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览圣曲阜之孟母林
2017-06-30李翠
李翠
2017-06-05 走向世界杂志
孟母林,是亚圣孟轲父母及部分后裔的家庭墓地,也是自战国延续至今的一处人造园林,位于曲阜城南13公里处的“孟子故里”凫村东侧的马鞍山麓。林墓区的西部连接两个山头,形似马鞍,故名“马鞍山”。林在山岗,山在林中,柏、桧、楷、槲等古树蓊郁葱茏。孟母林占地面积721.62亩,有各种树木1万余株,宋、元、明、清碑刻近600通。
○孟母林里古树繁多。
Plenty of old trees in The Forest of Mencius Mother.
孟子的母亲仉氏,鲁国人。孟子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与其慈母的谆谆教诲分不开的。孟子3岁时丧父,遭遇人生大不幸,但孟母很贤德,对失去父爱的孟子管教有方,至今流传着“孟母三迁”、“杀豚不欺子”、“断织劝学”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尤其是《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名句,更使孟母教子的故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今天,当我们像敬仰一座高山那样崇敬孟子——这位与孔子并尊的圣贤时,我们应当首先去敬仰他的母亲。孟子正是在母亲的谆谆教导下,度过了充实而有意义的少年时代,并为此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是在孟母仁义道德等思想的启发下,孟子在学习中自然地对孔子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稍长之后就拜师求学,研习儒家学说,遂成一代名儒。孟子晚年,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性善之称,王霸之辩,知言养气之论,皆发孔子所未谈,述六经所不载,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更是先秦最鲜明的民本思想。他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标准,影响了历代民族英雄和进步政治家、思想家、文学艺术家,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孟母去世后,孟子将其归葬于鲁,孟氏后裔继而结冢而葬,形成了庞大的林墓群,孟子父母墓旧称孟母墓或孟母林。孟氏家族墓地而以先祖母氏为名,实属中国传统丧葬制度的孤例,足见孟氏家族对孟母的景仰。
孟母林门前有一条长143.5米的林道,顺林道入林,北行折西不远,有一红墙环绕的院落,前有大门楼一座,院内正中建享殿3间,是祭孟子父母的地方,始建于北宋景祐年间,清乾隆九年(1744年)博士孟衍泰重建。殿内原有孟母塑像端坐于木雕神龛内。旁有孟子七十三代孙孟庆棠重修享殿的石碑1通,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立。享殿后院,树有神位碑,上刻楷书“启圣邾国公端范宣献夫人神位”。碑立于清代乾隆年间,碑前有石制供桌、香炉等。
享殿之西50米处,是孟子父母的合葬墓。冢墓坡高8米,周围65米。墓前有石鼎炉、石烛台、石供案。正中并立3碑:中碑上刻楷书两行“启圣邾国公端范宣献夫人墓”,东碑上刻隶书“孟母墓碑”,西碑上刻隶书“邹国公坟庙碑”。墓前东侧,立有2碑,北石为元代元贞二年(1296年)立,三氏学教授张頿撰文;墓前西侧,立有2碑,为捐款题名碑。
孟母墓南是孟氏二世祖孟仲子墓,墓前有碑,上刻“新泰伯孟仲子墓”。孟母墓的东北,为孟子四十五代孙中兴祖孟宁墓,墓前石碑上刻“亚圣四十五代孙孟宁之墓”,碑阴刻捐款题名;碑后有石,刻有孟氏“世系之图”。在马鞍山的西峰南侧,建有文昌阁一座,阁面阔1间,分上下两层,阁西有“望峄亭”一座。
○孟母墓。
Tomb of Mencius Mother.
孟母林之西的凫村,是孟子的出生地,村内的东西大街为孟子故里街。街东首,建有“孟子故里”坊一座。坊西路北,有坐北朝南的宅院一处,建大门一座,门上悬挂“孟子故宅”竖匾一方。进大门,是一座影壁墙,旁有焚纸香楼1间。过影壁,院北有正殿3间,灰瓦悬山顶,前厦后座,四梁八柱。殿内正中原有孟子父母塑像,东、西两间有对面配享塑像,东为孟氏始祖孟子,西为孟氏四十五代孙中兴祖孟宁。
孟母事迹对后世影响广泛,远不限于孟氏家族,而及于历代社会各层,并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三迁志·爵享》载:“唐玄宗天宝七年,诏历代忠臣义士孝妇烈女史籍所载德行弥高者,并令县长官随其所在立祠宇,岁时致祭。孝妇七人,邹孟轲母居其五。”唐代以后,其地位不断升迁。孟母三迁之地位于邹城南门外路东,今孟庙之北。孔子之孙孔伋(字子思),曾在此著书讲学。孟母搬到此处,紧鄰学宫,孟轲“嬉戏乃设俎豆,揖让进退”,时常至学宫跟生徒学诗习礼。孟母大悦,认为“此真可以居子也!”就定居下来,并把孟轲送入学宫就读。元代在此处建有中庸精舍、子思书院和孟母三迁祠。“孟子之为子,能令其母以三迁教天下,卒无有能加其教于迁之上也,岂非是母是子,独以母教子承,灼有功验,立千古母子人极乎!”“称三迁者,实以媲美阙里陋巷而根宗母教也,义益精矣。”此《三迁志》诸序盛赞孟母之词。宗族家乘谱牒以母氏事迹名之。在中国封建时代男权至上的社会里可谓绝无仅有。
图/宋莹 编辑/栾小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