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实录与评析

2017-06-30熊振环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7年6期
关键词:虫类樟树木质

熊振环

一、 根据疑问,梳理话题

师:上节课,大家提了很多问题。我选了三个,请看屏幕。这些问题是谁提的,谁就站起来读给大家听。(生:① 樟树到处可见,为什么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③ 这是怎样的两棵樟树?)

师:这三个问题,第一个是关于作者写作的目的;第二个和第三个是关于写作的内容。熊老师明白大家的意思,所以我给大家归纳成这样的探究话题(出示: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有何独特之处,作者又是怎样描写它独特之处的?)这节课,咱们就围绕这个主要话题,仔细深入地研究这篇文章。

【评析】“问学”的基础上梳理研读话题,找准了教学起点,既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二、 聚焦重点,研读探究

师:课文中具体写樟树的是哪几个自然段?

生:第4、5自然段。

师:我们就聚焦第4、5自然段。(出示:默读课文第4、5自然段,哪些词句写出了这两棵樟树的独特之处?用“ ”画句子,用“....”标出关键词语,在旁边简单写一写你的理由。)(生读写)

层次一 “生命活力—表现角度”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第4自然段中哪些词句写出了这两棵樟树的独特之处?

生:我画的词语是“枝干粗壮”“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这些词语写出了樟树的树干粗、树枝长而且多,很有生命力。

师:是啊,枝干粗壮就可以抗击风雨了。

生:我画的是“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写出叶子多而且亮。

师:就跟人一样,拥有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说明身体好。樟树的叶子稠密发亮,也是生命力的表现。

生:我画的是“四季常青”和“蓬蓬勃勃”,也是樟树生命力的表现。

师:看来,大家都认为樟树的独特之处是有生命力。你们看,作者用了一个“四季常青”还不痛快,又加上一个——(生:蓬蓬勃勃。)

师:什么叫“蓬蓬勃勃”?

生:形容植物长势茂盛。

师:“蓬勃”也能形容植物长势茂盛的。

生:“蓬蓬勃勃”显示樟树的长势更茂盛。

师:是呀,对于这两棵樟树来说,“蓬勃”显得还不茂盛,叠加使用才够味儿,才能写出它的生命力。你们刚才交流的词句在文中三句话中,都表现了樟树的生命力,重复不重复?三句话保留一句,行不行?

生:不行。一句是写枝干的,一句是写叶子的,一句是写四季表现的。

师:我明白你的意思。这三句话实际是三个角度。一是——(生:枝干的角度。)二是——(生:叶子的角度。)

师:“绿叶为大树而生。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对于樟树来说——(生:四季常青。)

生: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师:所以,这也是一个角度。写作的角度就是观察的角度,表现樟树的生命力,作者也用了多个角度。

师:想象一下,这两棵樟树历经100多年的成长史,它们是怎样克服困难,长成现在这蓬蓬勃勃样子的呢?(出示: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 )还是( ),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师:是呀,无论生存环境如何变化,樟树总是那么蓬蓬勃勃!现在,你能不能通过朗读来表现这两棵樟树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呢?(生读)

师:看来,这段话大家都记住了,今后要仿写其他植物就不难啦!

层次二 “香气拒虫——对比反衬”

师:再来看第5自然段,哪些词句又能表现樟树的独特之处呢?可以说词语,也可以说句子,还可以谈理由。

生:我从“本身”“永久保持”读出了樟树的香气非常浓。

师:我聽到了一个词“本身”。你们发现了吗?谁来谈这个词?

生:“本身”这个词是说本来就有。

生:是与生俱来的气味。

师:樟树天生就能分泌香气,身上的香气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它还有一个名字叫香樟树。

生:我画的是“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仍然在为人类做贡献。

师:谁也画了这句?谈谈你的想法。

生:樟树无论是生还是死,它都能为人类做贡献。

师:是的,不管这棵樟树是生还是死,它都有香气,这就叫——(生:永久保持。)

生:我从“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这句话中,读出樟树的香气可以拒虫。

师:不光有香气,这香气还能驱赶虫子,你很会概括。

师:是呀,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出示)

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只要这木质存在一个月,虫类就怕它( );只要这木质存在( ),虫类就怕它( )。

生:只要这木质存在一个月,虫类就怕它一个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年,虫类就怕它一年。只要这木质存在一世纪,虫类就怕它一世纪。

师:好长的时间啊!

