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阅读:让阅读走向远方
2017-06-30张钟玉
张钟玉
高中是学生的准成人阶段,是最有可能使每一个孩子最初成为自己的地方。如果能让高中生因为语文而爱上读书,因为语文课而使阅读能力和习惯得以提升和养成,思想精神和人格因而丰富和成长,审美体验和能力由此形成和提高,那么,于学生而言是功在当下利在一生的。
然而,放眼当下的高中语文课堂,人尽皆知、人人重视的阅读教学俨然一个“三无”产品:无法、无序、无效。其突出表现有三:一是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阅读课沦为习题讲解课,语文学科遭受物理、数学等学科的待遇,文学本身的浪漫与多义多元被忽略。二是部分阅读课堂过分注重单篇文本的条分缕析和深度挖掘,有过度开采和玩弄学术之嫌,“千刀万剐”的阅读使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低水平重复的多,老生常谈的多,内容肤浅的多,而这些低水平的重复只能加重学生的厌倦和厌恶。三是当下以网络阅读为代表的快餐式阅读行为,多采用浏览、跳读、略读、读关键词、读头尾等方式,阅读内容趋于平面化、娱乐化、碎片化,容易使学生养成散漫和浮躁的阅读心理。
我们应在不堪的阅读教学现状中寻求突围,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为核心特征的主题阅读不失为有效途径。
这里所说的主题阅读,是指针对同一主题,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阅读多篇文章(或著作),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之间思想内涵、言语方式、结构技巧等方面的异同,在缜密细致的思辨中将学生的思想认识引向全面深入,提升其思維能力,培养其核心素养的一种教学行为。它有效避免了普通阅读碎片化、平面化、浅表化等问题,具有普通阅读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一、精心安排时间和内容,让主题阅读顺利开展成为可能
虽然当下苏教版教材也是按照主题编排的,但是文言文比例过大,主题相对狭窄,诸如民主、自由、科学、平等等现代思想罕觅其踪,不能充分满足高中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需要精心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为校本主题阅读让路。
第一,压缩教材教学时间,解决主题阅读什么时候读的问题。首先,教材只是例子,教师可以根据文本自身价值、教师阅读专长、学生学习水平等因素,选择精讲、略讲或不讲,为主题阅读腾出时间。其次,根据不同文体特点,研究其教学效益最大化的教法。以文言文教学为例,过去教师会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文言知识点的逐个讲解上。事实上,与现代文阅读理解类似,文言文理解同样依赖学生的语感,肢解文本,灌输知识点的教法既浪费时间又收获寥寥,得不偿失。因此,文言文教学完全可以压缩教学时间,知识点的习得通过课前预习完成,课上重点探讨文本理解的重难点即可。
第二,认真编排阅读文本,解决主题阅读读什么的问题。从材料呈现方式看,阅读主题可分为课内教材的有益补充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自选主题。例如,笔者在教授苏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语言,存在的家园”这一专题时,通过精讲《语言的演变》一文,带领学生了解语言的发展变化,认识到语言的重要性;通过精讲《咬文嚼字》一文,引导学生学习怎样锤炼语言。在教材的基础上,围绕语言专题,笔者又补充了王开岭先生的《保卫语言》和网络热文《今天,你日狗了吗》两篇文章,引导学生认识到语言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捍卫汉语的纯洁性,从而将学生对这一专题的认识引向全面和深入。
从主题自身特性看,阅读主题课可分为思想内容型和写作技法型。例如,围绕欧·亨利式的结尾这一写法,要求学生集中阅读《最后的常春藤叶》《警察与赞美诗》《二十年后》和《麦琪的礼物》四篇文章。通过阅读,加深对这一写法的印象;通过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这一写法的使用原则。
二、开设专题导读课,让主题阅读思维方法习得成为可能
朱光潜先生说:“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我想,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看到故事以外的诗,带领学生向着青草更青处漫溯。因此,上好主题阅读导读课,教给学生阅读思维方法同样重要。
笔者所在学校的一位青年教师所讲《智识分子的悲悯情怀》主题阅读导读课,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引领作用。该教师将伏尔泰、左拉、杜拉斯、哈维尔四位文学家、思想家归在一个主题之下,第一步要求学生阅读《思想之外的行动启蒙》《是国家错了》《遥远的人间情怀》《一位作家成为一个历史》四篇文章。她所选择的文章,有的文章之间有明显的异同点,有的有明显的矛盾冲突,目的就是让学生碰撞、质疑,把思考的过程展开来,在对四位文学家、思想家的比较中有所发现。
第二步,在学生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开设主题阅读导读课。课堂上,她主要设计了三个问题:一是说说文章的不同点,师生讨论总结为事件起因不同、人物历史经历不同,帮助的主体不同,最终目标不同,结果不同;二是谈谈它们的共同点,师生讨论梳理出社会背景相似,行动力相同,施救对象类似,目的纯粹,施救经历坎坷,影响深远,共同的人物精神。
