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抒情性散文教学对策
2017-07-01程育
程育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情感真挚语言生动的抒情散文,它们简短而带有感情色彩,小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困难。面对优美的文章,教师可以通过对散文中优秀的文章进行分析等方法来进行。
关键词:小学语文;抒情散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5-0022
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而学生在阅读小学抒情散文的时候,由于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不够,导致缺乏一定的耐心,对小学语文抒情散文的兴趣不高,这与教师教学的质量也有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提高学生对抒情散文的兴趣,这是教师应该考虑的事情,这里通过对在小学语文中抒情散文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探索,有以下几点:
一、小学语文中抒情散文的教学方式
1. 弄清楚学习思路
小学生学习语文抒情散文时,教师可以从文章题目进行引导,根据题目对全文进行分析,进而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中,让学生对小兴安岭的情况进行分析及阅读,弄清楚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抓住小兴安岭美丽所在之处,通过文章内容的描述,从景色优美、物产丰富两方面,让学生了解到小兴安岭的价值及其内在美,在教学的时候还可让学生去校园里感受真实景色,将在学校中观察到的花草树木用文字描述出来。有人說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那就是用灵活的方法让课堂活跃起来。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特性来进行教学,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帮助学生,这样不仅能够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能够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另外,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辅助引导,确保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将自己的学习思路弄清楚,不至于在学习过程中走弯路,浪费太多时间。
2. 对重点词句进行品析
抒情散文即是对景或物用带有感情色彩的文字将作者的感情融入其中,其中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景抒情或者是托物咏志,以此达到抒情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文章富有感情色彩、优美的句子进行重点剖析,以便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在老舍先生写的《猫》一文中“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任凭”的意思就是“不管、无论”,这句换话中用“任凭……也……”这组关联词语,不仅是突出猫是多么的贪玩,同时也可以看出作者对猫的喜爱;或者“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表达出猫不高兴时那种冷漠态度,从中也能够看出作者对猫的溺爱。由于作者在文章中使用拟人的手法较多,让师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猫生活习性的熟悉,同时让读者感觉猫是一个有思想、能够将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的动物。这样,我们可以根据文中人、事、景、物与作者情感的结合,采取不同的意境鉴赏方式。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文章中用词精确贴切的词句,让学生能够在语言环境中领悟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且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3. 感情融入文章中
在阅读文章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利用有感情的范读来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不仅仅读的是作者的语言,还要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与作者的思想情感融合起来。作者对文章中的情或物往往是采取语速、语调、语气等变化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变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融入自己的感情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词句中。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语言的色彩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其更深入地了解语言文字,并且将自己的感情深化。如在梁晓声的《慈母情深》中,“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现在的学生无法想象出那个时候的情况,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利用多媒体来进行,同时教师在范读过程中用平常而又无奈的语气将其中的意境表达出来,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语言文字是表达情感的载体,因此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细心推敲揣摩文字抒情议论的语句,反复品读这些体现作者思想精髓的句子,而这些恰恰是文章的“文眼”所在。《慈母情深》中,作者所用的词感觉很平淡,还有学生对当时的环境背景不理解,导致对此文的理解不高,这时候教师应引导学生来阅读。
二、结束语
小学语文抒情散文,通过对物、景的描写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描写的文字丰富多彩,小学生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由于对句子语气、语调等摸索不准确,导致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能很好的理解,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协助学生弄清他们的思路,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文中重点语句进行分析,学生在阅读前教师进行范读,帮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能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让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也让学生增加对散文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刘 娜.走进学生心灵是教好学生的前提[J].学周刊,2015(10).
[2] 沈烨萍.浅论定篇类抒情散文的教学策略[J].阅读与写作,2015.
[3] 邢 满.浅谈写景抒情散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任务教育[J].教育纵横,2015(9).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城关小学 72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