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以前的习作课程
2017-06-30朱萍
“12岁以前的语文”教育理念之下的习作课程,其主要思想是让习作成为儿童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儿童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主要从以下两个层面实践、建构——
一、 教材习作内容课程化
苏教版教材对习作内容是重视的,创造性地将每单元的习作内容以一篇例文呈现出来。使用教材时,我们尊重儿童的心理特点,将每一次的习作内容进行前后延伸,使其更加饱满、丰富,以深受儿童喜爱的活动为载体进行教学。教材习作内容在我们的课堂中得以特色化、课程化,其效果是显著的。
●活动前奏:宣传和启动
教材中的每一次习作,我们都努力将它与班级晨会、班会等阵地结合起来。活动周期一般是半个月。作前活动就是班级晨会活动、班会活动。活动原则是积极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进来。活动方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可能地多种多样。以三年级《习作》为例,要求学生把自己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这是学生进入三年级后的第一次课堂习作,我们便创设了“我想成为一名小作家”的活动。活动初期,我们引导学生开展故事会活动。故事会中,师生共同交流喜闻乐见的作家故事:莫泊桑拜师、王安石修改诗文、桃花潭李白赠诗、艾米莉三姐妹的创作故事……虽然说我们的目标并不是要培养一个个未来的作家,但是,同学们浸润在这些美好的故事中,自然对习作心生向往之情,一个个积极地要参与进来,从而拥有了一个美好的习作开端。再如《习作5》,为自己喜欢的动物设计名片。我们在班级搭建展示平台,让每一个学生走向讲台,介绍自己喜欢的某一种动物。这时候,并不局限一定要介绍动物的什么方面。只要是小小的,他所喜欢、所了解的,都可以跟大家分享。而教师此时就是倾听、点拨,将一个个学生对动物的了解推向深处,将小小研究之火点燃。同学们动起来了,参与进来了,说起来了,后面习作要写一个动物名片,已经不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了。附三年级上学期教材习作内容,及作前活动创设表:
●活动开展:参与和指导
这个环节是习作指导的活动化。我们的宗旨是让每一个学生置身在活动中,在实践中感受、摸索习作内在的规律、方法等。我们深知,面对十来岁的儿童,过多地、机械地灌输习作知识作用是不大的,充其量也只是教师的一种自我安慰而已。我们要求自己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来,平等对话,适时指导,将必要的习作知识化在活动当中去,尽量做到润物细无声。还以三年级上册习作内容的教学为例。《习作1》,教材对学生第一次习作内容并没有特别的规定,只要是学生愿意表达的都行。我们在前期的故事会交流中,点燃学生想要表达的热情;到了习作指导课上,引导他们来讲讲自己的故事就水到渠成了。“我来讲故事”贯穿整个习作指導,创设宽松自由的表达环境,引领同伴之间的互相交流与评价,引导学生写放胆文,效果颇好。再如,《习作2》,给自己画像,然后写下来。到了指导课这个活动环节之后,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介绍自己:爸爸妈妈眼中的我是什么样的?同伴眼中的我又是什么样的呢?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对自己的自画像的具体内容感知越来越鲜明,进而悦纳自己,对这样的习作内容的自信心也越来越强。附三年级上学期教材习作内容,及作中指导活动创设表:
●活动尾声:激励和延续
这是习作评改的活动化环节。教师要激励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的习作找到闪光点,是我们的共识。我们尝试从不同角度来评价学生的习作,不搞一刀切,不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一个班级的学生。我们尽可能地设定恰当的习作奖项给每一个学生,同时,我们积极设定每个学生发展的最近目标,让每个人都找到习作的成就感。具体可见下面所附表格。
