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7-06-30王风奇
王风奇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发展科技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新趋势。而创新创业,关键在人才的培养,研究生群体作为国家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势必要成为创新创业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然而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创业教育并未得到重视,研究生创业成果不显著,这是由一系列的因素造成的。在调查研究生创业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构建高校、社会、政府“三位一体三方共建”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关键词:三方共建 研究生 创业教育 理论 实践
早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強总理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创新创业的根本在于人才,而研究生作为我们国家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必将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担当重要的任务,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深化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研究生培养全过程,是时代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促进国家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尤其是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完整体系,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尚不完善,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还不健全,因此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也是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一、当前我国研究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我国的创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相对于国外的创业教育不能同日而语,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已经经历了社会呼吁的阶段,进入政府主导的关键历史时期,但是离大众自觉的阶段还有很大的差距。研究生是创业的生力军。大力开展研究生创业教育,探索基于创新创业实践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十八大特别强调和鼓励创新创业,研究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素质人才,理应发挥更大作用。然而,由于存在着体制上,思想上等诸多原因,以及实践上的障碍,研究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研究生创业教育的现状,笔者选取了所在地区的有代表性的高校(其中有985高校、有211高校、有文科类教育领先的高校、有理工类教育领先的高校、也有经管类教育领先的高校)进行了调查问卷的发放,并走访了几个学校的相关的管理人员以及研究生,以期对当前我国的研究生创业教育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笔者共发放调查问卷1500份,回收15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463份,有效率97.5%。通过访谈以及问卷调查,对我国当前研究生创业教育做出如下评价。
1.对于“创业的教育包含哪几个方面内容”访谈中。90%以上的研究生对于创业教育内容的回答模棱两可,他们对创业教育的理解很大一部分是成功创办自己的企业,这显然与创业教育的理念是格格不入的,《辞海》对创业的定义为“创立基业”,指开拓、创立个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各项事业以及所取得的成就。这相对于专指在商业界成功创办企业,定义的内涵要丰富的多。也正如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的“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
2.“你是否有过创业意向?”“是否有过创业实践经历?”在被调查的对象中,有过创业意向的研究生能够占到63.2%的比例,这比未曾有过创业意向的研究生高出32.9个百分点,尚有5.5%的研究生选择了不作回答;但是在“是否有过创业实践经历”的调查中,仅仅有不到10%的研究生有过创业实践经历,绝大部分的研究生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3.在对于“贵校研究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调查和访谈中,75%以上的访谈者表示并没有参加过相关的研究生创业教育课程,对于研究生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并不清楚。在追问原因的过程中,多数被访谈者给出的原因无非以下几个:一是研究生的专业课程业务繁重,没有精力与时间去关注研究生创业方面的相关知识;二是学校对于研究生创业教育的边缘化政策让很多研究生不能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因为大部分研究生呆在实验室的时间远远多于本科生,因此对于外部的信息的掌握就会延迟,同时学校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目前还是停留在“做研究,发论文”的阶段,这种传统的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发展。
4.笔者除了在高校发放调查问卷之外,还走访了高校的管理部门以及政府的相关机构,对于政策平台的搭建、资金平台的搭建、实践平台的搭建、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了访谈,在访谈中发现以下几点:
一是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整体平台并不完善,各高校对于本科生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于研究生创业教育的重视,其中创业课程体系的创建尚处于起步阶段,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非常薄弱,缺口很大;二是创业实践平台非常单一,仅仅是停留在竞赛的层面,而竞赛在整个创业实践中仅仅处于创业实践的表层,深层次的创业实践平台尚未建立;三是研究生创业的配套政策尚不完善,相关的服务尚未建立,这对于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发展形成很大的阻力,增加了研究生创业的机会成本,无形中为研究生创业增加了难度;四是资金平台不完善,资金一直是创业的关键环节,有好的创意、好的点子,如果资金跟不上,整个创业就是空谈,目前各高校、政府、社会已经形成了合力,通过各种渠道为大学生(含研究生)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但是目前能够做到的也仅仅只能够满足极少部分的创业者的需求,相对于政府提出的“大众创业 草根创业”的要求距离尚远。
从上面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整个研究生创业教育体系尚未建立,研究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有待进一步创新;研究生创业教育政策平台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创业教育资金平台有待进一步整合。
二、研究生创业教育现状原因分析
1.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阻碍了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发展
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方兴未艾,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也开展得如火如荼,虽然研究生培养模式在教学内容、课程实质性的突破,并未走出传统培养模式的框架。这与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教育观有着根本的关系,研究生教育从最初的定位就是培养“研究型”的人才,在这种培养观念的指导下,高校研究生教育必然侧重于培养知识型研究生,而忽视研究生的个性与特点的开发,这样势必制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养成和创业意识的建立,阻碍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发展。
2.高校对研究生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从事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都是高校的各个专业的教师或者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他们大都没有创业的经验,对于研究生的创业教育也是停留在书本知识传授的层面。目前虽然很多高校成立了创业研究院,但是在人员的配备方面非常薄弱,如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例如在就业指导中心的牌子旁边挂上一块创业研究院的牌子,创业与就业混为一谈,创业指导变成了就业指导。同时由于没有专门人员从事研究生创业教育的方面的教学和研究,致使研究生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尚未建立,使得研究生对于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内涵把握不到位。再者高校对于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的建设不重视,仅仅停留在“竞赛”的初级层面。虽然部分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创业园,但是对于入园的条件限制非常严格,对于入园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非常有限。上述几个方面的原因使得研究生创业教育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
