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校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2017-07-01袁剑锋
袁剑锋
【摘要】 工匠精神是追求极致的精神,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需要重塑工匠精神。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一线技能人才的重任。本文对职业学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和途径加以探讨,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工匠精神得到有效培育和传承。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工匠精神 培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7)06-001-020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工匠精神”,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建设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类教育。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非常重要、也非常迫切;“中国制造”需要“工匠精神”,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关键在于培育更多的“大国工匠”;重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既是对学校现有精神文化体系建设的梳理和挖掘重塑,也是对“中国制造2025”的思考与解读呼应。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一般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既有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还有严谨、细致、耐心、专注、专业,敬业、勤业、负责的工作态度,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职业,而是当作事业,不仅仅把工作当成获取报酬、养家糊口的工具,还有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
二、职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推动这“三个转变”势必需要大量具备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要造就更多的工匠,就必须重视职业教育,注重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1.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
当前,许多行业低端产能严重过剩,但中高端产能严重不足,生产与供给无法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中高端需求。由于无法在国内买到高质量的产品,大量购买力流向国外。与此同时,国内大部分商品却在进行低质低价式的竞争,既不能充分满足市场需求,更不利于技术创新与行业进步。
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仅要有别具一格的创新思维,抓住市场的新需求,还要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追求细节和质量,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开发出适应市场多样化需求的优质产品。”国务院于2015年3月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其核心就是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中国要大力发展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就需要培养出大批像获得2016年“匠人精神奖”的王津、高凤林等6人那样的高水平“工匠”,需要广大职业人对“工匠精神”的大力弘扬与传承。
2.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现代职业教育的实质是面向职场的专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和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它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发展职业教育必须重振工匠精神。但是目前仍有不少学校缺乏对培育工匠精神重要性的认识,重技能传授而轻职业素养的培养,没有培养他们职业技术的文化——对职业技能的追求和执著的坚守,对职业敬畏、对产品负责,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因此必须及时纠偏,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扎根”,促进职业教育的“提档升级”。
3.实现学生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为办学原则,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训练学生用来谋生的一技之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高水平一线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我国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发展上,下一步要把重点放在培养技师和高级技师上,打造一支专业门类齐全、技艺高超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技能人才的培养除了专业技术之外,还有职业素养的培养。数据显示,大部分企业对新招员工的要求除了上岗必需的职业技能外,更重视爱岗敬业等职业素质。因此学校应将工匠精神作为办学理念贯穿始终,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4.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抓手
在目前学生适应难、提升难和企业招人难、选人难、用人难的形势下,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就业质量的好坏。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从事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主要包括职业信念、职业知识技能、职业行为习惯、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而良好的职业信念应该由爱岗、敬业、忠诚、服务、奉献、合作及坚持、坚韧等关键词组成。可见,工匠精神正是职业素养的极致绽放。
三、职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途径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一是要转变目前存在的重学历、轻能力,重白领、轻蓝领的观念,重估蓝领价值,充分认识技能劳动者所发挥的巨大作用。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被视为“低人一等”的教育,家庭和社会对“职业教育”也存有明显的偏见,以致家长、学生都认为读职校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如果社会仍用有色眼镜来看待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就不可能重拾。二是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既要培养学生有一技之长,又要让学生领悟“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2.教师先行,行为示范
法国作家卢梭说过:“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学生以任何东西。”教师最让学生欣赏、钦佩、敬重的,除了扎实的知识和专业技术功底、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外,还必须有敬业、严谨、精益求精的精神。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没有教师的言传身教,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便无从谈起。因此,要对职校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首先要在全体教师队伍中培育和弘扬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为主要内容的“工匠精神”。
3.营造氛围,环境育人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针对工匠精神的缺失,学校应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引领,充分利用这一隐性教育资源。为营造良好的匠人文化,学校应对校园环境的空间布局和艺术景观等进行精心设计,如把名人名言、经典励志标语、历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金牌学生的照片悬挂在实训楼走廊上,并利用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宣传窗等宣传阵地,在潜移默化中涵养工匠精神,倡导“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理念。
4.工学结合,持续渗透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和德育課、专业课、专业实训、校企合作紧密结合,在强调技能为本位的同时,更重视学生的品格养成和职业素养的提升。要强化职业道德意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教育全过程。由于专业课教学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培育工匠精神应以专业课为主阵地。教师要根据专业特点,将“简单的动作练到极致就是绝招”的理念渗入到教学实践中,融入到教学目标、内容和考核体系中。要完善实训体系,加强“校中厂、厂中校”建设,多让学生参加专业实训。在校企“无缝对接”中培育工匠精神,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工匠精神这一职业素养在未来职业发展中重要性的认识。
5.培养兴趣,适时激励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才会勤学苦练,才会投入情感,才会将它当成职业目标和理想并为之奋斗。因此职业学校在招生工作中应特别注重对专业设置的宣传介绍,并要建立在合理时间如开学一个月内、正式注册之前方便学生进行专业调整的机制。之后,要本着“兴趣可以培养”的理念采取多种途径培育学生的职业兴趣和专业兴趣,并要积极开展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各种评比活动,进行科学、适时激励,调动和巩固学生传承“工匠精神”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技能上的成就感,搭建人人出彩的成长舞台,让“工匠精神”一步一步深入学生灵魂,形成习惯,变成信念。
[ 参 考 文 献 ]
[1]信息与工业化部.《中国制造2025》[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张伟.职业道德与法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蒋乃平,杜爱玲.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