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与哲学的契合
2017-07-01李静英高寿鹏
李静英+高寿鹏
摘要:本文针对古诗文在思想政治课中的人文性和趣味性展开了探究,希望能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帮助。
关键词:古诗文;思想政治课;人文性;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5-0017
众所周知,高中政治课理论性较强,有些内容枯燥乏味,有些题目在学生看来晦涩难懂,为寻求一种既能使课堂生动有趣、又能调动学生学习激情的途径,笔者以中学政治课堂为切入点,从教学实际出发,对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古诗文进行研习,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中寻找二者的切入点,将语文中古诗文的人文性和趣味性导入政治课堂,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中学政治课堂的有效性,优化完成政治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目标,以期契合高考大综合的要求,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在各科互动学习的过程中成长为既拥有文化底蕴,又富有科学精神的新时代的全面发展的健康公民。
带着这样的思路教政治,整个政治课堂实际上就成为诗文与哲理相交融的殿堂。
下面是笔者教学实施的全过程:
一、用诗文佳作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诗文佳作等语句精炼,寓意深刻,富有感召力,学生也易于接受。在导入新课时,运用诗文佳作,能启迪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带动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在讲“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时,笔者先讲了《太子丹和美人手》的故事:据说燕国太子丹为使荆轲去刺杀秦王,百般讨好他,在临行前的宴会上,太子丹特意叫来一个能琴善乐的美女为荆轲弹琴助兴,荆轲连连称赞:“好手!好手!”并一再表示“但爱其手”。听着荆轲的称赞,太子丹立即命人将美人之双手斩下,放在盘子里,送给荆轲。这则故事,一方面说明了太子丹的残酷野蛮,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他极其错误的形而上学思想。盘子里的手失去了人手的意义,还能弹琴吗?作为人体有机组成部分的手离开了人体这一整体,就不再是一双手了。它启示我们:办事情必须从整体把握事物的联系。这样,就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向新知识的学习。这种导入方式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具有很强的感召力。这种以人文故事为载体的导入符合课堂导入中的“激趣导入”,从“情感上的激趣”到“认知上的激趣”,很有效地加强了课堂效果。
在讲《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一课时,笔者又用出自《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中孙权评价吕蒙正之语“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故事导入,引发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我们看问题不应一成不变,而应该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二、用古诗文解析观点,化抽象为具体
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许多观点深奥抽象,高度概括,有其严肃和枯燥的一面,而古诗文则具体形象、生动有趣。因而适当引用古诗文,会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如用“刻舟求剑”讲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用“掩耳盗铃”来讲,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在讲规律的相关知识时,引用“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曹操《却东西门行》);讲“事物的变化发展始于量变,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时引入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讲“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时引入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讲“按客观规律办事”时引入朱熹《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讲“矛盾”时,引入南北朝诗人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讲“矛盾的普遍性”时引入苏东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讲“运动与静止”时引入毛泽东诗“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等。这样抽象而深奥的基本观点和原理通过诗文的点化,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大部分的诗句学生都熟悉,理解起来当然也不费力。
三、以诗文来结尾,课堂有深意、有启发
上好一堂课,除了导入新颖、讲解生动,还要有让学生回味无穷的好结尾。如果在课堂的结尾恰当地引用一些诗文,不但可以起到知识迁移的作用,而且还为下一堂课作好过渡。如讲“事物的运动变化”这节内容时,结尾让学生分析孟浩然的诗句“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它蕴含了怎样的哲理呢?草木有荣又有枯,可以看到事物是運动变化的,那么“自有时”又如何解释呢?这样的结尾既生动地概括了本课的内容——事物是运动变化的,又巧妙地暗示了新课的内容——运动是有规律的。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让学生对下一节课有了期盼。在讲到“矛盾的对立统一”的内容时,结尾笔者和学生共同回忆了《塞翁失马》的故事,让学生思考这一朴素的矛盾转化的思想,是否完全正确。以人文的故事给学生留置悬念,学生对后面的内容多了一份热切的期待和预先的思考。当然,下节课在点明“转化是有条件的,辩证法要以唯物论为基础”时,自然会水到渠成,学生学得意兴盎然。
四、运用古诗文设计作业,趣味目标双丰收
在讲矛盾的对立统一时, 笔者引用了“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杜荀鹤的《泾溪》)“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语)“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的《绝句二首》,布置作业让学生思考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相互转化,如何体现矛盾的同一性)。
笔者用“安知鱼乐”讲物质是可知的。庄子和惠施散步到濠水的一座桥上,庄子看见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就说:“你看,鱼多么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知鱼的快乐?”庄子反问道:“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可你也不是鱼呀,你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庄子解释说:“让我把道理谈一谈吧,刚才你问我怎知鱼的快乐,可见你已经知道我晓得鱼是快乐的,至于我为什么会知道,那是因为我到了濠水桥上,看见鱼在水中游来游去,自由自在,我就是在这儿知道的。”对此,笔者设计了以下作业:这则故事包含了什么哲理?有什么意义?对你有什么启示?