三是挖掘行为背后的原因,总结为拯救一个人等于拯救全世界,为个体权利呼吁,也就是为公共利益呼吁。最后得出结论:智识分子不是像怨妇似的抱怨不停,也不是像一个复仇者似的诅咒不停,对人类的苦难少有“你是风儿我是沙”的潇洒,他们不仅传播知识智慧,还体现社会良知、公共良心,用心在关注政治文明与公共利益,他们是权力的制约者,是社会的减灾器,是公共幸福的创造者。
这堂主题阅读导读课,教师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带领学生历经头脑风暴,引导学生相同的看法看不同的表达,不同的观点看孰优孰劣,帮助学生在不断的求同析异中将思想认识引向高远处,有效地克服了单篇文章解读孤立性、平面化等弊端,在加深学生思想认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提纯学生思维品质的同时,教会学生使用求同、析异、知人论世等阅读方法。
三、建设特色校本课程,让主题阅读兴趣培养成为可能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教师的精神气象风景各异,主题阅读校本选修课的设置应立足于教师的兴趣和专长,着眼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呵护与培养。例如,高一年级,新生刚入高中,对高中语文学习有一定的好奇和向往。这种积极心理如果得到细心呵护和合理引导,将对三年的语文学习起到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为了让高中三年学习有个好的开端,笔者所在学校高一备课组经过精心策划,各取教师所长,开设了“林清玄散文选读”、“儒家道家的格言与我们的生活”“《三国演义》经典情节赏析”“《红楼梦》人物评析”“经典名篇欣赏”等课程。儒道语录不仅篇幅短小、易于掌握,而且作为中国士人两千多年立身处世的准则和精神支柱,渗透到生活的每一角落,该课程的开设,不仅是文化的传承,也是对现实生活的指引。《三国演义》与《红楼梦》情节性和趣味性强,比较符合这一阶段学生的接受心理,人物评析和经典情节的梳理是叙事类文本阅读的必由途径,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利用课堂时间自行阅读整理和交流,一个学期下来基本掌握文本内容,不仅完成了文化遗产的传承,也保护了阅读趣味、提升了阅读品位,提高了思维品质。如在选修“《红楼梦》人物评析”校本课程后,笔者所在班级一女生写出以下一篇才情与哲思兼具的文章。
薛宝钗的寂寞空屋
记得第一次读《红楼梦》,我被第四十回的一个形容薛宝钗居所的词所绊倒,“雪洞”。那时我无法言说这个词的深意以及对它的主人的感觉。直到在高中的一堂语文课上,老师说智慧是一间寂寞空屋,遂蓦然回想起当时懵懂的惊艳之感。
……
初读《红楼梦》的人不喜欢宝钗,大多数红学家热衷诟病宝钗。前者是畏惧质疑疏离,后者是搬运阴谋论活活将《红楼梦》看成《甄嬛传》。薛宝钗一度成为厚黑学大家,“笑脸沉机”、“世故圆滑”、“封建卫道士”、“虚伪心机”,将宝钗推上“女曹操”的宝座。我从不为所谓的“薛林之争”而“几挥老拳”,我也尊重每个人对于角色不同的偏好与评论,但我反对故作高深地批判,哗众取宠,反对先入为主地将一个角色带入“第三者”的形象,反对教科书中恣意臧否对学生的狭隘导向——她天真烂漫,她心机城府,何其不假思索而黑白分明,仿佛“褒黛抑薛”是红楼的政治正确,再借用《红楼梦》里一句:“有些读书人竟把书给读坏了”,红楼毕竟不是红学家写的,是曹雪芹对风尘怀闺秀的致敬,饱含人性之光的悲悯与温柔。
探春曾评价宝钗是“通人”,所谓通人,即是透彻明达,宝钗胸中有大丘壑,并非是枯山水。她建立了自己的世界体系,且看她的处事哲学:“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未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她与世界隔了一层冰,是那层冰保持了她的稳固格局。她居于高处而胜寒,将丝丝寒意当成滋养,以出世之心淡然入世,她微笑不为讨好,最后的最后,她活成了生活,她即是生活本身。
薛宝钗的智慧在于千帆过尽后的从容与洒脱,“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她与林黛玉最大的不同是参破了“我执”,面对大好园林,深知“情深不寿,慧极必伤”,不寄情于春花秋月。我同意“钗黛合一”的说法,宝钗的童年即是黛玉,两人的成长历程如出一辙,只是选择了看似不同的外省与内察,殊途同归。
第八回宝玉看宝钗那一段对冷香丸的描写,是红楼最美的文字之一,脂砚斋批:“歷经炎凉,知著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故名曰冷香丸。又以谓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者。”冷即是姿态,香是气蕴。于是我懂了那清淡的房屋里,盛放的究竟是怎样的灵魂。
薛宝钗在雪洞里。
薛宝钗居于寂寞空屋。
当然,主题阅读教学对于教师而言无疑是一个考验,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语文知识,还要博览群书,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更为重要的是,主题阅读教学需要教师真正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的进程中学会积极地倾听,并依据学生的思维进行总结和提炼。主题阅读教学的实施“倒逼”教师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展主题阅读教学,不失为师生共赢的一件乐事好事。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21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