3.国家、社会对研究生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
目前,整个社会已经掀起了“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新浪潮,而高校大学毕业生无疑是其中的主力军,而作为学术深入、研究自主,思维活跃、思想成熟的研究生群体本应该能为创业大军主力军中的主力军,但是事实恰恰相反,国家和社会反而将更多的资金、资源投入到本科毕业生的群体,忽视了与本科生群体相比更有优势的研究生群体(研究生群体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更加清晰的判断力等等)。这一方面与研究生的传统的培养模式有关,研究生就是“做研究”的思想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因此“创业”自然与研究生群体关系较少,但实际上他们根本没有看到研究生创业的巨大潜力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社会意义。
三、构建高校、政府、社会“三方共建”的研究生创业教育途径
1.构建合理的研究生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构建完整的研究生创业教育体系的基础是必须要有一支专业的创业教育的队伍,拥有专业的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彻底改变当前高校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做法,真正把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师资平台搭建好,接下来才能谈到研究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除了具有与本科生创业教育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是由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以及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所决定,因此要构建完整的研究生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通识课程—改变创业观念。观念的东西一经深入人心就变得根深蒂固,要改变人的观念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而如何改变创业教育在人们头脑中长久以来形成的错误观念就成为开展研究生创业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难题。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让每一个受教育的人都能成功创业,而是培养他们的创新的精神,对于研究生创业教育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培养研究生在工作岗位中的创新能力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创造新的工作岗位的能力。因此,在研究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创业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立就变得非常重要了,使大家对于创业教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都有清晰的认识,对于各种创业理论有清晰的理解,进而引导广大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
二是创业意识教育—培养研究生的创业热情和积极性。热情是一件事情成功的首要条件。对于创业来说尤其如此,毫无创业热情、创业意识、创业积极性的被动创业是不可能成功的。创业意识作为创业的内在驱动力需要在日常的教育学习中不断加以引导,因此,开展研究生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激发研究生的创业热情,使研究生正确认识创业,并在充分了解经济形势的基础上,加强对自身创业资源的认识和整合,进而形成合理的创业意向。
三是创业实践教育—培养研究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在“做中学”也是最为便捷有效的途径。创业教育离不开实践的环节,这是创业者创业成功的基础。实践环节在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教育中是缺失的,即使在今天,虽然在研究生的培养教育中已经增加了实践环节,但是这里所说的“实践”与研究生创业教育所说的“实践”是不同的,前者的重点在于完成研究生培养计划中规定的安排,或者完成导师交给的任务,而后者着重强调让研究生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环节,使研究生增加社会阅历、了解社会环境,初步培养研究生在复杂环境中善于捕捉、创造和把握机会的能力,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提高创业成功率奠定基础。
四是创业人格教育——培养研究生的健全人格。创业之路艰辛而漫长,创业是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严峻考验,在创业中更多的是失败与挫折,困难与矛盾,这就需要创业者具备百折不挠的勇气、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顽强拼搏的毅力以及勇于承受失败的魄力,然而这些个性心理品质并不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需要在后天的教育实践中不断磨练。
2.研究生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研究生创业教育与本科生的创业教育是有很大区别的。首先研究生的整个群体特征不同与本科生,年龄层次不同,社会经历不同;其次研究生教育模式是以導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这与本科生的学校统筹安排大不相同。因此研究生相对与本科生来说具有以下几个优势。一是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更加牢固,更多掌握的是各学科的前沿知识,这对于创业具有非常大的优势;二是由于研究生已经经历了大学四年的本科教育的培养,因此他们相比于同阶段的本科生来说思维更加活跃,思想更加成熟,社会阅历更加丰富,这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三是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相比与本科生是更强的,这是由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决定的。上述三点表明,研究生群体相比与本科生群体具有更加强大的优势,但是当前高校并未把研究生作为创业的主力军,原因上面已经分析过,在此不加赘述。高校应该转变观念,调整工作重心,提升研究生创业教育工作在学校整体工作中的地位。同时,发挥研究生“专业创业”“学术创业”的优势,为研究生打造“学术创业”平台和机会,让更多的专利、论文的成果能够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实现“三方共赢”的局面,这是研究生创业工作的重点所在。在日常的专业教育中,更应该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聘请行业内部的专业人士担任研究生的“企业导师”,这样多管齐下,研究生的创业教育将会更加顺利地开展。
3.优化研究生创业教育的环境
一是政府需要對研究生创业教育进行积极的引导,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为研究生创业教育创造一个方便快捷的平台,提升服务平台以及服务效力,打造网上办事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使研究生创业教育的环境更加和谐,氛围更加融洽。
二是企业应该成为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坚强后盾。高校应该加强与社会企业的合作力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企业资源为研究生创业教育提供各种强有力的支持,包括人力资源的支持、资金的支持、社会实践的支持等,在这之中尤其要注意发掘校友资源的力量,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使校友真正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的资源宝库。
三是高校应该为研究生创业教育创造良好的校内环境。从创业理念的引导、创业政策的宣传、创业信息的发布等,高校都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使创业教育的受众面更加普及,使更多的研究生参与到创业教育的大环境中,改变以往那种所谓的“精英式”的创业教育模式。
总之,研究生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高校进一步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政府进一步构建政策平台,社会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各方共同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最终形成三方合力,共同打造高校、政府、社会“三位一体三方共建”的研究生创业教育培养体系,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真正发挥研究生创业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宝存.创新创业教育不是让每个学生都去创业,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N].人民日报,2015-12-15(07).
[2]王琳,刘秀江.研究生创业教育:含义、价值与实施策略[J].中国冶金教育,2014,(06).
[3]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5,(05).
[4]王喜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共享经济[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5,(11).
[5]田启发.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J].高教学刊,2015,(13).
[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国办发〔2015〕36号.
[7]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Z].教办〔201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