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快乐的研究者
2017-06-30肖林元
“教师成为研究者”,已在教育界蔚然成风,但我听到很多老师抱怨,研究太苦了,研究太枯燥了,研究太繁杂了……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我想,教师作为一个研究者,要做一个快乐的研究者。
做一个快乐的研究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显得如此重要而迫切。快乐,是一种心境,是一种态度。有了快乐,才能饱含热情去拥抱我们的工作,才能在发现问题的时候,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寻求最佳方法去解决问题。如果不快乐,而是抱怨的、抵触的、消极的,我们就会把没问题变为有问题,小问题变为大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但不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变得复杂而一时难以解决。
研究,确实很苦,坐得十年冷板凳,方得皓首之穷经。做一个快乐的研究者,不仅仅是苦尽甘来,更多的是在苦中有乐,以乐驭苦。譬如,做文献研究,不要看做是任务,而要看做是学习,看看大家方家是如何理解、思考和实践的。学习本来就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我们在学习别人丰富经验的时候,同时开阔了自己的眼界,丰富了自己的思考,厘清了自己的认识,还有什么比学到新知更快乐的呢?
做一个快乐的研究者,要学会开门研究。不能闭门造车,不能拍脑袋,而要打开门来,拜学生为师,教学相长;拜同行为师,同伴互助;拜名家为师,专家引领。打开门,要走出去,要多多参加高规格的研讨会,参与专题的主题研究,学习先进研究成果。
要以乐驭苦,就要掌握必需的方法。教育科研方法有很多,但对于老师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掌握三大方法:一是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研究,看看别人是如何思考的,是如何实践的,在实践的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二是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了解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三是实证研究法,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结果是证伪还是证实。
做一个快乐的研究者,还要加大成果发表的力度。实证研究的过程就是一个案例生发的过程,记载下来就是自己的研究成果。要及时总结和提炼研究成果,形成富有特色的话语体系,加大成果发表的力度,提高研究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在发表成果中享受研究之乐。
(肖林元,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