我们还思考学生的习作是“为了什么”,反对眼中只盯着一篇篇文章,而忽略了一个个生动的儿童。所以,我们还在这个环节中,建立儿童习作的读者群。其中,教师、家长、班级小作家、班级小编辑、校级小记者、小编辑、校外活动辅导员、网络远程辅导员、校外报刊编辑、儿童文学作家等各种角色,都可以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策划中,汇聚到我们的小小习作课堂中来,形成一种网络型、多边互动交流的读者群。在活动中,让每一个学生的习作有真正意义上的读者,而不仅仅是写给老师评价、得分而已。一学期下来,一个学年下来,整个小学阶段,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习作活动中经历不同读者的评价。我们积极树立每一个儿童正确的习作观,享受到抒发内心、用文字与他人交流的快乐。我们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感受到习作就是自己童年生活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教材习作内容在我校的使用不再扁平、冰冷,课程化、活动化,让习作课堂更受儿童喜欢,更富有魅力。
二、 教师习作微课程多样化
除了重视习作教材的创造性使用,我们还鼓励教师积极开发特色的习作微课程。习作微课程,因为其灵活多样、更加贴近儿童生活、心灵,而受到师生的喜爱。学校为教师提供了自由的环境,予以必要的研究支持,所以,习作微课程在我校呈现出喜人的多样性。
●绘本习作:创生“第三个故事”的密码
伴随着12岁以前的语文实验,很多经典的绘本进入了我校师生的视野。其中,朱萍老师敏锐地捕捉到儿童对绘本近乎天然的喜爱,将其带至习作课堂中,开发出了一系列的绘本习作课。
加拿大学者佩里·诺德曼认为:“一本图画书至少包含着三个故事:一个是文字讲述的故事,一个是图画暗示的故事,还有一个是文字与图画相结合而产生的故事。”显然,诺德曼所说的“两者结合而产生的故事”即“第三个故事”,是一定要通过与读者对话、互动才能完成的。朱老师将“绘本”引入习作教学,开发利用这一课程资源,与绘本阅读紧密结合,积极促进小学生主动创生“第三个故事”,并为他们述说、交流、发表“第三个故事”搭建平台,以求通过激励、引导学生创生、叙述故事,发展他们观察、感受、想象、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在朱老师的绘本习作课堂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其富有特色的做法:或引导儿童在图文之间来回往返的运动中,逐步生成、推进“第三个故事”,着力激发其倾述、表达;或精选绘本中的“典型图画”,引导儿童仔细观察图画,联系配图的文字,揣摩、放飞想象,让平面的、静止的画面,在儿童心中变得立体、鲜活;或利用绘本细节,激发儿童发现的欲望和乐趣,引导他们寻找细节,积极思考,发现暗含在细节中的意义,从而使创生的“第三个故事”丰满、厚实。从最初的《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到后来的《记忆的瓶子》《蔬菜天空》《疯狂星期二》等,朱老师开发的众多的绘本习作课,都深受学生喜爱,其绘本习作课程在慢慢发展、完善,并走向成熟。
●读写绘:抒发儿童天真个性的引擎
如果说朱老师的绘本习作更多地是在中高年级实践的话,“读写绘”课程则是左海霞老师、陈佳老师等一批教师在低年级的有益尝试。教师引领儿童阅读适合的儿歌、童谣、绘本故事等,在此基础上模仿写话或者自由写话,并画上同学们的亲手配图。“读、写、绘”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在“读写绘”课程中,“读”是“画”和“写”的基础,“画”则架起了低年级儿童阅读和写作之间的桥梁。这里的“画”,不同于绘本中的图画,这是同学们特有的一种语言,是他们内心的抒发,真情的流露。“读写绘”课程的目标是让同学们爱上阅读和表达、敢于表达、乐于表达。老师们创造性地开展“读写绘”课程,往往会通过两个层面选择课程内容,并开展习作微课程的实践研究:
一是各种富有童趣的文学绘本。老师们引领儿童读适合的文学绘本,让他们在阅读中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并且领着学生去观察生活,启发他们思维和表达。例如,在读完《我爸爸》《我媽妈》《我家是个动物园》这一系列的绘本之后,教师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写话、配图。有的学生在自己的“读写绘”作品中这样表达:“这是我妈妈,其实呢,她像一条蛇。不管我做什么,她都会滋溜一下冒出来。”好一个“滋溜一下”,把妈妈们的紧张和敏感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给自己的文字配图更有意思,图上可以看到妈妈正在大喊“丁丁,你在干什么?”同学们阅读、思考、想象、表达,乐在其中——
