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校园文化涵育
——以灵寿织女山七夕传统节日为例

2017-07-01王慧杰胡桂林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织女传统节日校园文化

王慧杰,胡桂林

(石家庄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校园文化涵育
——以灵寿织女山七夕传统节日为例

王慧杰,胡桂林

(石家庄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要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依托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以中华传统节日为载体,持续开发每个节日涵育校园文化,实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同感的提升。传统节日·校园文化·文化认同这一校园文化建设思路,其起于课堂授课,发展于教师科研和学院课外活动,延伸于社会实践,然始终不离开大学生参与,并逐步形成课堂授课—课外活动—实践基地的全方位校园文化建设。

传统节日;校园文化;文化认同;织女山;七夕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1],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其中提及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形成新的节日习俗。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物质的和非物质的遗产)博大精深,要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依托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以中华传统节日为载体,实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同感的提升。本文以灵寿织女山七夕传统节日为例,开展相应的校园文化建设,以达到提升大学生文化认同感的目的。

一、灵寿织女山七夕传统节日资源

1.神话传说

当地流传着关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大意为:灵寿和平山之间有座高山,山脚下有个“王母村”,是王母娘娘出生地,相传王母娘娘在此遇仙人点化而升入天庭,嫁给玉帝,生有七个女儿。七个女儿经常下界到本地一条长二十多里的“天河”那里洗澡,一次她们又在洗澡,牛郎发现后,将第七个女儿的衣服拿走,这就是七仙女,此后七仙女决定不走了,就和牛郎生活在一起,过着勤劳简朴的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后来织女还生了一儿一女。王母娘娘知道牛郎织女的事后,非常生气,一屁股蹲在山顶上,成了“天台”(现修有“王母观山”景观),并派天兵天将带回织女,这时神牛告诉牛郎将自己杀死,然后用自己的皮做双皮靴,穿上它,便可追回织女,于是牛郎忍痛杀死神牛,穿上皮靴,去追织女。到快追上的时候,王母娘娘情急之下,用金簪划了道天河,从此两人被分离,只有七月初七才能见上一面。此后居住在这儿的人们追忆牛郎织女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把“天河”的右边叫做牛郎庄,“天河”的左边叫做织女庄,把“天河”叫做七女河。

2.节日娱乐习俗

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七夕习俗是穿针乞巧,到唐代发展出喜蛛应巧,娱乐也由宫中向民间传播。如:“帝与贵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华清宫游宴,时宫女辈陈瓜花酒馔列于庭中,求恩于牵牛织女星也。又各捉蜘蛛闭于小合(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2]在当地每年七月初七,人们不约而同地来到牛郎庄、织女庄、七女河,看牛郎庄饮牛井、七女河、织女山、织女池、天眼石,耍大刀、扭秧歌、唱大戏。大戏中包括灵寿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种清秧剧等。当地年轻男女互换定情信物,举行乞爱、乞婚、乞寿、求子等一系列的乞巧活动来祭祀牛郎织女。

3.节日饮食

晚上,当地居民摆瓜果、做巧果、吃饺子等。取材当地,贵在养生。

4.节日祭祀

牛郎织女传说,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先民的星辰崇拜。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对满天繁星有了认知,并赋予其人格化的想象。史载:“牵牛,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婺女,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3]也就是牵牛星是天子大将,织女星是天子的女儿,此时牵牛星和织女星是两个独立的星宿。当地晚上也有望双星活动。

5.独特的自然资源

当地有多姿的奇峰怪石如将军石、天牛石、卧虎石、鹰嘴石、飞来石等;秀丽的碧潭清泉如织女池;多彩的林木花卉和奇幻的天台云海、云雾华盖以及山间岚烟等天象,每一幅景色都令人对遥远的天宫充满无限遐想。然而,自2009年河北省文化厅命名灵寿织女山为传统七夕节生态保护示范基地后,七夕节起源地之争仍很多,比较有名的有陕西西安说、山西和顺说、山东沂源说等,可见,织女山七夕文化虽然人文资源和自然风景丰富,但是它还是待开发地,目前文化传承也面临重重困境。