师:樟树香气拒虫,这就是樟树的独特之处,这就是樟树的——(生:可贵之处。)

师:刚才,我们谈樟树的独特之处,是关注到了后面的文字,前面还有几行文字,是写什么的?(生:写石榴树的。)

师:它可与樟树一点关系都没有呀!去掉行吧?

生:写它是为了跟樟树做比较。

师:比较什么?

生:对比出樟树的可贵之处。

师:这是和石榴树进行对比(板书:对比反衬)这样的对比、反衬是为了突出樟树的与众不同,突出它的可贵品性。

师:现在,请一个同学来读写石榴树的文字,一个同学来读写樟树的文字,咱们再一次来感受樟树的可贵之处。(两生读第5自然段)

【评析】“层次一”中,教师不拘泥于语言文字的深挖,当学生感受到樟树的生命力后,随即反向体会表现生命力的三个角度,不赘于“精巧”,而在意于“规矩”,实际上也是让学生感受句型句式;接下来朗读表现和当堂背诵,其意图主要在于背诵积累,很简单、很朴实、很有效。“层次二”中,学习方式有所变化,在“香气拒虫”上品足了、悟透了,再看石榴的描写,突出言语意图。

三、 关注首尾,体悟秘妙

师:课文第4、5两个自然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把香樟树的特点写得很清楚。课文又是怎样写开头和结尾的呢?咱们也要研究一下。谁来读第1自然段?(生读)

师:文章开始写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什么树?作者直接写了没有?(生:没有。)你想知道不?(生:想。)

师:想知道就得接着往下读,一起读第2自然段。(生齐读)

师:这是两棵什么树?(生:还没写。)怎么办?(生继续读)再齐读。

师:这是两棵什么树?(生:樟树。)

师: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作者是在捉迷藏。

生:感觉在吊我们的口味。

师:先说有两棵树,不告诉我们什么树;接着说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还是不说什么树;到第3自然段才告诉你这是两棵樟树。你就会顺着作者的思路急切地往下读,这就叫“设置悬念”。再看最后一段,请一位同学读。(生读)

师:课题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可是读到最后感觉不仅仅是写樟树,又感觉也是在写——(生:宋庆龄。)

师:想写人又不直接写人,含蓄地借助一种事物来比喻人,这在写作上叫“借物喻人”!宋庆龄和樟树之间到底有哪些相似之处,咱们课后可以多读读宋庆龄的事迹资料,再跟樟树比较一下,你会有更深的感受。

【评析】成熟的作者绝不会忽略文章开头的构思。在“语用”视野下,适宜学生学用的表达知识都应当走进教学范围。就这篇文章来看,开头设置悬念的特点显著,结尾又含蓄地表露了作者的意图。

四、 迁移运用,模仿擬题

师:假如要你也写一种植物,你最想写哪种植物?

生:我准备写向日葵。

生:我写迎春花。

生:我准备写梅花,因为它不畏严寒,我很佩服它。

师:写这篇文章,你准备取个什么题目?(生犹豫中)我猜,你肯定是《向日葵》或者《迎春花》,或者《梅花》,对不?(生笑)这篇文章的题目也能给予我们启示,你们看——哪里的樟树?

生: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师:有主人,有地点,多精确。现在,你会取题目了吧。

生:奶奶门前的向日葵。

生:人民公园的迎春花。

师:题目有时也是叙述的标志,好文章就是从好题目开始的。

【评析】“读写结合”是当下惯用的方式,实际上也不一定学了“葫芦”就立即画“瓢”,方式很多,贵在得体。教师引导学生从课题得到启示,为自己要写的植物取个题目,也是读写迁移的一种形式。

(作者单位:新沂市春华小学)

猜你喜欢

虫类樟树木质
香樟树
虫类中药不可久服
虫类药在腰痛宁胶囊中的应用
虫类中药不可久服
香樟树,樟树香
木质风景画
樟树扦插繁殖研究进展
木质燃料
木质燃料
木质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