二是各种主题性的诗歌、童谣。实施“读写绘”习作微课程的老师,还常常选择一些优秀的诗歌和童谣作为课程内容。这些诗歌和童谣往往短小活泼,句式整齐,很容易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引起儿童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老师们利用诗歌、童谣中的留白,激发学生想象、表达;利用诗歌、童谣可供模仿的句式,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再配以儿童质朴的绘画作品,常常带给老师们美的享受,感受着语文教师特有的幸福——走近童心、童言。譬如,学习儿童诗《雨点》之后,教师启发学生:可爱的小雨点还会去哪里做什么呢?“雨点落在屋顶上,在屋顶上滑滑梯。”“雨点落在雨伞上,在雨伞上演奏。”“雨点落进花朵里,在花朵里玩捉迷藏。”……一时间,课堂上,同学们的奇思妙想层出不穷,让人惊叹。可以说,“读写绘”习作微课程,成为了低年级儿童写话的引擎。
●儿童影评:习作创造力的秘密小径
儿童影评课程,则是一批非常有创意的语文教师在积极实践的习作微课程。譬如高年级的徐莉娟老师就将这件事做得有滋有味,师生在影评课程中共同成长。她精选适合儿童观看的优秀影片,和学生一起观看、讨论、交流,尝试写影评。虽说同学们的语言还很稚嫩,思想还未成熟,但是,往往他们的真情抒发最能打动人心,也可以在另外一个层面推动小学习作课程的改革与建构。教师常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儿童影评课程的尝试:
一是电影内容回顾与理解。观影后,教师从电影内容本身出发,启发学生回顾、交流。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深化对影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整理、筛选、思维和表达。以伊朗优秀电影《小鞋子》为例,徐老师在和同学们观影后,从电影内容角度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这是一部朴素却很有感染力的影片,影片的许多细节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情的关怀。这些零散的影像如同微弱的火苗,在记忆深处闪耀着温暖的火光。你能回忆一两个这样的细节吗?
影片第一个镜头聚焦了一只鞋子,这一看似简单的镜头却包含了丰富的信息。你认为导演要借此镜头传递哪些信息呢?
这样的设计就很好地将学生再次带回到影片的特写镜头当中,并通过回忆画面,梳理感受,用合适的语言进行表达。
二是影片情感交流与碰撞。写儿童影评,老师们还尝试引导儿童更多从电影的情感角度来进行习作训练。同样一部影片,选取什么角度,更容易激发儿童情感的波澜,打开他们的思维,促进他们表达?徐老师和身边的同事们有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还是以《小鞋子》为例,徐老师就从“爱”这个主题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整部影片处处为我们传达着简单却感人至深的温暖,让人由衷感受到:爱,不一定是华丽的衣物、数不尽的零食才能表达的。爱,就是阿里发现萨拉的铅笔短得小手已经握不住时,默默将自己的笔放到她面前。爱,就是……
这个问题一下子将同学们的情感聚焦到影片主题上,并且激发他们调动自己对爱的理解来表达。此时,同学们的评论具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当他们在一起进行交流碰撞时,分明感受到文字的力量,从而更加热爱文字的表达。这,应该就是儿童影评课程的魅力所在吧。
孙双金校长说,教师课程,是名师成长的第三条路径。事实上,如今,在北京东路小学,“教师课程”已经成为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理由相信,12岁以前的习作课程,必将在一个更大的空间里走得更加深远。
(朱萍,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人才培养对象,全国小语会青委会委员,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教科室主任)