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
2017-06-30肖无霜
肖无霜
摘要: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意见》明确了互联网对教育的重大作用。“互联网+”不仅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积极影响,也带来了相应的消极影响。“互联网+”背景下对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是目前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举措之一。
关键词:互联网+ 大学生心理 互联网心理 心理影响
2015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的提出再一次确立了互联网在未来的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也对大学生的成长与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独特的网络世界改变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关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切需要与互联网进行融合。
一、“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丰富知识,拓宽视野。互联网是一个交互式的大型数据库,它可以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新闻、最新的理论成果等内容融合在一起,向人们展示一个全方位的开放的世界。互联网本身的开放性和便利性也使得大学生可以通过浏览网络获取最新的时代信息和知识。互联网作为第四代媒体,承载的信息丰富多彩,它将整个世界连接在一起,具有极大的信息储存量与传播量,成为大学生新的信息来源渠道。
(2)重塑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独创性、发散性等特点的思维方式。拥有创造性思维的人不局限于已有的固定模式中,而是寻找与众不同的新道路。互联网的广阔性和开放性为学生接触新鲜事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乐趣。“互联网+”时代就为了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创新的空间,重塑了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增加情感交流,释放压力。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青春时期,他们的情感是丰富、直接的。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普遍喜欢与人交流,可是又容易缺乏安全感。目前,传统的教育模式偏重于知识的培养和灌输,忽略了对学生的情感沟通能力的培养。虚拟的互联网世界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正是由于互联网的隐蔽性和匿名性,他们可以将自己的情感展现在网络平台上,可以将自己的压力彻底释放出来。因此,互联网世界也就成为了大学生情感交流和释放压力的首选场所。
(4)扩大交友范围。在生活中,大学生由于环境、性格、习俗等条件的限制,他们的人际交往范围和对象是有限的。网络的开放、自由打破了现实生活的局限,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爱好进行社交。互联网克服了日常交往存在的点对点的局限性。“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交际对象、交流范围得到了延伸。他们可以结识许多朋友,可以更好地展现自己、了解自己。
(5)提供个性张扬的平台。随着年龄的增加,大学生们应该增强自己的平等、民主的观念和意识。个性与自主的互联网平台能够强化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他们的独立意识,使他们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表达自我,发挥创造力。
2.消极影响
(1)麻痹感知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下降,消耗大量时间。人们长时间使用网络,感知某一个事物,会造成对事物的感知能力下降。这也会使得人们在同一事物上消耗更多的时间。过度使用互联网就会使降低大学生对一些事情的感知能力,他们会出现心理麻痹状态,觉得一些事情是稀松平常的。
(2)淡薄现实情感,迷失自我。“互联网+”时代,生活离不开智能设备。大学生沉迷于此,会使得他们忽略现实生活。大学生的情感表达和互动是建立在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基础上的。大学生如果长期使用网络,必然会引起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冷淡。他们可能会无法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正常的情感沟通,只能在互联网中迷失自我。
(3)现实人际关系出现障碍。互联网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加便利的交流方式的同时,也在空间上孤立了交流的双方。互联网缺乏人家交往中最直接的环境因素和最复杂的人情表述。长期沉迷于互联网的大学生,一旦失去了网络,置身在现实社会,他们面对现实直接的人际关系时,可能会产生焦虑和恐惧的心理。
(4)性格扭曲和分化。虚拟性是互联网的特点之一。它尊重任一种语言、文化、观点,传统的道德观念很难约束网络行为。这样的过分的自由使一些网络参与者彻底释放自己内心的黑暗面。网络与现实中不同性格的切换,容易造成大学生性格扭曲和分化。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的主要原因
1.家庭因素
在我国,大多数家庭具有几个共同的特点。首先,包容性。在孩子出现错误时,家长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选择原谅他们。轻易地原谅,使得学生们无法认识到自身的问题的严重性。其次,面子问题。家长们给出外求学的大学生充足的生活费,配备先进的手机和笔记本电脑。这些智能移动设备给大多数学生提供了舒适的上网条件,为大学生沉迷网络提供了硬件基础。
2.学校教育因素
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校园内度过的。从小到大的应试教育使得部分学生失去了自我规划的能力。到了轻松的大学校园,上网成为了他们打发闲暇时间的活动。所以说,互联网对学生的不良影响与当前的教育模式也有关联的。互联网的发展给学校建设带来了好处,同时也对学校的各种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自身人格发展因素
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18~22岁的年轻人正处在“建立个人同一感(personalideniity)”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有些学生难免会出现统一性混乱的现象,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往往有着公开自我和私下自我的双重身份,为了迎合社会的需求,得到他人的认同,有些大学生往往压抑了真实的自我,虚拟的网络世界满足了展示真实自我的条件,使得自身的个性得到完全的释放,这种真实展现自我的网络吸引力使部分大学生甘愿沉溺其中。
三、“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心理教育对策
1.增加大学生信息素养和道德教育
首先,由于互联网的普及,我们需要增加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法律、网络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加强传统道德思想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使大学生们可以控制自己的性格和思维。
2.传授相关的网络知识,引导其正确使用互联网
学校和老师应主动学习网络知识,跟着社会进步的脚步不断完善自己。同时,将自己所学的先进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们。学校应该为全体学生开设计算机及信息技术课程,让他们正确认识互联网。引导他们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如何分辨网络信息,如何判断网络是非。
3.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性格,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校园是与时俱进的,大学课程和授课方式也应该是与时俱进的。“互联网+”时代,就要求大学中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与互联网结合。辅导员们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观察与了解。学校可以通过互联网普及心理知识,引导学生正确的了解自身问题。
4.加强互联网管理,净化互联网环境
如今,政府应该加快互联网立法进程,建立一个完整的互联网管理制度,通过强制的手段和方法改变互联网的环境。加强互联网管理,为大学生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使用环境。同时,学校也可以拥有自己的互联网监控系统,在上一层面上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和排查,尽最大努力为学生们提供良好的互联网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央政治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5-10-30(01).
[2]李克强.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5-03-17.
[3]邓林园,方晓义,万晶晶,张锦涛,夏翠翠.大学生心理需求及其满足与网络成瘾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