二、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现状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同是指“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共识、归属和分享”[4]。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认同的核心是价值观同一性,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还是要在传统文化上找到源头活水。大学生是学生向社会人的过渡,如果能够解决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问题就能对社会起到良好的教化作用。为了解当前大学生对织女山七夕文化认知状况,我们于2017年2月做了一份以河北省大学生为中心的网络调查,收到有效问卷309份,并进行如下整理分析。

从图1可见,大学生知道是灵寿织女山的占44.76%,知道邢台内丘的占3.81%,知道山西和顺的占0.95%,未知具体地点的占50.48%。这说明大学生对于七夕故事的发源地了解非常片面,也没有兴趣去主动了解。

图1 大学生对七夕文化发源地的了解

从图2可见,36.19%的大学生对七夕特色习俗不了解,52.38%的对七夕特色习俗了解一点,6.67%的对七夕特色习俗非常了解,4.76%的对七夕特色习俗不关心。这表明,大学生对七夕特色习俗知之甚微,没有深入了解过,不甚在意。

图2 大学生对七夕特色习俗的了解

从图3可见,29.52%的大学生选择观看表演,40.95%的选择习俗体验,15.24%的选择文化展览,14.29%的选择学习相关技艺。这表明,对于大学生来说,更喜欢体验类的并且有趣味性的活动。

图3 大学生最感兴趣的七夕活动

综上可见,当前大学生对灵寿织女山七夕节有一定认知,但是对它的民俗活动知之甚微,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更愿意过七夕节时体验节日风情,创新节日民俗。因而,上述种种状况都提示着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感的迫切性。

三、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以织女山七夕节为例

利用政府对传统节日的宣传,依照一年中节日的节律,引导大学生关注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在听完教师课堂讲授后,在课外活动中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或传统文化进社区服务活动,在假期参加由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通过课堂—课外活动—实践各层面参与,使个人感受传统节日文化,认同传统文化并自觉传承。基于织女山七夕文化的丰富资源和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的迫切性,以灵寿织女山为例,笔者提出以下策略:

1.挖掘织女山七夕文化内涵,加强课堂教育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物质的和非物质的遗产)博大精深,要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索思想教育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之间的内在逻辑和联系,中华传统节日是个很好的载体。以七夕节为例:教师在讲解七夕知识的过程中,引入关于七夕爱情故事的古诗词。如汉五言诗《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5]该诗将星辰赋予人的感情,描写了织女与自己的心上人相悦但不得相守的爱情故事。又如宋代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该诗立意高远,没有慨叹悲欢离合,而是说两情若是久长时,不在乎每日的世俗厮守,从而歌颂了诚实坚贞的爱情。

春节期间央视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让人们坚信国人的诗心从未丢失,不丢失意味着我们仍能感动,能感受到真善美,今天处于忙碌生活中的现代人似乎来不及细品生活,而能感受到“生活中不仅有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本身就是一种觉醒。借助七夕节诗词,让学生自己感受到中国爱情是讲究感情的诚挚坚贞,中国的婚姻也不是爱情的坟墓,中国的爱情是要过成人生的。通过课堂逐步地剖析,让大学生感受传统文化蕴含的魅力,进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并内化为行动,自觉抵制性解放,从而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2.建设织女山七夕文化基地,融入实践育人体系

需要高校与当地政府、文化部门合作在灵寿织女山风景区建立大学生文化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感受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气息,提升自身的文化认同提供便利条件。

首先,大学生参与到七夕文化活动中,如每年七夕节来临之际,以爱情为主题,开展“有情人新习俗”活动:十字绣手工艺比赛、大龄婚恋会、美甲会等;还可以进行“七夕爱情体验式”活动,如在七女河的河边,创设七夕场景,摆瓜果、望双星、做巧果、吃饺子,然后由参与者确认身份,进入角色,举行乞爱、乞婚、乞寿、求子等一系列的乞巧、祭祀、娱乐活动。

