情和身为高邮人的自豪之感都隐藏在他那“平淡而有味”的语言之中。对于这个学习难点,还是需要教师点拨一二,指导学生对关键语句进行反复的诵读、品味和揣摩。如“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這叫什么咸鸭蛋呢!”句子中,作者对自己家乡的鸭蛋的那种赞美与维护毫不吝啬,甚至于直言批评北京的咸鸭蛋,直白的语言细细琢磨就会嚼出超脱于鸭蛋本身的真味儿、真情,作者要赞美、维护实则是自己的家乡啊!本环节的学习活动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无论是“春酒”还是“鸭蛋”,都不过是作者表达情感的载体,那是童年的味道,是故乡的味道,更是离乡背井的游子终身无法忘怀的味道。

以上三个学习活动的设计安排,由浅入深,对两篇散文的学习各有侧重点,过程中以朗读、品读贯穿始末,逐步达成教学目标。

一言蔽之,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但挑战总是与机遇并存的。只要我们广大教师同仁加强理论学习,更新观念,根据课程标准整合和取舍教材,化繁为简设计教学,不断地实践探索,定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谈谈语文教材的语文性》李海林《语文教学通讯》2005年32期.

[2]《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王荣生2004年.

[3]《大语文:主题整合下的微课程》朱爱华2014年.

[4]《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4年.

[5]《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语文》2009年.

猜你喜欢

整合教材设计
教材精读
BUBA台灯设计
有种设计叫而专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1+1”微群阅读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