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研究

2017-06-30刘杰

北方经贸 2017年4期
关键词:风险防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刘杰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所有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组合体,自身带有特殊性能。做好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根本环节,对巩固执法力度、加强经济活动、保障高效运行和防范内部风险等具有重要作用。从当前的形势出发,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介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可能产生的风险点,并提出行政事业单位做好内部控制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2.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4-0131-02

现阶段我国不断深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外部环境也随之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加强和规范内部控制,加强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提高本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财经秩序,推进廉政建设,防止腐败、舞弊现象的发生,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但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相对滞后且存在着较多问题。2014年1月1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正式实施,通过实施《内控规范》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从经济活动风险管控的角度落实廉政风险防控的要求,堵塞漏洞,消除隐患,减少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中出现的重大风险。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

(一)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认真分析、防范和控制内部管理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加强改革创新,实施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策略,有利于降低管理风险,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资产安全,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行,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是行政事业单位本身进行风险防范的规避措施。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提出,各级行政事业单位深入贯彻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在全国开展《中央八项规定》落实内部财务专项整治的内部控制工作,全方位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风险进行控制。

(二)通过内部控制,不断提高对外办事效率和对内管理的严谨统一

首先,因地制宜的实施内部控制,有利于提高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资金使用的安全,使内部资源实现最优化的配置。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入绝大部分来自财政拨款,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与普通的企业不同,对外提供的这些公共服务就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经济活动,其运行效率和使用情况不会受到市场机制的影响,主要是由社会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情况体现。因此,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来做好风险防范,对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资金使用的安全和实现公共资源的最优配置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提高内部管理水平。

其次,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实行透明的财务信息公开化,保证相关财务信息的完整真实有效,形成上下一致的“阳光财政”。研读最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要下大力气狠抓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体系建设,做好财税体制的改革,打造公开透明的“阳光财政”。各级行政事业单位都要把建立内部财务信息的真实和完整作为自身内部控制的一部分,通过不断深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使这项工作落实到内部风险防范的各个环节,贯穿于整个资金使用和管理的全过程,实时监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资金、负债的真实情况,从而降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发生财务危机的风险,促进内部财务廉洁。

最后,行政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内部控制有效提高对外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从而强化政府的公信力,打造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性政府。行政事业单位在社会中扮演了集公共服务与公益性于一体的角色,具有自己的特殊作用,担负着社会化的特殊使命。它的主要活动不是局限在微观经济中以盈利为目的经济活动,而是以社会宏观化的社会效率为主要目标,它的效率高低以公共服务的利用率优化情况来体现,间接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该以加强内部控制为主要原则,更好地提供社会化公共服务。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风险点

(一)内部控制管理意识不足,举债意识淡薄

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没有认识到位,领导“一支笔”审批情况还普遍存在,重大事项没有实行集体研究决策,未做风险评估,对“内部控制”更是知之甚少,没有意识到做好内部控制对整个单位发展的重要性。只顾眼前,过重依附于本单位事业发展,忽视内部控制的管理,认为内部控制是财务部门工作的一部分,与其他部门没有关系,没有将全面的内部控制作为规避风险的有力武器。更有不少的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债务危机感,一味依赖政府的全额拨款,片面的认为单位开展工作所需资金都应由政府买单。正是这种思想的存在,造成了不少行政事业单位存在内部负债风险。因为没有合理的控制好负债金额,对负债的产生缺少可行性分析,导致行政事业单位本身的资金负荷和发展的需求不平等,产生了盲目的负债结果。如果此类风险不加以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发生的负债风险问题就会演变成为财政危机。

(二)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

绝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缺少内部监督机制,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没有实现有效分离,审计力度跟不上单位的发展速度,甚至有许多单位设置的审计机构就是一个空壳子,不相容岗位没有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在内部控制工作中起不到任何的作用。极少数设置内部审计的机构获得审计数据结果不完整、不真实、不可靠,形成的执行方案不具有可靠性和可行性。外界的监督机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没有针对性和实质性的检查,无法起到对内部控制的全过程实时监督。

(三)内部控制程序建设不符合规范

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形成的内部控制程序比较单一,具有分配的风险和决策风险,没有建立合理的内控制度体系,仅靠比较有限的思路来开展内控工作。用内控制度代替财务制度,导致财政资金只有使用方向、开支标准以及范围被加以限制,而其安全性却被忽略。许多单位仍然以领导的主观经验为导向,并没有制定书面成文的内部控制制度,在这种不规范的程序引导下,造成了内控工作的随意性,出现了制度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

(四)缺乏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立不合理,甚至很多单位没有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由财务部门全部负责,无法起到内部监督的作用。还有很多单位,虽然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是审计人员不能对内部经济行为做出有效客观的评价,进而影响整个内部控制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的研究对策

(一)建立科学的监督程序和合理期范的约束机制

明确内部审计部门的责任,落实问责制度,加强内部风险程序启动工作机制,制定详细可行的执行方案,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二)做好风险点的预测、识别、评估工作,制定具体的风险评价报告

充分认识关键风险点的发生情况和类型,找到规避风险发生的相应对策,实现控制风险点的目标。利用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构建风险点信息化管理数据,将以往数据进行备案,总结成可用的实践经验,减少可以避免的因素影响,大大降低关键风险点的发生概率。

(三)完善社会的外部舆论监督制度

设置科学的外部监督制度,对内部控制起到真实可靠的约束。内部控制的工作有了外部的约束,无形之中将会提高本身的内部控制意识,使内部控制工作水到渠成。

(四)加强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要求财务人员对本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实施有效监控,如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就不能严格执行到位,内控效果就不能显现。因此,必须保障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达到工作的需要,注重业务学习,更新知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讲求实效,学以致用。同时,在单位内部定期开展科学严谨的培训教育,对从事内部控制的财务人员进行不定期的培训和考核,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业务水平,建立健全人才后期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

根据以上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的研究探讨可以发现,加强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不仅对打造“陽光透明”新型政府、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有重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改革和社会的稳定和谐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的分析研究,为我国不断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风险防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防范及化解
财务管理视域下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途径研究
融资融券业务对券商盈利及风险的影响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物资采购管理的难点及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思考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制造企业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