其次,大学生充分利用专业知识开发文化产品。如:发掘、开发“灵寿味道”节日产品。提起鲜花和巧克力,我们会想起西方的情人节,而在灵寿当地,巧果是原汁原味的七夕食物。今天灵寿地处山区,土特产丰富,我们可以开发以“七夕巧果”命名的一系列生态农产品对外推介。同时我们还可以依托大学,进行文创纪念产品开发,结合当地百姓日常生活,制造带有卡通形象的小学生学习用品、妇女头饰用品、男人的腰带饰品和日历等,小饰品带活大经济,形成灵寿的县域品牌。

最后,大学生自觉传承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有关牛郎织女的小说、戏曲和曲艺等文艺形式的影响深入人心。大学生戏曲社团和当地剧种(如:灵寿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种清秧剧)联合在七夕节庆期间和乡村游高峰时段,开展唱游活动。表演以牛郎织女神话传说为主的兼具地方文化的戏曲节目,以牛郎织女神话发生场景为据点,在每个据点上选取不同剧种进行展演。

3.创新织女山七夕文化认同,涵养校园文化建设

要让七夕文化进入校园,让更多人体验七夕文化内容,同时创造新的习俗。首先,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七夕诗词主题大会,以比赛带动大学生读诗、背诗、品诗、赏诗活动,进而促进七夕交友活动。其次,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发挥微信软件的作用,利用学校与个人知名公众号写文章进行宣传,用轻快、通俗的语言普及七夕节日知识以及习俗。最后,每逢传统节日到来之际,开展“传统文化进社区”活动,由学校社团成员进入社区,服务周围群众。

校园课堂外的这些活动,对促成大学生德行的养成意义重大,正如孔子所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6]大学生随着传统节日的节律,春节拜年、清明节祭祖培育孝悌;寒食节祭祀介子推,端午节纪念屈原培育谨而信;七夕节作为中国情人节,培育有情的感情;中秋节培育团圆和谐的精神。这种在日常生活中日积月累培养出的好德行,再通过学习文化知识进一步提升,就可以增进并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而“孝、悌、信、仁、爱”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所在,这种思想自孔孟之后,被宋代范仲淹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士大夫精神,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源头活水。毋庸置疑,节日年年有,日新日日新,大学生正是在这种润物细无声中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总之,传统节日·校园文化·文化认同这一校园文化建设思路,其起于课堂授课,发展于教师科研和学院课外活动,延伸于社会实践,然始终离不开大学生参与,并逐步形成课堂授课—课外活动—实践基地的全方位校园文化建设。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导下,大学生思想由德行养成到核心价值观形成再到传统文化认同,按照中国传统节日的节奏,持续开发每个节日特色来涵育校园文化。可见该方法是可行且互益的。

(注:本文为2017年河北省大学生挑战杯作品,学生张馨月、王璟萱和张思雨做了部分调查工作。)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0126/c1001-29049653.html,2017-01-26.

[2]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M].北京:中华书局,2006:50.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1310.

[4]李刚.现阶段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困境及对策[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6(3):80-84.

[5]宗懔.荆楚岁时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6:42.

[6]孔子弟子编,程昌明译注.论语[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4.

Conservation and Nourish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 Culture and Campus Culture——Taking Double Seventh Festival in Lingshou as an Example

WANG Hui-jie, HU Gui-lin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35, China)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profound. To deepen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we must rely on the campus cultur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e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 as the carrier, continue to develop each festival and campus culture, and realize the promotion of students’ identific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campus culture-cultural identity, which starts from classroom teaching, develops in teachers’ research and colleg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extends to social practice. But it is never separated form university students’ participation, and gradually forms classroom teaching——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the all-round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traditional festival; campus culture; cultural identity; the Zhinv Mountain; Double Seventh Festival

2017-03-23

石家庄市社科专家培养项目《祭拜·娱乐·教化——灵寿织女山七夕节社会工程探析》(2016zjpy32)

王慧杰(1972-),女,河北正定人,历史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燕赵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G122

A

1008-469X(2017)03-0079-04

猜你喜欢

织女传统节日校园文化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吟织女图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是织女,更是吃货
08版鹊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