这样,既可以增加作业题的趣味性,又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五、链接高考,游刃有余
“大综合”“新高考”步步逼近,对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不仅要懂得本科目内部的知识,更要注重科目之间的联系。用诗文佳作来考查政治理论,也成常规,并有上升趋势。如在2012年课标全国卷19题,“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贞观政要》中这句富含哲理的名言给我们的启迪是什么?学生通过对这个人文故事的翻译思考,用简洁明了的语句作出了回答:这句名言“体现了他人意见是认识发展的重要途径,自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有利于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本题既考查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又考查了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充分展现了科目之间的联系。2013年四川卷选择题第8题: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三赠刘员外》一诗中写到:“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下列观点与该诗句所含哲理相符的是哪项。必须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太依赖书籍会造成误解(因为书籍也会有出错的地方),经历许多事情后渐渐就会懂得是非曲直。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诗,它蕴含的哲理是“不仅要有自己的见解,而且什么事情只有自己实践了才能获得真知。”柳诗强调的哲学道理是“通过实践获得正确的认识,学生建立了这样的语文学和政治学之间的知识联系”,才能选出“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这一答案。2014年浙江卷选择题27题:古语云: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有哪些。这句话出自《周易》,意思是:善恶无论大小,都不可轻视。积小善可以成大善,积小恶可以酿大祸。不付出艰巨的劳动,不脚踏实地地工作,不作长期地点点滴滴的积累,是难以成名成家的。没有平时的为非作歹,怙恶不悛,也不至于导致杀身之祸。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都是值得人们吸取的。了解了意思不难选出正确答案。2015年天津卷第10题用“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考查文化对经济发展有促进的一面。山东卷第34题用“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考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2016年北京卷第25题“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唐代杜牧《赤壁》),“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李商隐的《瑶池》)考查加强文物保护,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高考还考过“人贵有自知之明”“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等具有哲理的诗文佳作,留意积累,可以在做题中思维活跃,胸有成竹,在轻松愉快中完成答题。
六、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引用诗文佳作需要注意的問题
首先,要把握好适度适量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好学生熟悉且易于理解的诗文,以能解决学生的实际困惑为尺度;切记好高骛远,生搬硬套。贪多了则喧宾夺主,把政治课上成了诗词欣赏课!
其次,把握好灵活原则,形式要多样,如让学生自主搜集与所学政治理论有关的诗文佳作;教师也可以用打油诗的形式总结相关政治理论,力求灵活多变,时刻给学生以新鲜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激情。
最后,以助人成长为目的,把学生引领到古代先哲们的优秀思想中,形成由课堂上教师引用扩展到课后学生自发引用的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求知的欲望。
总之,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无数先哲圣明、文人骚客,他们对社会与人生的探讨和实践,给我们留下了灿如星辰的壮丽诗文,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取之不竭的丰富精神宝藏,只要我们肯下苦功,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定能够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
(作者单位:山西省文水中学 03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